复读与中学声誉的制造
王文婷
(北京大学2008级社会学系硕士生)
辉县一中(假名,但该中学确为该县最好的中学)是西部x省某县重点中学。学校单设高中,有教学班36个,学生2
800余人,教职工155人。学校以其较高的本科升学率而闻名周边,近5年来,学校本科上线人数4
963名,在地区名列前茅。
笔者对该中学调查的重点原本在其他方面,在将近一年的调查中意外地发现,复读在其高升学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于是将主题聚焦在复读上面,试图揭示复读对同学们的意义,以及复读在当地教育产业中的作用。
一、压缩分母,制造辉煌
1
辉煌的背后:分母知多少
高考成绩是辉中最大的金字招牌。就近几年来看,辉中本科上线率是逐年上升的:2006届872人,2007届933人,2008届912人,2009届976人,2010届更是达到了1
270人。但是,辉中高考录取率是多少?分子固然喜人,但是分母呢?这却是不容易得到答案的疑问。无论询问学校领导、老师,还是学生,笔者都没有得到过确切的分母数。大家一般的回答都是,上线率大概是一半左右吧。学校领导会解释说,按照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一般统计的是高考上线人数,录取率不做统计。其实,漏掉最为关键的分母,分子的价值就很难判断。在每个分子的下面有一个怎样的分母对应呢?高考上线人数的增多是否有其他外在原因呢?
上线人数是个正面的、积极的绝对数值,但在这个骄人的数字之后,隐藏着分母并不简单的变化和构成:其一是越来越多的考生加入,其二是一些注定不能考上本科的学生“弃考”与“转考”,其三,复读生才是贡献上线人数的主要力量。
2010届是新教改后高考的第一年,也是新的高考报名政策:考生必须回户籍所在地报名考试政策执行的第一年。这对于辉中的高考报名与上线人数都有较大影响。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校通过几种手段使分母最大化的减少。对于高考上分数线无望的学生学校会采取相关措施,促使其“弃考”或者“转考”,导致实际上高考报名的学生人数“缩水”不少。
辉中在校报上、在对外公布的名单上都只是上线人数,没有给出参加高考人数。是因为报名人数小于在校人数,对外这样公布将降低其分子的影响力。而在内部的统计中,高考报名人数也是少于班级实际人数的。只公布庞大的上线数字,不公布考生人数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学校为了获取高的上线率而对于可能成为分母而非分子的学生层层剥离的一种掩盖。这种“筛选分母”的做法在市内其他的重点高中中也普遍存在,只是具体操作的方法有所不同而已。
2
只做总体统计,不做分类统计
辉中的高考上线人数复读生多于应届生,这是考生和家长都略有耳闻的“事实”。高考报名的考生中,究竟应届生考上多少?复读生考上多少?却没有人精确地知道,据说学校其实做过统计,但是从来没有发布过。
以今年为例,辉中22个参加高考的班级中,12个是应届班,10个是复读班。而复读班每个班级的人数都多于应届班,因此参加考试的总人数上,应届生总数绝对小于复读生总数。据刚发布成绩时的学校统计计算,2010届应届生共681人参加高考,复读生871人。应届483人成绩达到了本科录取线,上线率71;复读754人达到了本科录取线,上线率87。而2009届应届生共822人参加高考,复读生868人。应届307人上本科线,上线率37;复读生669人上线,上线率77。
表1
2010届辉中高考情况(单位:人)
班级
考试人数
本科上线人数
1(文科应届)
54
32
2(文科应届)
48
35
3(理科应届差班)
20
0
4(理科应届)
63
43
5(理科应届)
60
40
6(理科应届)
61
45
7(理科应届)
60
46
8(理科应届)
55
39
9(理科应届)
63
44
10(理科应届)
67
45
11(理科应届)
62
46
12(理科应届重点班)
68
68
小计(应届班)
681
483(上线率071)
13(理科复读)
90
73
14(理科复读)
87
76
15(理科复读)
86
79
16(理科复读)
84
78
17(理科复读)
92
77
18(理科复读)
90
79
19(理科复读)
77
70
20(理科复读)
83
66
21(文科复读)
85
72
22(文科复读)
97
84
小计(复读班)
871
754(上线率087)
表2
2009届辉中高考情况(单位:人)
班级
考试人数
本科上线人数
1(文科应届)
56
11
2(文科应届)
50
12
3(理科应届差班)
51
2
4(理科应届)
68
27
5(理科应届)
71
35
6(理科应届)
79
32
7(理科应届)
68
26
8(理科应届)
74
34
9(理科应届)
72
29
10(理科应届)
78
31
11(理科应届)
79
35
12(理科应届)
76
33
小计(应届班)
822
307(上线率37)
13(理科复读)
90
74
14(理科复读)
93
75
15(理科复读)
93
62
16(理科复读)
81
66
17(理科复读)
86
69
18(理科复读)
85
74
19(理科复读)
97
76
20(文科复读)
85
72
21(文科复读)
81
49
22(文科复读)
77
52
小计(复读班)
868
669(上线率77)
从上表统计可以看出,不管是报考人数还是高考成绩上线人数,复读班都超过了应届班。而且复读班的高考上线率也大于应届班。而下面表中的数据,更鲜明地显示出复读班对于辉中高考成绩的重要作用。2010届全部上线人数中复读生人数占了全部人数的61,应届生只占39;2009届复读生占了69,应届生只占31。
表3
辉中2009、2010届高考上线人数分布表(单位:人)
年份(届)
本科上线数
应届班
复读班
2010
1237
483
754
所占比例
3905
6095
2009
976
307
669
所占比例
3145
6855
上述统计可以明确看出复读班才是辉中高考上线人数和上线率的主要“贡献者”,复读班的存在对于辉中的升学神话至关重要。
3
指标之下:转考与弃考
莘莘学子十多年寒窗苦读,所为的不过是最终一锤定音般重要的高考成绩。高考成绩也是学校与校长安身立命之本。因此,谁参加高考,已经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是要经过一番选择与衡量的。高考虽说是一次性考试,考生的潜力却是在三年的辛苦学习中日积月累的,尤其是对于经验丰富的高三毕业班老师来说,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高考预期都了然于胸。这也给予了学校选择考生的根据。
正如企业中激励员工的绩效目标一样,学校的老师也有升学率的压力。这种压力不单是通过文件或者笼罩校园的氛围来体现的,而是具体到每个班实实在在的指标。在辉中,班主任并不是一个“肥差”,每天从早晨6点多的学生早操直到晚自习的跟班[15],白天上课中也随时会发生各种事情。班主任的酬劳——“班主任费”与付出的辛苦和精力相比却不很划算。所以,很多老师并不愿意当班主任。高三的班主任会比其他年级的班主任酬劳高一些。但同时,高三的班主任也背着不小的业绩压力——每个高三班主任都有升学名额,超出任务是有奖励的,达不到也有惩罚。学校对于老师的任务基本上都是比较贴近于学生的“实际水平线”。多年的经验积累,每年预期会考中多少学生,老师还是心里有数的。这个业绩压力是后面将说到的班主任老师动员学生报名到别的学校的一个动力来源。
学校对于老师的指标是根据实际班级情况分配的,而且从指标中就可以看出学校对于不同类别班级的预估和期望。辉中的应届班中文科只有2个班而且整体学生水平不高,2009届的指标数每班只有12人,高考报名人数56人,班级实际人数应该在70人左右,指标率不足20,而应届理科中最差的那个班的升学指标数是0,其他班级都是35人,整体指标率在40,而加上弃考或者转考到别的学校的学生(比较客观的估计每班10个学生),全部的应届生指标在35左右,而最后的结果只有没有指标的那个最差的班超出指标2人,其余均没有达到指标,也就是说应届班的升学率只有30左右。2010届的高考指标普遍增多,有上文提到的户籍在辉县而在外借读的学生报名在辉中的特殊情况。因此各班指标普遍高于去年。应届班总报名人数为681,指标数350人,指标率为513;而复读班总报名人数为871人,指标人数为560人,指标率为643。上述对于老师任务指标计算的两组数字说明,复读班的预期升学率是高于应届班的,这在学校和老师都是了然于心且在历年的高考中得到验证的。
表4
2010届辉中高考指标(单位:人)
班级
报名人数
指标数
超标指数
1(文科应届)
54
28
4
2(文科应届)
48
28
7
3(理科应届差班)
20
0
0
4(理科应届)
63
29
14
5(理科应届)
60
28
12
6(理科应届)
61
29
16
7(理科应届)
60
29
17
8(理科应届)
55
29
10
9(理科应届)
63
29
15
10(理科应届)
67
29
16
11(理科应届)
62
29
17
12(理科应届重点)
68
63
5
小计
681
350(指标率514)
13(理科复读)
90
58
15
14(理科复读)
87
55
21
15(理科复读)
86
55
24
16(理科复读)
84
55
23
17(理科复读)
92
56
21
18(理科复读)
90
61
18
19(理科复读)
77
51
19
20(理科复读)
83
53
13
21(文科复读)
85
55
17
22(文科复读)
97
61
23
小计
871
560(指标率643)
表5
2009届辉中高考指标(单位:人)
班级
报名人数
指标数
未完成指标
1(文科应届)
56
12
–1
2(文科应届)
50
13
–1
3(理科应届差班)
51
0
2
4(理科应届)
68
35
–8
5(理科应届)
71
35
0
6(理科应届)
79
35
–3
7(理科应届)
68
35
–9
8(理科应届)
74
35
–1
9(理科应届)
72
35
–6
10(理科应届)
78
34
–3
11(理科应届)
79
35
0
12(理科应届)
76
35
–2
小计
822
339(指标率412)
13(理科复读)
90
59
15
14(理科复读)
93
58
17
15(理科复读)
93
57
5
16(理科复读)
81
54
12
17(理科复读)
86
55
14
18(理科复读)
85
57
17
19(理科复读)
97
64
12
20(文科复读)
85
74
–2
21(文科复读)
81
42
7
22(文科复读)
77
46
6
小计
868
566(指标率652)
今年的高增长比较例外,但是每年参加考试的人数少于在校学生数却是一直就存在的秘密。基本上除了应届的实验班(重点班,每年只有一个班),其他班级都有10名左右的学生不会在辉中报名参加高考或者根本没有参加高考。这样,全校基本每年有将近200人不能在辉中报名考试。对于同意不在辉中报名的学生,学校会让这部分学生在县内其他非重点或者职业高中报名。对于辉中来说,这是减少分母的手段,辉中的升学率会因此得到不少的提升,对于学校领导的“政绩”和辉中的名誉都是有利的。为什么别的学校就愿意要这些很大概率上根本不能考上本科的学生呢?因为辉中在县城内学生生源质量的无可比拟,辉中的高考上线人数是以上二本线的人数计算的。而其他学校的“校绩”并不是以二本上线率来看的,而是以三本上线人数或者以专科上线人数来算的。这样的话,辉中转来的学生很大程度上会成为转入学校高考成绩的分子而非分母,如此安排,对于两个学校来说确实是双赢,唯一损失的就是学生选择考试的权利。
正如上文所述,每个班高考二本上线人数是有指标的,班主任是直接负责人。自己班级“差生”报名越少,指标完成率就越高。因此,班主任做这个动员工作也是有理有利的。而考生和家长,面对学校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尤其是学习不好的学生与学校没有“谈判”的资本。退一步来讲,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最终的高考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在哪里报名是没有什么影响的,这样的想法也给了学校操作报名的空间。
“劝解”的工作一般都是班主任单独找学生进行的,一般会根据市级质量检测[16]的成绩。一般来讲,考试每次都是倒数几名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班主任都是比较清楚的。“劝解”工作也是“隐蔽”进行的,其他学生很少会知道有谁在被“劝解”范围之内,但是学生也基本能猜得到。只要学生同意,其他报名的工作都是学校在做,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负担。因为高考考试全部在县城内的学校进行,所以考试地点对于学生基本上也没什么差别。
辉中对于不同的成绩差的学生有不同的对策。一般来讲,应届班的学生通常考试的倒数几名会由班主任进行劝解,放弃参加今年高考或者报名到其他学校,条件是今年复读班直接入学,无需通过复读班录取线。因为辉中复读班每年的招生是以考生当年的高考成绩为录取标准的,即使参加了高考,这部分学生的高考成绩是否能进入辉中的复读班也很难说,对于很多应届高考无望成功的学生,这倒是一个比较理性的选择。而对于不愿意放弃高考的学生来说,学校可以帮他报名到县内其他高中或者职业高中。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学生还是会参加高考,直接放弃的学生是少数。而这些不愿意放弃的学生就会报名到别的学校。但是,不管是直接“弃考”还是“转考”到其他学校,考不上的学生都可以直接进入复读班,而不必受限于复读班的录取线。
今年复读班的学生h就是应届生转考的一个例子。h去年的时候是高三六班平行班的一名学生,临近考试的时候被班主任单独劝解在别的学校报名,并保证2010年的复读班可以只交正常的学费就可以复读。据他说,当时全班被“劝解”的有8到10名学生,因为“劝解”工作是分别进行,所以具体的名额别的同学不能确定。一般学生都会接受这种“对大家都有利”的协调。2010届的高考h报名的学校是一所镇级高中——b中,所有事情都是学校帮忙办,h并没有感觉到和别的学生有什么不同。但是h今年的高考分数是450分,刚好达到了辉中复读班的分数线,所以对于h而言“转考”没有带来什么实际用处,但是也没有什么坏处。
对于弃考或者转至别的学校报名,应届生和复读生选择的差异很大。高考复读对于县城高中来说是比较普遍的情况,所以应届生的选择偏向应该很明显。加一年的时间就有很大可能读一个本科,这是很多学生愿意做出的选择。但是对于复读班的学生来说,弃考却不可能,只能选择报名到其他学校了。还有很多的复读班的学生在入学的开始就只能算是“借读”,尤其是开学以后陆陆续续转进来的“交费”学生,他们的高考成绩没有达到辉中复读的分数线,而是通过“关系”交了高价进来的。这些学生从开始就没有学籍。交高额的复读费只是为了在辉中学习,考生和家长都认为学习的好坏以及最终高考成绩的多少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在哪里考试是可以忽略的。
一般来说,应届班每班未报名的学生为8~10人之间,不排除有的学生不愿意这样做,学校也不会勉强。而对于复读班来讲这个数字一般会大一些,大概在10~15人之间。全年级大概有200人左右被“分流”出去。具体到每个班的情况也不一样。以2009级复读班高三十六班举例,第二学期开学注册学生是93人,有学生说是94人。最后高考成绩统计册上的报名人数是84人,有10个人的差额。而最后的成绩统计册上却只有76人,人数随时“变化”,而且越变越少,但是上本科线的分子却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分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