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科场现形记 > 竞赛与高考,两种路径

竞赛与高考,两种路径
王田一
(北京大学2010级社会学系硕士生)
一、问题与方法
2010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调整了部分高考加分项目[2],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以下简称奥赛)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和高考加分资格。这一调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这一调整的背景是针对当前全国各地的奥赛热,教育部试图通过取消加分与保送来抵制盲目热捧的竞赛辅导。
不论是支持还是反对,目前各方似乎都默认竞赛与高考是两条不同的路径,一条是通过竞赛通往高校甚至名校的通衢,另一条是千军万马齐奔赴的高考独木桥,两条路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而时间与精力是固定的。花在了竞赛上,那高考项目就必然会受影响,花在了高考上,那竞赛也很难出成绩,这两者是互相平行、不交叉的。教育部的加分调整,就是在一开始把竞赛大道的路口堵上了,把竞赛学生们重新赶到高考这一条路上。大家的争议都默认了这一点,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讨论高考制度的公平与合理性,讨论竞赛能否培养出优秀人才,讨论是否应该取消竞赛加分等等。我的疑惑在于,大家默认的这个基础可能是有问题的,从逻辑上讲,两者之间的张力的确存在,但是,在实践中,这种张力未必那么强烈,制度在实践中可能已经协调到相对和谐的状态了。竞赛与高考未必是非此即彼的竞争关系,或许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提升的合作关系。如果竞赛与高考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那么后续的讨论与观点都值得重新思量。
竞赛与高考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一问题涉及竞赛主办方、中学、学生等各方面,也涉及制度层面与实施层面,因此,从以下三方面展开讨论:(1)竞赛主办方如何定位奥赛?具体而言,竞赛宗旨与程序是怎样的?调整之前的加分与保送的鼓励政策具体又是什么样的?(2)中学如何定位奥赛?例如,不同高中如何应对竞赛制度?校方与老师有哪些不同的态度与策略?(3)中学生们自己又是如何定位竞赛?即他们自己如何看待竞赛,有什么样的竞赛经历?本文希望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展现实践中的竞赛制度。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深入访谈为主,文献资料为辅。
先后与4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其中1人的访谈长达3个半小时,了解了该同学的参与竞赛的方方面面,整理了近4万字的访谈资料,相比另外3个访谈,这份访谈的资料比较详尽,因此,本文主要采用了这一个案例。该同学,姓马(以下称“马同学”),男生,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化院”)的本科生,今年大四,正准备出国。马同学就读于浙江省一所重点中学,他在高中阶段参与了多项竞赛,并获得了化学竞赛省一等奖、物理竞赛省二等奖、数学竞赛省三等奖的佳绩,具备保送资格,但最终放弃了保送,通过高考进入北京大学。
文献资料,指的是通过网络查询得到的相关政策、相关数据,本文也较多使用了这类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