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思维——凡事要从大处着眼
生活如海,宽容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生活如山,宽容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生活如歌,宽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多一些宽容,也就多了一分理解,多了一分信任,多了一分关爱!只要用心理解,用心包容,你就会惊喜地发现,生活中因为有了宽容而变得更加美妙,人生因为有了宽容而变得更加充实,世界因为有了宽容而变得更加精彩。
宽容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一个在生活中能够迎接和承受各种人生际遇的人,绝对不会是什么平庸之辈,他可能会有忧郁的时候,但灵魂绝对不会被恼人的黑云永远覆盖。他也许会为了成功而兴奋,但绝对不会在得意中迷失了自我。这种人通常都拥有大度的气量,不但能包容敌人的过错,原谅朋友的失误,还能承受住自己遭到的任何打击。
青蛙坐井观天,结果封闭了自己的视线,如果我们也像它一样,必然会故步自封,没有任何发展。而一旦我们拥有并且放大了承受的胸怀,就一定会发现眼前是一个全新而又闪亮的世界。能够勇敢地去包容、去承受的人,其人生路上的步伐往往会显得非常沉稳,他们的世界也往往是宽广、阔大、迷人的。
面对这千姿百态的世界,我们需要有一种承受的气度和包容的境界。承受是一种始终清醒地看待生命的理念,是一种对生活的坦然接纳;包容则是一种关乎前途发展的自我蓄积,是为实现自我而收敛的一种藏拙。
印度有一个师父收了个徒弟,然而由于那个徒弟慧根尚浅,总是抱怨这、抱怨那,师父感到很厌烦。于是一天早上他就派徒弟去食品店里取一些食盐回来。徒弟很不情愿,虽然纳闷,但他还是去了。当这位徒弟把盐取回来之后,师父就让他把盐倒进水杯里喝下去,并问他喝了之后感觉如何。
徒弟喝下去不到一秒钟,就全吐了出来,嚷道:“咸死了,咸死了。”
师父笑了,让徒弟带着一些盐去湖边,徒弟很迷惑地跟着去了。
他们一路上什么也没有说,默默地走到了湖边。
到湖边之后,师父让徒弟把盐撒进湖水里,然后让他喝点湖水,徒弟照着师父说的做了。师父问道:“现在你喝到的水是什么味道的?”
徒弟很高兴地说:“很清凉、甘甜,很好喝呢。”
师父又问道:“那你尝到咸味了吗?”
徒弟摇摇头:“没有呀。”
师父笑笑,拍拍身边的草地让这个总是怨天尤人的徒弟坐下来,然后握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我们的心里能承受痛苦的大小决定了你痛苦的程度,佛告诉我们要六根清净,就是不想我们被太多的俗事牵绊。如果你还是感到痛苦的话,就把你的内心放大一些,让它变成一个湖。”
就像这位师父说的,只有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包容人生中的各种变故和打击,我们的人生才有幸福可言。对于人生中的幸福与苦难而言,假如没有能够超越自我的气概和善于内省的精神品质,就不可能在苦难来临的时候依旧保持一个淡然沉稳的自我;假如没有对世事人情的彻悟、了然,拥有一种洒脱自守的生命情怀,就不会在幸福的包围之中仍然保持一种恬然自如的心境。
只有放开心胸,勇敢地去包容、去承受,人生的境遇才能美丽与苦涩并存,人生的滋味——酸甜苦辣,才能一个都不会少。放大自己的胸怀,去包容生活中的各种不平和是是非非,才会显得我们拥有良好的修养和博大的人格魅力。
宽容不仅仅是一种大度、一种风格,还是一种气量、一种境界,是一种海纳百川的智者情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但凡拥有宽容心境的人,其心中必然是朗煦和风、清风明月,全无半点瑕疵、晦暗的东西。只有愿意包容、原谅别人的失误,我们才能达到一种仁者的境界。生活中总是充满了矛盾,忍一忍,就会风平浪静,退一步,就是海阔天空。因此,我们要想坦然自若地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一定要努力要求自己达到能够包容他人的境界。
超然者,举重若轻;聪慧者,拿大放小;博大者,虚怀若谷;宽容者,与人为善。多一分宽容,就会少一分狭隘,多一分坦荡;多一分宽容,就会少一分烦恼,多一分宁静;多一分宽容,就会少一分怨气,多一分人气。佛家常说:宽容不仅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