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
大学敲门砖
也夫按: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中国久有科场,演至清代习八股被冠名曰“制艺”。到了鄙俗之今人口中,高考被说成“敲门砖”。不期科举废弃百年之后,敲门人成山如海,敲门砖诡异奇绝,便是清代科场鼎盛之时亦不可比肩。其中的名堂、勾当,讲给老外,他们必听得发傻。明说了,不怕吓着他们:我们的学生可以颠覆世界上的一切考试。此非高调,说这话时我们汗颜。
“竞赛班”学生的高中生涯
李蓝天
(北京大学2008级社会学系本科生)
高中生升入大学的途径主要是高考,但每年都有少数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可以跳过高考,保送进入高校。但获得保送资格需要特殊的条件,取得资格之后还需参加各校主办的保送考试(只有极少数可不参加保送考试)。2008年,教育部规定有6类考生具有保送资格,包括:省级优秀学生、奥赛获奖选手、国际和科技竞赛获奖选手、外国语中学学生、获奖运动员以及公安英烈子女。[1]但据笔者所知,各省对此有不同的规定,比如江西的省级优秀学生是没有保送生资格的,只有20分的高考加分;另外,有些省允许已获保送的学生参加高考,有些省则不允许,江西省就属于后者。
对普通高中生来说,最主要的保送途径是“奥赛获奖”,江西省的保送生大多数都是奥赛获奖选手,包括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5项比赛的省级赛区中获得一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如果放弃保送参加高考,可获得10分高考加分);以及参加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全国决赛、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5项全国决赛,并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如果放弃保送参加高考,可获得20分高考加分)。
因此,许多高中发展出了针对数理化生竞赛的培训体系,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以争取有更多学生获得保送或加分资格,从而增加被清华北大和一流重点大学录取的人数。成绩优秀的学生如果有机会,也大多愿意尝试,因为即使没有获得保送或加分资格也对数理化生的学习有帮助。
国家开办各科奥赛并将之与保送资格挂钩,目的无疑是给在基础学科上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开了条绿色通道,对要求门门优秀的高考选拔是个很好的补充。但这里的问题是,奥赛的强度和难度决定了只有少部分人能真正走进这条绿色通道,这是建立在一大批竞赛学习者基础上的。没能拿奖的人永远是多数,这点并不比高考更“仁慈”,而没拿奖的人最终还是要参加高考。因此对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来说,参加竞赛不仅意味着能力的提高,还意味着准备高考的时间匀出和竞赛结果的风险承担。这其中牵涉到的是整个高中学习生活的重排和更大的心理压力。
本文想了解的即是:在这种竞赛制度和保送制度下,对学生个人而言,竞赛学习是收获多于损失还是相反?对国家而言,是否真正达到了选拔特长人才的目标?为此,本文的调查对象是高中参加过竞赛、现已升入大学的学生,调查内容是他们的竞赛学习经历,包括参加竞赛学习的初衷、过程、结果、心理变化、父母师长的参与以及目前大学学习的状况等等。
此次调查选取的样本是一个高中班,该班是江西省e中2008届高三的“竞赛班”(高一时该班所在年级共有17个班,包括5个实验班,参加竞赛学习的同学主要都来自其中;到了高二,学校将一个实验班解散,把所有参加竞赛学习的同学集中到一起重组成这个“竞赛班”),共46人,其中6名高三才插班进入的复读生不算在本次调查的范围之内,余下40人都参与过e中组织的数理化生竞赛培训,大部分坚持到了最后的竞赛考试,少数几人中途便退出竞赛学习,专心准备高考。该班最终的竞赛成绩是3个数学一等奖(包括一枚全国银牌),4个物理一等奖,2个化学一等奖(包括一枚全国银牌),7个生物一等奖(包括一枚全国铜牌)。
简要介绍一下e中当时的情况:e中是江西一所省重点高中,历来有竞赛培训的传统,最出众的是数学竞赛,曾培养过几个全国金牌获得者,理化生也出过全国银牌,生物竞赛自2006年以来突飞猛进,直到2009年每年都有5~7个学生拿到省一等奖。这些获奖选手绝大多数都被保送到重点大学,其中不乏清华和北大的保送生。在清华和北大的录取名单里,保送生和高考生一向平分秋色,但由于优秀生源越来越多地走上竞赛、保送的道路,高考成绩就相对下滑了。到了2008届,6个清华北大的学生里包括5个保送生、1个复读生,已经没有高考生了。
本次调查结合了问卷和访谈,以问卷的形式收集整个班竞赛学习的总体情况,以访谈的方式深入了解10位较具代表性的个案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