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福兼作的皇后
hisstory,男人的故事。佩服好事者联想到history历史,便自作聪明的认为历史都成为了男人们的故事。不可否认,古往今来人们敬仰君王,钦慕霸主,崇拜英雄。这些铁骨铮铮的称谓可以化作每一段历史的丰碑。过去的是无法更改的真实,山水相依,刚柔并济才是至真至美。所以历史是他的故事,也是她的故事,抑或是丰碑背后红颜流水动人不朽的传奇……
崇拜英雄,欣赏美女,更愿意领略钦慕于貌美如仙,智略才人、威福兼作的霸气红颜。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女子,冯氏——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文明太后”。“文明”是她以太皇太后身份死后被加的谥号。在这里,历史是属于她的,她无愧于一国之后的桂冠,当今所谓的女强人、御姐之类的人物与她相比,那么功力尚浅,还需修炼。
冯后是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有着不平凡的出身。她的祖父冯宏,乃北燕最后一位皇帝。后北燕国被魏太武帝所灭,祖父冯宏败逃高丽,最终死在那里。父亲冯朗归附魏国,被封为西域郡公,任雍州刺史。公元442年,冯后出生,此时距祖上建立的北燕灭亡已有六七年的光景。冯后出生后不久,冯家便遭横祸:父亲冯朗因受一桩大案株连被太武帝诛杀。本该是一位娇贵公主的冯氏没有享受到家的温馨与荣华沦为落难孤儿。不幸中的万幸,冯氏保住了自己幼小的生命,因为按照北魏皇室惯例,钦宗被诛的幼年女童会被收入宫中充当婢女。年幼的冯氏虽是卑贱的宫中婢女,却因受到姑母冯昭仪的照应,领略到慈母的温情,进而避免了宫内繁重的苦役生营。她在姑母的调教照料下,渐渐成长。幼年的不幸遭遇,是冯氏心中永远的伤疤。她谨小慎微的生活,每日耳濡目染后宫的尔虞我诈,逐渐熟悉了皇宫内院的礼仪和人际间的微妙复杂。
公元452年,朝廷政变,太武帝长子被杀,这桩血腥的朝廷政变,将十三岁的拓跋濬推向帝位,拓跋濬称帝后,便将十一岁的冯氏册封为自己的贵人。冯氏的生活彻底改变了,她离开了抚养自己多年的姑母,来到了文成帝的寝宫。她以贵人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情爱以及政治之旅。这对金童玉女的情感生活是快乐无邪的,天性聪颖的冯氏稳健但不失活泼,她得到了文成帝的呵护与宠爱。陪王伴驾的日子充实且和美,好学谨慎的她很快便熟悉了解朝中政治运作及变化。
夫君拓跋濬虽然年轻,但他机智果敢的头脑和刚毅性格,让他在治理朝政方面风生水起,动荡纷乱的朝廷很快便得以平息。文成帝的施政风格给冯氏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十分钦佩自己的夫君,这个君临天下英姿勃发的男子。
优秀的男子犹如醇酒,让人迷醉沉沦;清丽貌美,机灵体贴的女子犹如“海中之露”的迷离,让人无法抗拒,直抵人心。这就是文成帝与冯氏,他们彼此吸引,似真爱永恒……
公元456年,十四岁的冯氏被文成帝立为中宫皇后。
冯氏被立为中宫之主,除了她的聪慧与才貌外,更是与她在宫中生活多年深谙宫内诸多关系是分不开的。一个女子几年间从卑贱的宫中婢女,一跃成为万人敬仰的一国之后,不啻是天壤之别。这不仅与美貌有关,更是性格沉稳坚毅,智慧果敢的结果。贵为皇后,但深谙世事的她,并无多少骄矜之色,只是勤劳地操持宫中事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冯后对文成帝乳母恪尽妇礼,十分孝顺;对文成帝之子拓跋弘的哺养,更是赢得了宫内宫外、朝廷上下的一片赞誉。皇太子拓跋弘是文成帝与李贵妃所生之子,按照北魏皇室惯例,凡后妃所生之子被立为储君,生母皆要赐死,以防母以子贵,专擅朝政。这种规矩没有人道太过残忍,李氏不幸被赐死后,冯后便担当起养育之责,她不能让这个可怜无知的孩子彻底失去母爱,她将拓跋弘视若己出,竭尽慈爱……
文成帝统治时期的北魏基本处于较为稳定发展的状态,社会矛盾相对缓和。贵为皇后的冯氏,深深地理解文成帝为国操劳的艰辛,尽力为他排解各种烦闷与不快,特别在生活上给他以温存体贴。每次文成帝出征、巡幸归来,冯后都以她的百般柔情化解皇帝的一路风尘。在冯后身边,文成帝仿佛忘却了朝廷上大臣的争斗,忘记了柔然、刘宋于南北的威胁。这个女子是上天赐予他最美的礼物。
人们向往追求完美之事,可此事古难全,便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祈愿。有时愿望比梦想更要遥远,太美的东西让人感觉不真实,容易破碎。公元465年,冯氏美丽的生活破碎了,被誉为“有君人之度”的文成帝英年早逝,这对琴瑟和弦的夫妻二人阴阳相隔。丧夫之痛,令冯后痛不欲生,这是在她记忆深刻的时刻,最痛的打击。那个曾英姿飒爽、指点江山的夫君,如今却是一具冰冷的尸体。三日后,按照北魏的旧俗制度,焚烧文成帝生前的御衣器物,朝中百官和后宫嫔妃一起亲临现场哭泣哀吊。透过燃烧的火光,悲痛的冯后仿佛看到了自己心爱的男子在向自己挥手告别,他微笑着转身离去看,此情此景,冯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悲痛的心情,她声嘶力竭的哀号着,纵身扑向烈火。众人被她的举动惊呆了,待回过神来,急忙冲上去救出火中的冯后。幸亏及时,冯后才得以继续人世。这一番切肤之痛,生死之劫后,冯后恢复了以往的坚韧。一个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女人不会再去畏惧什么,她用她余生的光阴,改写了历史,创造了辉煌的故事。
文成帝死后,皇太子拓跋弘即位,冯后被尊为皇太后。面对这样的孤儿寡母,北魏朝臣中贪权狂妄之徒便跃跃欲试,谋反篡权的危机一触即发,朝廷告急,江山不稳。
家族大起大落的经历,加之自己由不谙世事到没入宫掖直至登冠为后,这一桩桩,一件件的经历,早已令冯氏熟悉了朝廷政治的风云变幻。面对皇宫内院隐藏的争斗与杀机,准备已久的冯太后立即进行周密部署,定下大计,下令拓跋丕、陇西王等心腹将军率兵搜捕叛贼,镇压叛乱。很快,令朝野上下怨声一片的乙浑便被捕杀,夷灭三族。平定乙浑之乱,稳定政治局势,冯太后表现出果敢善断的政治才干。接着,她再露锋芒,宣布由自己临朝称制,掌控朝政大权,以杜绝因皇帝年幼再发生朝廷遭奸臣谋反之事。冯太后这次临朝听政,前后仅有十八个月的时间。她凭借多年宫中生活的阅历和非凡的胆识,稳定了北魏动荡的政局。
公元467年,冯太后喜得长孙,她决定由初为人父的献文帝亲自执政,自己退居幕后,颐养天年,享受儿孙之乐。可令冯氏伤心的是,自己一手抚养成人的献文帝上台后,想立即摆脱自己的羽翼,他打压自己曾费尽心机扶植起来的心腹势力,那就等于对她这个母亲的极端不信任。这样的举动令冯太后无法容忍。于是,她利用自己的声威与势力逼迫献文帝交出皇位。羽翼未丰的献文帝不得已禅位给不满5岁的儿子拓跋宏,即历史上有名的孝文帝,自己做起了最为年轻的太上皇。小皇帝即位之初,已移居崇光宫的太上皇并没有完全放弃手中的权力。这一举动使冯太后更加愤怒不满,枉费她多年的悉心栽培,居然在儿子那里连最起码的信任都得不到,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冯太后心意已决,自己要再次出面执掌朝政,这个自己曾百般呵护调教的儿子,现在必须除掉了。就这样,冯太后亲自策划了一场宫廷事变,公元476年,太上皇应召前来晋谒冯太后,被冯太后强行软禁起来,最终将其杀于平城永安殿。这个心腹大患了结了,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再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的政治核心。此时的冯太后,已年过而立,无论才识、气度还是政治经验,都更加成熟了。
都说一着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面对曾经不是自己亲生骨肉的背叛,作为养母的冯氏内心是痛苦的,可她对待自己这非血缘的长孙,却依然以一个慈祥祖母的身份对其进行培养、教育。冯太后除了亲理朝政,每日必须亲自教育监督孝文帝学习。她看着孝文帝一天天长大,亲自做了《劝戒歌》三百余章和《皇诰》十八篇,作为孝文帝学习的指南和行为准则,从思想上向他灌输治理天下的原则,以使他更加符合自己的要求。同时,冯太后还特别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现身说法地对孝文帝进行教育和示范。用心良苦的这份挚情挚爱终得回报,孝文帝刻苦求识,孜孜不倦。他没有辜负祖母冯氏的期望,不仅对儒家经典的精奥谙熟于心,而且史传百家,也无不涉猎,日后终成一位颇有才学建树的帝王。他折服于祖母冯氏临朝的沉稳与无所畏惧的气度,对祖母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与仰赖。正因如此,孝文帝逐渐成为冯太后得意事业的继承人。
为了北魏的长治久安,为了加强皇室的统治地位,冯太后恩威兼施对北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她先后颁布了“均田令”、“俸禄制”、“三长制”等一系列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此外她还大兴教育,尊崇儒法。在这些改革实践中,冯太后并没有把孝文帝排斥在外,相反,她有意地让他参与,以便使孝文帝得到真正的锻炼。正是由于冯太后的用心良苦,孝文帝逐步地走向理智和成熟。日后的孝文帝成功的继承了冯太后的改革事业,并将“改制”了历史的高潮。这也恰恰证明了冯氏这个女人的伟大英明之处。
公元490年,风雨半生,功绩无限的冯太后平静的轻合眼,她临终之时曾降遗旨:“她死后,逾月即行安葬。山陵之制,务行俭约,其幽房设施、棺椁修造,不必劳费。陵内不设明器,至于素帐、缦茵、瓷瓦之物,亦皆不置。”
这个女人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可历史仍在继续。就像红颜敌不过流年,再美的女子都会衰老离去。可无论多久,即便是跨越千年,冯后的故事永远都是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