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生过程
随着生源危机的出现,b、c、d三个高中开始争抢生源大概是从2006年开始。在中考结束之后,由高中校长坐镇指挥,由专门负责招生的学校领导负责,选定要去招生的老师,每个老师负责一个乡镇,召开招生会议。招生老师大多是从乡镇中学调到高中或者在乡镇中学有亲朋好友的老师,在当地中学人脉较广,办事情更容易一些。
招生负责人介绍:“每个招生老师会负责一个乡镇,学校这边会给他们下达招生任务,每个人要完成多少指标,否则会扣除部分年度奖金。这事儿挺麻烦的,每次都得好好给他们做动员工作,多鼓励,多安慰。每完成一个指标,也会有相应的奖励。”除了作为一名教师要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之外,这也是每年招生老师费心费力费时也要完成招生事宜,能坚持下来的原因之一。
任务布置后博弈开始。并不是只有招生老师在行动,这个过程分为几方面的互动:高中负责人、招生老师与初中校长之间(还会找到当地的教育负责人,给初中校长施压,校长再给初三班主任施压,再作用到学生),招生老师与初三班主任之间,招生老师与考生及其家长之间,招生老师与学校之间(任务完不成之时,凑数,换任务)。
1
高中负责人、招生老师与初中校长的互动
一般来说,招生老师与初中校长都是认识的。在最开始的阶段,高中的招生负责人会和招生老师一起到初中去,带着礼物,带着红包,开始进行游说。这个行动的目的有对自己学校情况添油加醋的介绍,也能显示高中对此初中的重视,还有人情关系的考虑。这种人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初中也要考虑自己的升学率,与高中搞好关系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其次,招生老师都是自己的老熟人,不可能不给其面子;最后,拿了别人的东西,总要帮别人做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每个高中都会这样做,那初中校长会帮谁说话呢?这就要看谁给的礼物多,谁的关系硬。还有一点就是,每个乡镇都会有一个教育负责人,他是初中校长的直接领导,如果高中的负责人认识这个人物,就会通过这层关系来给初中的校长施压。再接着就是初中校长再给初三班主任施压,尽量动员学生报这所学校。
“其实我并不赞成这种招生方式,他们有时候为了拉生源说的并不是实际情况,但是他们找到你了你能怎么办呢,都是熟人,这个忙也不能不帮。”(当地教育负责人)
“能找到的人,能用到的关系,尽可能的都用上。不管高中实际情况怎么样,只要我们跟他熟,他就会帮我们说话。他是他们领导嘛,说话比我们更有力度。”(高中负责人)
2
招生老师与初三班主任的互动
招生老师与初三班主任大多也是认识的。在招生老师去招生之前,学校会先预支一笔资金,这部分资金是要给初三的班主任的。最初的两年,高中给初三班主任的报酬是,班里每报该高中的志愿一个人,班主任可以得到50块钱奖励,如果是高分考生,报酬增加。在报志愿那天,招生老师会和班主任一起到教室去做宣传与动员工作,由于学生对高中的情况并不是特别了解,所以班主任的意向是很有决定性作用的。
“肯定把自己学校往好了说啊,有时候还会适当‘贬低’一下别的学校,反正给学生留下好印象是很重要的。其实有时候自己也不愿意违背良心说话,把自己夸得太好了,可是没办法,不这样学校就很难招到学生。本来知名度、认可度就不是太高,你再不说,更没人来了。”(d高中招生老师)
刚开始只有b高中这样做,因为扩大了办学规模,对生源的需求最为迫切。b高中一开始这样行动,c与d高中也就军心不稳了,因为它打破了招生的生态平衡,威胁到了c与d高中的利益。于是,几个高中开战了。
每个高中都开始成立这样的招生小组,开始对乡镇的初中狂轰滥炸,一个挨一个地跑。比如说d高中今天上午听说b高中开始行动了,马上就也派老师下去了,唯恐慢了一步,失去了先机。
在报志愿的那几天,招生老师会天天给初三班主任打电话,询问报志愿情况,这对班主任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但是每个高中给班主任的报酬不一样,根据自身的资金状况有的给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这个时候差别就出来了,一般来说,初三的班主任肯定是谁给的报酬多,就帮谁说话。但是,这里面有一个人情的博弈,因为到同一个初中去的不同高中的老师,与他们的关系不一样,有的熟识一些,有的陌生一点。所以就会出现两种情况:有的班主任不管谁给的报酬多,都会因为人情的关系帮助更熟悉的人说话;而有的老师则是不顾人情,只认报酬多少。后一种人,一般都不会成为觉得“面子受损”的招生老师的下一年的主要游说对象。
“其实我们也很无奈,知道他们班主任有时候也很难做,有时候两个学校去的招生老师都是他们熟人,他们偏向谁都不好。但是要完成任务,有时候对他们说话也就不太客气,难听一点儿,不过这时候也能看出谁跟你关系更近一点了。”(招生老师)
“这事儿真的挺烦的,天天都要给他们打电话催,他们肯定也会烦啊,不过那又有什么办法,他们也想要报酬。但是就我们来说,即使你招到了很多学生,拿到了一些奖励,还是很烦这个事情,让人一个暑假都过不好。再烦也没用,学校让你做的事情你不做,以后也不好跟领导交代。”(招生老师)
3
招生老师与考生的互动
每个学校都想收到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所以老师在学校招生的同时,也会通过各种关系,寻找一些高分考生。当然,对这些考生都是有优惠政策的。高中会定下几个分数标准,在某分数以上学费全免并且有奖学金,某分数段免学费,某分数段免部分学费。
在每个分数段的考生,如果通过私人关系找到招生老师,也会减掉部分学费。比如一考生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要想上学就必须是高价生,找人通融之后,学费就有可能从4
000元减到2
000元;如果是需要交部分学费的,找人通融之后就可以免去学费。当然,这样就必须报有熟人关系的学校,这也是个共赢——即学校招到了学生,招生老师多完成一个招生任务数,家长少交了学费。
4
招生老师与学校的互动
每次招生大多都是在报志愿前,招生老师下去做过动员之后,基本上能满足学校的招生数量要求。然而,在去年的招生过程中,d高中的生源严重不足。在录取结束之后,还缺部分学生没招满,于是全校总动员,每个老师都被分到了三个招生名额,不完成便没有年终奖金。由于在乡镇学校认识人较多,招生老师往往会率先完成自己的招生数额,便成为全校老师的求助对象。
除了招生老师之外的其他老师,大多在乡镇不认识熟人,所以很难招到学生。于是招生老师会把自己已完成并且有超出的名额分给其他一些关系好的老师,或者会帮忙打听一下哪里有生源,或者动员已被录取到其他高中的学生来d高中上学,给出一些优惠条件,并且完全不管成绩,只要交钱、只要来报到,多差都要。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尽量动员成绩好的学生,有时候成绩差的过来学校还不愿意要。现在哪还管它成绩好坏啊,连人都招不够了,是个学生就行。”(某老师)
此时,这些老师已被学校逼得不再考虑学校的利益,毕竟生源质量才是一个学校的根本。如此下去,生源越来越差,高考没有好的成绩,学校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就会越来越低,招生就更困难。由此,一个恶性循环形成。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几个互动主体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来表示:
以上描述几个高中争抢生源的范围,仅限于除了报了a高中的同学。因为a高中是重点高中,每个初中都会想让自己的学生多考进去几个,来说明自己的教学成果。所以,a高中一直都是坐山观虎斗,稳坐钓鱼台。但是,近两年来,由于a高中的领导某些决策失误,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升学率降低,在百姓心中的认可度降低。b、c、d高中也会争取一下高分考生,给出很好的优惠条件。伴随着这种情况的出现,a高中也加入了这场战斗,原先从来不会给学生奖学金,如今也开始开出一些优惠政策来防止生源外流。
b、c、d高中深感压力增大,于是都提高了给初三班主任的奖励标准,b高中甚至增加到了每个学生二百块钱。照此一来,招生结束的时候,许多初三的班主任都能拿到万元以上。一个县的招生环境被弄得乌烟瘴气,学校的资金也开始紧张,老师也是怨声载道。最重要的是,整个招生程序全部呈现出一种混乱的状态,学生乱跑,比如可以拿着任何一个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到其他任何高中去报到。
高中招生恶性竞争是应试教育孕育的恶果。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用单纯的升学率和考上名牌学校的学生数量以及有无状元来衡量学校业绩。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学校也用这些来衡量老师。这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做法违背了教育规律,破坏了教育公平,也是社会浮躁情绪在教育领域的反映。不正当的竞争误导了学生和家长,破坏了教育的形象,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行政手段加以制止,同时尽快建立起相关法规以保证教育竞争积极有序地进行。
去年招生结束后,县纪检委出面,要求初三班主任上交所拿奖金,否则构成受贿。一下子人心惶惶,把所收报酬全部上交,但是这钱并没有退回到各个高中去,而是被纪检委没收。另外,教育局出面要求,学生收到了哪个高中的通知书就必须去该高中报到。
到此,招生大战告一段落。明年,招生又会是怎样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