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尊重孩子
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说,现在每隔四年出生的人就有一个代沟,看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了,就更不用说父母和孩子之间了。有多少父母察觉到了这个思想鸿沟呢?多数人一心只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延续,只想让他实现自己的未酬壮志,却从来没体会过孩子的真实想法。
甘地夫人对这样的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将之运用到自己培养孩子的实践中来,她认为:
青年人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有时不得不抑制自己的愿望和爱好,放弃自己所选择的、也许有着特殊兴趣和才能的领域,而去屈从父母或保护人的愿望。这种痛苦的选择往往足以压抑他们的热情和对人生的乐趣。
这对社会来说,就好像是在已经死气沉沉的生活中又增添了一个消极因素,而不是增加一分生机勃勃的力量,这支力量能让人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发挥作用,造福社会。
只要可能,哪有做母亲的不愿意愉快地为儿女分担痛苦的?但令人感叹的是,到头来,我们既不是父亲也不是母亲,既不是丈夫也不是妻子或儿女,我们都只不过是个自我的、孤独的个体,我们应按自己的法则、自己的个性生活。
甘地夫人一生都在思考如何做一个称职的母亲,她常常反问自己:难道做父母的到头来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任凭子女自行其是,不予劝阻,不加指导吗?不,生活并不那么简单。我们做父母的担负着悉心指导子女这一极其复杂而又细微的重任,不应该力图用我们的个性去影响孩子,或者把我们的愿望强加于他们。甘地夫人始终认为,应该赋予子女以勇气和自信,还要帮助他们加以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在无情地加速着。为了生存、谋生,为了所有这一切而进行的斗争,越来越使人心力交瘁。为了跟上形势的发展,人们必须经常使自己适应周围的变化。年事渐高的人对这些变化自然就更难于适应。结果是,出现了两代人之间日益扩大的思想鸿沟。
而承认孩子们的个性及其特殊权利也往往被父母忽略掉了。甘地夫人认为,如果父母不承认这种鸿沟,不辅以必要的行动,就会产生重大的社会问题。
著名诗人、哲学家卡利尔·吉布兰在写诗抒发对子女之情时说:
孩子们自有孩子们的头脑,能百般爱护他们哟,却无法让他们跟着父母跑。孩子们的心啊,正飞往未来世界,锁得往他们的身呀,锁不往他们的心。未来世界呀,无法寻找,就连梦中也无法寻找。
这个问题,在孩子选择朋友上就能看出,父母总是想要把孩子的生活的每一步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生怕他们走错一步。在关于孩子怎样交友的问题上,有很多父母总会说:“我希望你跟谁好,不希望你跟谁好,某某成绩那么差,你不能跟他一起玩。”
其实,我们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永远是孩子的支持者。父母要关心孩子的交往,但是不要去干涉。孩子选择朋友,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但是在他交往的过程中要给他辅导,比如说,孩子交了一个成绩挺、纪律也不怎么好的孩子。单纯地制止并不能解决问题,应该帮助孩子学会怎么样跟这样的孩子交朋友。
因为,孩子长大成人以后,身边的人并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人,要遇到一个不成功的,或者某一件事、某一方面做得不好的人,都要告诉孩子敬而远之吗?所以,父母不能给孩子强化这个观点,不一定只跟好孩子交朋友,不能也不可能让自己总是呆在“无菌”环境里。
应该告诉孩子,对于成绩相对差的同学应该首先看到他有比自己优秀的地方,然后针对他的学习成绩差,要鼓励孩子跟他一块商量,为他提供帮助,看看他为什么成绩差,这样学习和生活上结合起来,好朋友可以做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才是交朋友要讲的互利精神。
孩子是一个独立而健全的个体,有着和成人一样丰富的情感世界,应受到成人的尊重。幼儿虽然年幼,思想很不成熟、思维很具体形象,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成人不能因为孩子的弱小、因为对成人的依赖而无视他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存在。
不仅是在孩子交友这个方面,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父母都要尊重孩子和他的选择。父母要指导孩子的行为,但是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之上。其实,如果父母真的是为孩子好,如果父母是公正而诚恳的,孩子一定会欣然接受父母的建议。
教子点睛:
自尊是一种精神的需要,也是一种人格的内核。尊重孩子,并不是对他百依百顺,而是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把自己放在一个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借以寻求心理上的沟通与默契。孩子的自尊是他成长的动力,如果失去了这种动力,有可能会毁坏他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