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美人心计 > 德冠后宫的明珠

德冠后宫的明珠
世间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不同的,一百个女子,便有一百种不同的命运,演绎着一百段的喜怒哀乐。
有命运坎坷的乱世佳人,风华绝代的才情女子,撼动天下的女中豪杰,还有温柔慈祥的贤妻良母。她们或是温柔婉约,或是刚烈坚强,或是一贫如洗,或是权倾一时。让后人产生穿越空间连接古今去一睹她们芳容的悸动。看着他们是用怎样的心机和力量去改变历史,推动历史。一如明德马皇后带给我们思想的冲击。
历史并没有记录下她的名字,却留下了她贤德的美名,在璀璨绚丽的东汉的舞台上,她成功地扮演着一个站在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的女性,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她的精彩传奇。
明德皇后马氏出身名门,她的父亲马援是东汉颇具传奇色彩的名将。为后世留下了“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当死于野边,以马革裹尸还葬”的励志名言,鼓舞着一代儿女征战沙场,戍守边疆。但马援为人太过正直清廉,不懂讨好皇亲国戚,也因此落得悲惨的下场,他晚年得罪了备受宠信的光武帝刘秀的女婿梁松,最后遭到诬告被削去了侯爵,十分苍凉地病死在沙场,让人欷歔不已。
马援蒙冤死后,他的儿子很快抑郁而亡,妻子蔺氏也变得神情恍惚,曾显赫一时的马家迅速败落。于是家中事务只能无奈地由年幼的马氏来主持。
经历了家族的大起大落,让她过早地懂得了人世沧桑,刚满十岁的马氏,便展现出了与年龄不相符的精明能干,将家中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待人处世也是一副小大人的模样,聪明得体。
公元52年,马氏的堂兄马严为了帮助陨落的马家重振辉煌,特上表请命,请求从马家三个女儿中选拔后妃。光武帝念及旧情也为了弥补自己对曾经部下的愧疚,便把马家最小的女儿马氏选入太子宫。
这一年马氏还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却表现出了与年龄不相称的聪明伶俐,她入宫后,悉心侍奉阴皇后,跟同辈友好相处,历数周全,上下和睦,待人又和蔼可亲,与宫中上下都相处得十分融洽,因此深得阴皇后的喜爱。
五年后,光武帝刘秀去世,太子刘庄即帝位,是为汉明帝,晋升皇帝,本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可是汉明帝却在立皇后的问题上陷入了苦恼之中,论德行相貌,似乎马氏都是皇后的不二人选,但命运却跟她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她与刘庄结婚多年却没有子嗣,这对一个女人来说,本就是一个遗憾,对于一国之母来说更是一个致命弱点。而此时的后宫佳丽之后,又没有更为合适的人选,汉明帝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能将皇后的职位暂时空缺下来。
她深知自己既没有女人可以随时变现的绝美姿色,也没有可供长期投资的子嗣,除了品行高尚之外,似乎一无所有。
对于自身劣势的清晰认识,让她认识到只有继续更加用心的侍奉阴太后,时刻保持自己端庄贤淑的良好品行,才能在后宫众多佳丽中脱颖而出。
皇天不负有心人,渐渐的阴太后越发觉察出儿媳的种种好处,明帝刘庄受了母亲阴丽华的影响,对马氏没有子嗣也不太在意。
公元60年,朝中大臣联名上奏,请立皇后。明帝去问阴太后,太后说:马贵人德冠后宫,即其人也。
就这样马皇后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为人处世的本领,在相互倾轧的后宫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后,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马氏做了皇后,依旧保持着极端的低调。她的生活依旧非常俭朴,虽然贵为一国之母,但穿的仍是粗布衣裙。后宫佳丽没有见过这等乡野村妇穿的衣服,还以为是什么高级面料,等弄明白了,不禁露出讥笑。但马皇后却毫不在意,说:“这种粗布染色容易,所以才用它做衣服。”后宫嫔妃听后,大为感慨,都被马氏身上体现出的良好品德所打动。
她没生儿子,这在古时候是最大的憾事,母以子贵,不生下太子,就难坐稳皇后这位子。这让马氏颇为痛苦,也让皇帝十分挠头。恰逢其时,曾经与她一起入宫的同父异母的姐姐此时为皇帝生下了皇子。明帝便让马皇后养育这个皇子,为了不让妻子勾起伤心事,他情真意切对马氏说:“人未必当自生子,但患爱养不至耳。”这话令马氏很感动,于是尽心抚育这个男婴,比自己亲生的还要疼爱,没有丝毫隔阂。
马氏知道,身为一个皇后,并不是洁身自好管理好后宫就胜任了,更重要的是还要辅佐丈夫治理国家,因此她阅读了大量史书,这让她比其他后宫嫔妃更懂得国家政治。
公元70年,明帝刘庄同父异母兄弟楚王刘英企图谋反。事情败露后,明帝下令严查刘英党羽。严刑之下,冤案不断,此案连审数年都没有结果,入狱或流放的官员多达几千人,受株连者更是不计其数。虽不断有大臣劝谏皇上收手,但明帝根本不听。马皇后有过家族蒙冤受屈的凄惨经历,对不断制造出来的冤案深为忧虑。于是,她神情悲楚向丈夫进言,请求不要再把案件无限扩大。明帝听后很感动,半夜睡不着觉。经过反复考量,他最终从轻发落了很多涉案者。
此次事件后,马皇后处理国家政务的才能开始崭露头角,引起了明帝的注意,于是有时明帝在宫廷上遇到公卿大臣难以裁决的政事,便回到后宫试着让马皇后解决。马皇后为他深入地分析事情原委,并提出解决方法,明帝也总是言听计从。从此,马皇后在明帝身边服侍时,便经常帮他处理国家政务,替明帝弥补了许多朝政上的缺陷,得到了明帝的格外敬重。
公元75年,明帝去世,太子刘炬即位,是为汉章帝,马皇后被尊为太后。明帝新丧,太后的弟弟马廖、马防、马光自认为是皇亲国戚,便不顾国家法令,私闯宫门,非要强行入宫吊丧。把守官门的卫士杨仁遵照命令,不放任何人进去。马廖等事后向章帝告状,说卫士杨仁妄自尊大,竟敢对国舅这样无礼。章帝将此事告知马太后,太后不仅没生气,反而赞扬守卫说:杨仁执法不阿,不避权贵,这才是国家的忠臣,并提拔杨仁为什邡令。
虽然此时的马氏已经贵为皇太后,但她依旧坚持以节俭的风气化行天下,她亲族中有简朴、谦让之行的,她就加以勉励,而对那些衣服车马奢侈过度的,就开除他们入宫的门籍,遣送回家。在她的倡导下,全国上下都以简朴为荣。
马太后对自己的家人格外严格。她母亲太夫人去世,家中人把坟茔砌得高一些,超过了国家制度的规定,马太后立命马廖将高出的部分削去。
汉章帝即位后,想按照两汉的制度封三个舅舅为侯爵,但马氏却坚决不允许。当时朝政掌握在太后手里,大臣们为了讨太后和国舅的欢心,于后,非常气愤。于是她趁机同汉章帝说:“我是天下主母,身穿粗布衣服,吃饭也不求甘美,左右随从也只穿布衣,不用香熏花饰,这样俭朴,为的是给天下人做个榜样。我的娘家人不明此理。最近我外出从家门附近经过,看见去你舅家问安的人,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家里的用人也都穿着极其华丽的衣服,我心里很不舒服。当时我并没有去谴责他们,不过我回来之后,就立即断绝了对他们的接济,希望他们能从中认识错误,改过自新。但他们不以为然,依然故我,不以国家大事为重,一味地追求享受。知臣者莫若君,况且他们又是我的兄弟。我怎能辜负先帝的旨意,下愧我马氏先人之德,重蹈西京败亡的覆辙呢?”
马太后如此做并不只是谦虚,而是怕娘家人权势过盛后,会不知收敛,而在自己死后如同西汉的那些外戚一样遭受灭族大祸,正是真心为自己家人着想。
章帝听完母亲的话后,觉得有些愧对三位舅舅,便重新向太后请求:两汉制度,国舅封侯,和皇子封王一样。太后固然谦虚,为何不让儿臣加恩三个舅舅。况且舅舅们年纪很大了,万一哪天过世,儿臣岂不抱恨终生。太后了解章帝的心情,又进一步对章帝解释说:封侯的事我所以这样决定,是从你和你舅舅两方面的利益出发的,并非为慕得谦让之美名而使你蒙受无恩于外戚的指责。景帝时,窦太后要加封王皇后的哥哥,丞相周亚夫坚持不肯,认为高祖有誓言在先,无军功者不得封侯。现在我的兄弟无功于国家,怎能和阴、郭中兴之皇后相比呢?我常想那些富贵人家,居高官厚禄,还图加爵封土,这就好比再次结果的树木一样,必然伤动根基。况且人们谋求封侯的目的,无非是上图祭祀祖先时体面一点,下图自己逸乐享受。现在我娘家祭祀用的是四方珍品,衣食则有国家供给,还有什么必要再受一县之封呢?我的决定是不会再更改了。你是个孝顺的儿子,应该让父母安心。如今天气反常,农业歉收,粮价飞涨,人民生活还十分困苦,匈奴又在边境寻衅,内忧外患,弄得我日夜难眠。而你却把封帝舅当做什么大事、这不是违背了慈母的拳拳之心吗?我生来脾气刚急,有胸中气,不可不顺。如若阴阳调和,风调雨顺,年成转好,边境靖安,到那时再实现你的意愿也不迟。章帝见太后坚持如此,只好把封侯的事暂时搁置。
公元79年,全国农业获得了丰收,边境也太平无事,章帝又提出封三位舅舅为列侯的事,太后仍然辞让、马氏三兄弟也不愿就封。章帝坚持要封,受封之前,太后将三兄弟召来,劝诫他们说:我年轻少壮时,时时提醒自己,居不求安,食不贪饱,恭谦克己,兢兢业业,只望能把国家治理好,让百姓们生活得好一些,以不负先帝的遗愿。希望各兄弟也能共承此志,使归天之日,无所遗恨。三兄弟接受了太后的劝导,在受封之后不久,即辞去官职,回家养老。
就在这一年,马太后因病逝世,享年41岁。马皇后一生勤俭、朴素,谦逊,知书识礼,明理达义。她的所作所为,对明帝、章帝两朝的政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赢得后世人们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