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科场现形记 > 一、问卷调查概况

一、问卷调查概况
本次问卷调查以40位应届生为对象,其中36名男生4名女生。40人中13名学生保送内地高校,2名学生获得了保送资格但自动放弃转而参加高考,2名学生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预科班(未参加高考),23名学生未获得保送资格只好参加高考。笔者回收到了34份问卷,31男3女,其中包括放弃保送资格参加高考的2人、去新国立的2人,其余有10人保送内地高校,20人未获保送资格参加了高考。我们下面的分析在这34人中展开。
对回收数据主要采用描述统计分析,以此展现这个班“竞赛生”的个人情况、家庭背景、竞赛学习动机、竞赛学习过程、竞赛结果、保送结果、目前学习情况(大学)的总体概况。下面将一一介绍:
1
个人情况及家庭背景
这34名学生中有26名是非农户口,8名农村户口,大多来自城镇。他们的家庭年收入分布如下:
表1家庭年收入分布
家庭年收入
频数
频率
10
000元及以下
2
59
10
001元~50
000元
15
441
50
001元~100
000元
10
294
100
001元~150
000元
3
88
150
000元及以上
4
118
总计
34
1000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这群学生的家庭年收入集中在1万到10万元这个区间,大多来自中低收入家庭。学生们父母的文化程度也多属中等偏低水平。
表2
父亲的文化程度
父亲的文化程度
频数
频率
识字很少或不识字
0
00
小学
1
29
初中
5
147
高中(或中专)
8
235
大学专科
11
324
大学本科
9
265
研究生及以上
1
29
总计
34
1000
由此表数据可见,父亲的文化程度多数集中在高中、大专、本科的范围内。
表3
母亲的文化程度
母亲的文化程度
频数
频率
识字很少或不识字
0
00
小学
1
29
初中
9
265
高中(或中专)
13
382
大学专科
7
206
大学本科
4
118
研究生及以上
1
29
总计
34
1000
再看母亲的文化程度,整体上比父亲的稍低一点,多数集中在初中、高中、大专的范围内。
竞赛对学生的父母一辈来说是十分稀罕的,34人中无1人的父母曾经亲身参与过竞赛学习,那么随着竞赛培训越来越“时髦”,他们会希望自己的子女参加吗?
表4
父母是否希望你参加竞赛学习
父母是否希望你参加竞赛学习
频数
频率
非常不希望
0
00
不希望
1
29
无所谓
21
618
希望
10
294
非常希望
2
59
总计
34
1000
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二的父母对自己孩子是否参加竞赛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剩下的有近三分之一的父母还是希望孩子去参加的,但也只有极少数表现出强烈的期望。说明总体而言,在竞赛学习上,学生们的父母并没有给孩子施加太大压力。
另外笔者还调查了学生们在高中之前是否参加过竞赛学习,具体情况如下:
表5
高中之前是否参加过竞赛学习
高中之前是否参加过竞赛学习
频数
频率
完全没有
2
59
只有初中参加过
6
176
小学到初中都参加过
22
647
小学学过奥数但初中没参加
4
118
总计
34
1000
由表可知,34人中有22人是小学到初中都参加过竞赛学习,完全没参加过的只有两人,可见竞赛学习存在着较大的惯性,对大多数“竞赛生”来说参加竞赛学习似乎挺顺理成章。
2
竞赛学习动机
竞赛学习需要时间、智力、精力的较大投入,如果苦尽甘来,拿到省一等奖或更高荣誉,便可有保送或加分资格;但如果功败垂成,就仍要靠高考来决定未来,而且是去跟没有匀出时间学竞赛的人竞争。数理化的竞赛考试时间是在每年的九十月份(生物是五六月份),一般人等到学有所成、有获奖实力之时大多已是高三上学期(生物是高二下学期),而且在此之前的冲刺使得高考学习几乎停顿。如果冲刺成功自不必说,但若失败就只剩下半年多的时间重新去复习高考了,这可谓是风险巨大的赌博。
但选择参加竞赛学习的理由因人而异,有些学生没想太多就报名了,有些学生则是考虑多种因素权衡利弊后做的决定。促使他们做出选择的因素很多,笔者想知道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表6
最初选择参加竞赛学习的最主要原因
你最初选择参加竞赛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频数
频率
获得保送资格
12
353
获得加分资格
3
88
提高自己在某门学科上的能力,以便在高考或在大学时更有竞争力
11
324
学校让学就学了,没考虑那么多
5
147
大家都学我不学怕掉队
1
29
其他
2
59
总计
34
1000
调查发现,两个原因是最主要的,一是获得保送资格,二是提高自己的学科能力和竞争力,各自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是这么考虑的。其他几个原因比例较小,另外还有两个同学选了“其他”,一个认为“高中内容没意思”,一个是觉得“竞赛好玩”。但参加竞赛学习的动机绝不止一个,详细的考虑将在后文的访谈中做深入调查。
那么,他们最初做出参加竞赛学习的选择时,谁的建议起到最大的影响呢?
表7
谁的建议对最初的决定影响最大
谁的建议对最初的决定影响最大
频数
频率
自己
19
559
老师
12
353
父母
1
29
同学或朋友
2
59
总计
34
1000
结果发现,有19人是自己的想法最为关键,其次12人是老师的建议,父母或同学的影响很小。这说明学生们参加竞赛的自主性是比较高的,大多还是掌握着自己学习道路的主动权。
3
竞赛学习过程
除了有一名同学(即后文中提到的d)参加过数学和物理两科系统的竞赛训练,其他人都只专注于某一门竞赛学习,这33人的竞赛学科具体分布如下(e中只开设了数理化生四科竞赛培训,不包括信息竞赛):
表8
选择哪门学科进行竞赛学习
选择哪门学科进行竞赛学习
频数
频率
数学
10
303
物理
7
212
化学
8
242
生物
8
242
总计
33
1000
由表可见学科分布比较平均,几乎各占四分之一。而不同学科的竞赛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从难度来说,一般按数、理、化、生的顺序递减,数学最重要是思维和技巧,生物则重在记忆,物理更偏向数学,化学则更偏向生物。因此选择竞赛学科时,学生们不仅会考虑兴趣,还会考虑自己的能力是否能满足该学科的要求。因此笔者调查了他们选择自己竞赛学科的原因。
表9
选择该竞赛学科的最主要原因
选择该竞赛学科的最主要原因
频数
频率
最感兴趣
16
471
最擅长所以最有可能学出成绩
7
206
没考虑太多,机缘巧合就学了
6
176
听别人(老师、朋友或父母)的建议做出的选择
5
147
总计
34
1000
由此表可见,出于兴趣做选择的人还是居多,占到近一半,而考虑是否擅长、机缘巧合就学的、听别人建议的在剩下的一半人里呈鼎足之势。
但并非所有人都一直坚持到了最后,34人中有27人是一直学着从未退出,直到竞赛结束,有3人是中途退出便不再参与了,另有3人中途曾退出后又重新参与,直到竞赛结束。d是个例外,他一直在学物理竞赛,而数学则是中途退出了。
4
竞赛结果
最后数理化生的竞赛陆续结束,有14个人获得了省一等奖或以上的荣誉,另外20人则饮恨而归。这样他们就分为了两拨人:有保送资格的和没保送资格的。这两拨人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处境和选择,有保送资格的14人可以考虑参加保送或是高考,其余的20人就只有高考这条路了。(江西考生若保送成功则不可再参加高考,若参加高考则取消保送资格,二者必须择其一。)
这14人里有12人选择了参加保送考试,另外2人只参加了自主招生,决心高考。选择参加保送考试的这12人无论结果是否满意,最后都接受了保送结果,没参加高考便被提前录取了。
5
高考结果
除去2名考去新加坡的同学,未获保送资格和放弃保送资格的同学中有20人参加了高考。结果有16人应届进入大学,另外4人则选择了复读,复读之后都在第二年进入了大学。
6
升入大学后的学习情况
笔者对这34人进入大学后的情况进行了粗略了解,主要是看他们入校后对大学和专业的满意程度,以及统计有多少人的专业不是当初学的竞赛学科。这34人中只有4人继续学习着高中时的竞赛学科,其他人学工科的居多,也有转而学社科的。下面看看他们对大学和专业的满意度。
表10
对所在大学的满意度
对所在大学的满意度
频数
频率
非常不满意
0
00
不满意
0
00
一般
11
324
满意
18
529
非常满意
5
147
总计
34
1000
表11
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
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
频数
频率
非常不满意
1
29
不满意
1
29
一般
14
412
满意
15
441
非常满意
3
88
总计
34
1000
34人对大学的满意度看起来还好,没有不满意的,最多的是满意,其次一般;对专业则有1人非常不满意,1人不满意,但多数也集中在满意或一般的范围内。实际上将对大学和专业的感觉区分开来本就不妥,因为这两个变量并非相互独立,在访谈中会深入探究各人的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