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时,先了解对方的情况
这个世界没有人是无所不能的,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商品社会。也就是说,有些事我们必须寻求与他人的合作才能成功。求人就是寻求合作的一种方式。要想打动对方,让对方尽全力来帮助你就需要良好的口才艺术。但是如果我们说话不看对象,不仅达不到找人办事的目的,往往还会伤害双方的感情,所以会说话与会求人是不可分的,要想求得对方顺利办成事,必须要先对对方的身份、地位、兴趣等有所了解,投其所好,避其所忌,这样才能进退自如,成功有望。
盛宣怀在拜见陌生的上级时就非常注意了解对方的有关情况。一次,在李莲英的保荐下,醇王特地在宣武门内太平湖的府邸接见盛宣怀,向他垂询有关电报的事宜。盛宣怀以前没有见过醇王,但与醇王的门客“张师爷”过从甚密,从他那里了解到两个方面的情况:醇王跟恭王不同,恭王认为中国要跟西洋学,醇王则认为中国人不比洋人差;醇王虽然好武,但自认为书读得不少,颇具文采。
盛宣怀了解情况后,就到身为帝师的工部尚书翁同龢那里抄了些醇王的诗稿来,念熟了好几首,以备“不时之需”。盛宣怀还从醇王的诗中悟出了些醇王的心思,毕竟“文如其人”。胸有成竹以后,盛宣怀来谒见醇王。
“那电报到底是怎么回事……”“回王爷的话,电报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全靠活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此而已。”醇王听他能引用岳武穆的话,不免另眼相看,便即问说:“你也读过兵书”“在王爷面前,怎么敢说读过兵书不过英法内犯,文宗显皇帝西狩,忧国忧民,竟至于驾崩。那时如果不是王爷神武、力擒三凶,大局真不堪设想了。”盛宣怀略停了一下又说,“那时有血气的人,谁不想洗雪国耻,宣怀也就是在那时候,自不量力,看过一两部兵书。”
盛宣怀真是三句话不离醇亲王的“本行”,他接着又把电报的作用描绘得神乎其神。醇亲王也感觉飘飘然。盛宣怀句句话都说在了醇亲王的心坎上,是他觉得这个人很合自己的胃口,后来干脆把督办电报业的事托付给盛宣怀。
可见,当一个人需要求陌生人办事时,只有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有可能一战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