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老子公开课 > 礼贤下士

礼贤下士
【原文】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
【大意】善于用人的人,对别人很谦逊。
我们知道,人是感情动物,人的一切行为动力都受感情支配。而获取人们感情的唯一方法,就在于你能了解尊敬他、器重他、同情他、帮助他、爱护他。管理者与其抬高自己的身份,使人们认为你是伟大、神圣不可侵犯的领袖,还不如降低自己的身份,放下自己的架子,使人们认为你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人,是他们的真诚朋友。这样,人们不仅会心悦诚服地拥护你、爱戴你,甚至于心甘情愿地为你赴汤蹈火,为你效忠效力,心甘情愿献上自己的生命。但是,作为一个领导,如果唯我独尊,狂妄自大,就永远难以赢得人们真诚的拥护与爱戴。
老子说:“王侯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就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因此王侯们自称为
‘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人们最讨厌的,就是
‘孤’‘寡’‘不谷’,但王侯们却用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反而得到增加,增加它反而得到减损。”《曲礼》中也说:“礼就是要自卑而尊敬他人,虽然是贩夫走卒,也必须尊敬他,何况高贵的人呢?”
因此,作为领导阶层来说,就是要能恰当地抑制自己,显扬他人。显扬他人实际上就是抬高了自己。唯我独尊、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放纵无礼,足以毁坏自己的事业。
真正大者不显示大,真正高贵者不炫耀高贵。所以老子说:“江海所以能够成为河流百川所汇聚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因此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处在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沉重;处在人民的前面,而人民并不感到难堪。”作为一位领导,要想取得员工的拥护与爱戴,就要处高而不故意显示高,处大而不故意显示大。
从古至今,有所作为的领导人都深深地领会到老子思想的精神,对人才格外重视。
《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说:魏公子无忌为人仁厚,又能礼贤下士,凡是士人,不论才高才低,都能谦虚地以礼相待,不因为自己富贵就怠慢士人。因此,纵横几千里地方的士人,都争相前往归附他。他招来的食客有三千人。在这期间,各个诸侯因为无忌贤能,门客又多,轻易不敢侵犯魏国。
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嬴,70多岁了,家境很穷,只好去做大梁夷门的守门人。魏公子听说后,就前去问候,要赠送他丰厚的财物。侯嬴不肯接受,无忌就摆酒席,大请宾客。客人坐定之后,无忌带着礼物,空着车子左边的尊位,亲自去迎接夷门侯先生。
侯先生整了整破旧的衣帽,登上了无忌的车毫不谦让地坐在上首,想借此来观察无忌。无忌握着缰绳,更加恭敬。侯嬴又对无忌说:“我有个朋友在街上屠宰坊里,希望委屈您的车马,让我去访问他。”无忌驾着车子来到市场,侯嬴下车去会见他的朋友,故意久久地与朋友谈话,暗中观察无忌。无忌脸色更加温和,一点也没有不耐烦的表现。
侯嬴看到无忌脸色始终不变,才辞别朋友,登上了车子。来到无忌家,无忌领着侯嬴坐在上首,并向他一一介绍宾客。侯嬴便对无忌说:“我只是夷门的守门人,而无忌却委屈车马,在大庭广众面前亲自去迎接我,我本不应该去访问朋友,却委屈无忌去了一趟。然而我侯嬴要成就无忌的美名,故意让无忌的车马久久地停在街市上,这样人们大多把我看作小人,而认为无忌是有德行的人,能谦恭地对待士人啊!”从此以后,侯嬴成了无忌的上宾,并为无忌的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
魏公子无忌之所以对许多别人看不上的“小人物”如此屈尊拜访,就在于他认识到了“小人物”蕴藏的巨大潜能,对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谦逊,礼贤下士。
一个领导人树立了“为之下”的意识,才能有所作为。要知道,人是最复杂的动物,你应该尽力去了解你的下属中潜藏着哪些人物,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在他们身上不经意的投入,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也许你只是因为一点家务事而心情不好,但却把这种不良情绪带到了工作中,自认为是领导就不加遏制地对下属任意发泄,让他人成为“出气筒”“受气包”,当然大多数下属只能忍气吞声。但是,其中一些有个性且自尊心强的人,也许会在某一天让你吃一次大亏。也许这些人颇有才华,几年以后,其中会有人处于和你平级、甚至高于你的位置,这样等于给自己树立了未来的敌人,使你后悔莫及。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小人物”或许有一天也会变成“大人物”,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强。或许当你消息闭塞时,会有一个你意想不到的朋友给你送来一则起死回生的消息,帮你力挽狂澜;当你仕途低迷时,会有人扶你一把;或者在你的单位进行民主评议的时候,你这个群众关系好的人所得的票数会比别人多。
《战国策》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中山国君宴请都城里的军士,有个大夫司马子期在座,只有他被忽略了未分得羊羹。司马子期一怒之下跑到楚国,劝说楚王攻打中山国。中山君被迫逃走,他发现,逃亡时有两个人拿着戈跟在他后面,寸步不离地保护他。中山君回头问这两个人说:“你们是干什么的?”两人回答说:“我们的父亲有一次快要饿死了,你把一碗饭给他吃,救活了他,我父亲临终时嘱咐我们:‘中山君如果有难,你们一定要尽死力报效他。’所以我们决心以死来保护你。”中山君感慨地仰天而叹:“给予,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正当别人困难时;怨恨,不在于深浅,而在于恰恰损害了别人的心。我因为一杯羊羹而逃亡国外,也因一碗饭而得到两个愿意为自己效力的勇士。”
《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更是因为对待“小人物”态度的不同而影响大业。在官渡之战兵处劣势时,曹操听说袁绍的谋士许攸来访竟顾不得穿鞋,赤着脚出来迎接,对许攸十分尊重。许攸感其诚,遂为曹操出谋划策,帮了他的大忙。然而曹操也吃过忽略“小人物”的亏,当他正一帆风顺时,西川的张松前来献地图,他态度傲慢,以至于给张松留下了“轻贤慢士”的坏印象,于是张松改变了主意,把本来要献给曹操的西川地图,转而献给了刘备。这对曹操来说不能不是事业上的一大损失。可以想象,曹操对张松如果像当年对许攸那样尊重,西蜀的地盘说不定早就成了曹操的了。
记住老子“善用人者为之下”的箴言吧,它会让你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