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掉sn,国内聊天我最大
2002年10月24日,微软sn亚洲区总经理张慧敏公开表示:因为政策、文化和版本更新等诸多问题,微软的sn业务近期还没有登陆中国大陆的打算。但希望与中国大陆的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而它的潜在目标对象正是马化腾的腾讯qq。
随之而来的还有比尔·盖茨的一封亲笔信,比尔·盖茨在信中声称感谢马化腾先生的腾讯qq让中国人对i有了初步了解,如果能与微软进行合作将会给腾讯带来更可观的前景。
马化腾当然了解微软背后打的小算盘。但是他又太了解微软的强劲实力,所以这个时候,聪明的做法就是回避。他既不能为了尊严与强大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也不能委身求荣,归顺到强者手下。
于是,马化腾请人代笔给比尔·盖茨写了一封回信,信中只对比尔·盖茨的肯定表示感谢,对合作一事并不回应。两个巨头的这一次文字对话,也意味着sn和qq的市场暗夺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马化腾之所以有底气保持坚韧而独立的姿态,是因为马化腾早就开始关注sn在市场上的一举一动,并早就对两者的优势利弊了如指掌。sn的优势是与邮箱的紧密结合,奉行“不和陌生人说话”的原则,主要应用在商务i中,虽然客户的依赖程度较强,但仍局限于一些熟人之间的联络,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qq的使用者多为普通大众,并偏重于中国本土化、年龄较小的用户。这类人群的特点是愿意结交陌生人,而qq兼具熟人联络和陌生人交友功能的特点,使得它在用户的增长速度上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地位。加上sn不在增值服务上做文章,更多是寻找合作伙伴把一些频道进行外包,此举虽然让sn很快有了一大笔稳定的收入,但也出现了sn落地无根的情况。马化腾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因此,他一直在努力寻找着对方的致命点,试图一招制敌。
很多人觉得腾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市场占有率,马化腾却认为,腾讯的核心竞争力是即时通信的用户区和社区。别人可以通过开发一片新市场,轻而易举地侵占你的市场占有率。但是,只要这片市场的蛋糕不断做大,腾讯同样可以从原有的用户群渗透进别人的用户群使自己的市场不断增大,所以说占有率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功能和满足感才是制胜点。可见,即使sn的使用推广地域是全世界,在国际上,它占尽了优势;但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微软的霸主地位依然面临巨大冲击。
在对当下局势予以充分的估量后,马化腾果断决策,先发制人。2003年3月11日,腾讯正式收购了以张小龙为首并已经拥有成熟技术和高达500万高端商务用户群的foxail团队,以弥补腾讯在i市场中商务领域的不足。马化腾对此曾坦言:“和微软、网易、新浪的电子邮件技术相比,腾讯的电子邮件技术有所不足,对foxail的收购,就是为了提高腾讯的电子邮件技术,而500万的高端商务用户群更是会为腾讯的崛起打上了一针强心剂。”关键时刻,马化腾再一次英明决断。
其实,马化腾早在2000年就已经针对sn秘密设计研发了一款主要针对大型企业设计制作的i软件—bqq。到2003年11月,bqq已经成长为一款性能稳定、功能齐全的商务型i工具。
继bqq之后,马化腾又快马加鞭地研发并公布了一款针对sn设计研发的商务i软件—腾讯t。与bqq不同的是,它主要针对的市场是企业中的个人用户。就这样,腾讯对中国i市场实施了全方位立体式地“轰炸”,马化腾已经为对战sn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
在腾讯与微软市场争夺的后半阶段,腾讯尝试的基于用户的增值服务开发体系开始瓜熟蒂落,成为腾讯有效阻击微软的重要手段。
因为互联网服务是以新应用来占领市场的,并不是技术和标准。当年sn曾迅速打败韩国最大的即时通信企业,但没多久又遭到韩国电信服务商下属的赛我网的成功反扑,并将门户和新的即时通信再集合赛我网的社区服务,从sn手中夺得了市场份额。马化腾看在眼里,也暗自仿效其中的招数。在腾讯qq与sn的市场争夺战中,马化腾集成了许多赛我网当年的技巧和思路,除了集成大同小异的服务外,还要结合社交软件、博客等几大核心。
凭借社区的支撑,腾讯开始对新功能的持续开发。对于这些新功能,在亚洲市场引起的轰动,微软根本不理解,因为这些东西在美国并不流行,这使得sn在中国市场中的敏感度和反应速度都大打折扣。自此,马化腾再一次运用他一直倡导的快速改进和用户体验成功赶超了sn。
在互联网的经济体系里,绝对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不足以使人高枕无忧,本土化的微创意也有了颠覆本尊的可能性,马化腾就是一个在强大权威压迫下寻找生存缝隙,然后一招攻破,赢得一片艳阳天的好榜样。
马化腾霸占不了聊天工具的全球市场,那么就从本土开始夯实,开始扩张,既然比尔·盖茨觊觎的是全世界的用户,那么马化腾就从中国开始寻找突破口去瓦解他。当马化腾终于夺取sn在中国的市场时,其实他获得的已经是全球用户的认可。只要你能找到其任何一个薄弱点,然后加以钻研和改造,同样可以以小博大,进而成就“我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