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论文与治学 > 附录二 三校论文选编前言及相关文献

附录二三校论文选编前言及相关文献
立一标杆(2002—2003)
这部文集包含的是从北大、清华、人大三校社会学系2002年和2003年的大约100篇硕士论文中挑选出来的8篇论文。
我们为什么要选编这样一部文集?
为了给社会学系的学生们和姊妹学科中关注社会学的同学们留下一份记录,提供一点参照,树立一支标杆,注入一种激励,举起一面可供讨论和批判的靶子。
前不久与北京大学地理学家唐先生交谈,说起中外社会中敬业精神上的巨大差距。唐先生说:在美国读博士就是下地狱,必须一本一本地、扎扎实实地阅读大批的书籍,容不得半点含糊;经历此番炼狱的人大多终生保持着认真严谨的作风。我以为此言是点睛之笔。一个社会中众生不求实、不敬业,必然是它的精英率先告别了求实和敬业。只要一个社会中精英们的精神还在,不信东风唤不回。换言之,要改造一个社会的作风,首先要从它的精英开始。不然就是伪善,就是奴隶主的哲学,就是注定不会得逞的痴人说梦。现代社会是分工的社会,其精英也在分流。政治精英和企业精英属于其他范畴,而学术领域则是我们的分内之事,未来的学术精英是从我们这里产生的,我们对那一群体的优劣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除此,未来其他领域中的多数精英都将拥有较高的学位,我们应该在大学的炼狱中为他们打上一记难以磨灭的烙印。
认真,学好手艺,做出好活,就是我们在自己的领地中企图推动的事情。
挑选论文是个老大难。尤其是在中国社会中。择优通常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制度与人格。我们避重就轻,甚至可说逆潮流而动,选择了后者。我们以自己的人格做了抵押,准备挨骂,准备接受公共舆论火焰的烧烤。筛选的大概程序是:我们四位(孙立平、林彬、刘世定和笔者)从各自的学校中挑选出一些论文做候选,共17篇,共同讨论后确定了8篇。
我们希望这是开始,不是终结。希望明年这个时候,能够拿出更好的一册三校硕士论文集。希望这个工作能一年一册地持续下去。开端的这一册选用了两年中的论文,是为了质量更好一点,以壮声威,振奋师生。当然,事实上也可能是暴露得更充分,最终更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2002—2003》前言)
造就小气候(2004)
这本文集是山东人民出版社去年出版的同名文集的继续。
去年的文集选自2002年和2003年两个年头。今年的选自一年。去年的8篇论文是从三系大约100篇硕士论文中挑选出来的。今年的虽然出自一年,但因招生扩大了,仔细数了一下,是从101篇中选出的。其中人大53篇,北大41篇,清华7篇。
编委有了较大变动。我已经从人大调到北大,索性就承担起北大的工作,不必麻烦别人了。人大的工作转交给人大同人中我最钦佩的潘绥铭先生。孙立平先生退役,由一直关心并支持这一工作的沈原先生接替。我和立平是老朋友,多年前有过一同办刊的愉快合作。立平坚持退出的原因是,现在学生的学习态度令他失望,他没有保持住文集质量的信心。我基本上认同这一事实。我今年大约阅读了三校的三十余篇论文,质量都是属于上游的,多数依然不令人满意。好在挑出的8篇似乎还可以。不能说“今年花胜去年红”,还算不逊色于去年。其实正是论文大面积的“低质”(说不上“滑坡”,因为我们不曾拥有过一个“高峰”),才使我们萌生了“立一标杆”的愿望。因此可以说,孙君不做的理由,正是我要做的理由。我们是老朋友,有诸多共识。在这事情上的做与不做,纯属性情所致。
今年挑选的程序依旧。沈原、潘绥铭和我,分别从各自系中挑选出一些:清华3篇,人大6篇,北大5篇。三人一同讨论,从这14篇中确定了最终的8篇。从各系中初选的程序不是民主的,而是以人格为基础的,以我们三人的人格做抵押的。最终的评选亦没有配额的原则,因为我们无意贯彻平均主义。如果说清华选入的比例高(7篇论文中选中了两篇),那不是前定的配额,而是比较的结果。如果说在去年和今年的文集中,三系的比重还算平衡,也不是刻意而为。我们的工作还将继续,以后的文集会证明这一点。
去年的文集问世后,引来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称赞。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人类学家阎云翔教授说:“这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一本好书。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它鲜有时下学界颇为流行的空话、套话、玄而又玄的废话,以及曾经在别处不知说过多少次的二手话,该书的几乎每一页都含有新的信息。《社会学家茶座》执行主编王焱先生说:“有明一代,学风空疏浮荡。大儒顾炎武对此曾痛下针砭说,古人采铜于山自铸铜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这些青年学子都能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之下,自出机杼,走扎扎实实的‘自铸铜钱’的学术路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大都力图避免以往社会学理论研究过于思辨空灵,和经验研究囿于实证而缺乏理论思考的缺陷,努力实现两者的相容兼顾。在我看来,这就把握住了社会学的精义。”北京大学王汉生教授说:“期待一年一册的《选编》成为精品,成为社会学成长发展的永远的一个窗口。”
这令我们欣慰:“立一标杆”的目标初步达到了,重要的是继续。老实说,在全民腐败和外物诱惑的大形势下,中国学术正处在低谷。多数学人已不做学问。但正如中国人普遍身材不高,仍有姚明出现,这是人口基数所使然。中国现在有51个社会学系,124个社会工作系,至少5000名以上在校研究生。这个基数应当可以孕育出社会学界的“姚明”。北大、清华、人大三校位于中国高校的塔尖。我们占有了中国最出色的生源,也就负担了义不容辞的责任:推出“姚明”,将他输送给中国学术界,以他激励其后的莘莘学子。
我们自知,本书不会成为畅销书。它的适用范围是社会学同人和爱好者,以及高校中社会学姊妹学科的师生们。本书的出版和销售正处在艰苦奋斗中。但这毕竟是是改出来的,况初学飞翔之菜鸟们。由本次统计看出,导师大多是跟随到底的。监督与辅导是产生优秀论文的基本保证。
本统计中耐人寻味的是,有一篇论文耗时仅3个月,只写了1稿。我特别和他通信,获知他从一年前开始接触被调查对象,感觉和思路早就开始聚集。耗时3个月完成一篇优秀论文的我见到过几次。我的学生陈心想在美国学有所成,他在人大时的硕士论文就是纯耗时3个月,过后在《社会学研究》上发表。短时间成功的共同特征是,题目边界清晰,调查事项心中有数,正式调查前对被调查对象已有相当的了解。如果不是这样,3个月做出的论文肯定夹生。陈心想补充我的观点:短时间写出好论文必定是“曾经对这个研究对象和问题很关注,长时间地思考过,这样才会‘对被调查对象已有相当的了解’。调查和写作的时间往往还没有思考的时间长呢。而思考的时间可能在候车室,也可能在静卧时,还可能在与人谈天的时候触发了思考。思考是漫长的,写作是比较快的。所以,如果纯粹算我硕士论文调查和写作的时间,也就3个月。但如果是进入一个全新事物或者课题,3个月是不可能的”。本书中3月完稿的这位学生与其导师写作前有频繁深入的交流,所以才会一稿就是较好的文章。但我仍然以为不足为训,一稿就挑不出毛病的论文是没有的。当年陈心想3个月完成了一篇较好的论文,毕竟写了3稿,我修改了两次。我觉得时间和次数都不能再少了。
以上的小调查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完成优秀论文的时间底线。我自己都觉得挺滑稽的。和有志者用得着啰唆这些吗?与无心者说它又有何益?
我们曾经自负地以为,三系执中国社会学教育之牛耳。文集首卷前言中所说“树立一支标杆”,含蓄地透露了我们的雄心。看到三系论文的持续滑坡,我们渐感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沈原兄说南方的几个社会学系办得越来越有章法。我很希望,南方的同人们也办一份硕士论文选编。假使沪上的同人觉得本邦的好论文数量不足,可以宁沪合流。如是一定会给京城三系一个挑战、一种激励。对流,对小气候的形成,善莫大焉。愿南风北上,佑吾道不孤。
(《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2008》前言)
一篇就一篇(2009)
今年三系完成硕士论文共计131篇。招生数量逐年攀高,毕业论文随之递增。每年5、6月份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且慢,以上措辞有欠准确。忙是真的,惜乎“乐”事不多矣。
本文集包含7篇论文。北大5篇,清华1篇,人大1篇。挑选唯质是从。但是无论如何,拿出这样的“配比”,令三位编者踌躇再三。没有挑战的工作是乏味的,但不曾料到我们今番面对的是这样的挑战。商讨了好一阵,我们还是接受了这一挑战:一篇就一篇。前几卷的前言都是一人撰写并署名。这次决定:共同撰文签名,一绳三蚂蚱,谁也跑不了。
清华社会学是小系,今年才7位硕士毕业生。1篇似乎不离谱。但今年清华的论文几乎没有和入选者比肩的,足以说明论文的滑坡。
人大59篇论文,才选出1篇,实为地震。三系中只有人大是两年制,应该说不无关系。但两年制非自今年始,今年的问题格外严重,肯定还有其他因素。
古人云:敬惜纸字。文字一经印刷便不胫而走,出山门前端赖老师傅严格把关,不敢降格以求。我们三位约定:若某年三系中任何一方没有够格入选的论文,本论文集便告终结。做这种事情,求欣然莫寻苦恼,是励志篇非安慰剂,属自愿上阵不是非做不可。说实在话,这活挺辛苦。倘若水准尚可持续,当勉力为之。假使基础不复存在,又何苦支撑?
论文集已是七龄童。其特征被同人概括为:讲故事。这帽子丝毫不令我们汗颜。我们鼓励的论文就是:讲个故事,说个理儿。原因无他:今日之中国盛产“故事”——大量新生事物等待着有志者去观察,诸多微妙事理期待着慧心人来洞悉。讲出事实,说透事理,已经蛮好了。提炼出理论是何等伟大,而粘贴标签则无聊至极。因此我们鼓励同学们做实在的、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直以来,定量的研究成果较少入选文集,很多同人曾不吝指教。我们的答复是:请具体指出好的论文,我们对定量绝无成见,可惜没有看到。而我们以为硕士论文中优秀的定量成果稀少的原因是,优秀的定量研究者需兼备定量操作能力和对社会问题的良好感觉。两者集于一身,实属不易。很多搞定量的学生,数字模型能力好,社会问题感知弱。如此是难出优秀成果的。今年选入了一篇定量研究的论文。原因很简单,它在人大的5篇候选中赫然高于其他。
我们直率地表露自己的倾向,企图凭借论文集鼓励同学们走经验研究的路子,但不是对其他风格的好论文一点不宽容。这本文集中的一篇文章给了我们绝好的机会。他述评的是加芬克尔的理论,刚巧加芬克尔提倡经验研究。是作者成全了编者。
某日在一家小馆歇脚,那碗拉面上得奇快。惊问跑堂的,答曰:师傅今天心情很好。有读者问:这篇前言何以如此短小?三位老师傅奉告:今日心情欠佳,待明年心情好了,唱诵长文。
临了,要感谢经济学家石小敏先生,他慨然解囊帮助我们为本书作者支付稿费。
(《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2009》前言)
早点惦记着(2010)
这是本论文集尚有疵瑕,但对他们有特殊的功效。照着老虎,你难画出像样的老虎。照着齐白石老先生大写意的对虾、菜蔬等等,他们还是画不来。但是无论是照着真实的还是写生的葫芦,他们都可以画出像模像样的一个“瓢”来。
拿出可以效仿的样板是指导论文的路径之一,但是拿出来并不容易,要寻觅挑选。这也正是本文集的目的所在。这已经是时,潘爷说,退休后咱们组织一个“丧家狗”俱乐部。沈爷兴奋坏了。我说,骂过人的老狗才有加入的资格。够狠吧,先把门槛建起来。温良恭俭让是太好的美德,无奈要针砭社会科学界腐败浮华之风,它是派不上用场的。跑题了,也漏题了。潘、沈二位非骂我不可,一个好点子,怎么就给透露出去了,人家抢先注册了怎么办。恶名也有人抢?那就拱手相让,怕你名实不符。书归正传。这文集要不要存活,该怎么存活,是当下我们三位念兹在兹的事情。
一愿得到大家的意见。二愿这本文集是不死鸟。
(《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2012》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