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名家教子书父亲的榜样(中国篇) > 稳定孩子的情绪

稳定孩子的情绪
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能力的高低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的情绪。
司有和认为,情绪和智力的发展关系非常密切。积极而稳定的情绪是鼓舞孩子学习的动力,是推动他学习进步的保证。一个孩子如果情绪容易波动,那么他的学习兴趣也不稳定,学习自信心也会不足。所以,父母要运用恰当方法来稳定孩子的情绪。
怎样才能稳定孩子的情绪呢?通过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司有和归纳了三点:脱离情境法:及时地将孩子带离产生或可能产生不良情绪的环境;满足需求法:让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促其自慰法:引导孩子多角度认识问题,使孩子能自找宽慰,稳定情绪。
1986年6月底,离高考只有几天了,儿子报考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进入了最后的复习冲刺阶段。按道理来说,这个时候的孩子应该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
可是,一天晚上,儿子走到司有和跟前,说:“爸爸,今天夜里我想看电视。”司有和一愣,心想:都什么时候了,还看电视?不过,他没有说出来,稍微迟疑了一下,他问:“什么电视?”“墨西哥世界杯足球赛,现场直播。”看来儿子早就打听清楚了。
“什么时间?”司有和又问。“夜里三点。”儿子回答。司有和心中又一惊:夜里三点钟起来看电视?这哪像是几天后要参加高考?不过,他还是没有阻拦,说:“行。不过,爸爸三点醒不了,你把电视机搬到你屋里去,到时候自己起来看就是了。”儿子兴奋地把电视机搬了过去……
司有和就是根据“满足需求法”来处理这件事的。孩子既然提出来要看足球赛,一定是很喜欢。如果不让他看,他就一定不高兴,不高兴就一定会影响考试的情绪。高考是重大的考试,一定要让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所以,这时候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不能拒绝。他看过电视后也就安心了,也就不会影响应考情绪了。
到了高考时,司有和更加注意孩子的心理。儿子参加高考时,司有和也送他去。每场考试结束时,都细心地观察他的神情。
第一场语文考过后,一出考场儿子就说:“我的汉语拼音可能没有写对。”“考过就算了,错了就错了,不要再想它。”司有和安慰他,然后他领着儿子到马路上散步去了,他们欣赏着街景,全然不像是高考生和家长。
司有和之所以这样做,是避免孩子产生不良情绪,尤其是对答案,对参加考试的孩子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对答案的结果直接影响下一科目的考试。司有和这样做的方法就是“脱离情境法”,把孩子尽快带离可能会产生不良情绪的现场(对答案现场)。
下午是考化学。儿子紧锁着眉头走出考场。司有和知道可能出师不利,同样没有问他考得如何,只是很平静地问:“怎么样,有些紧张吗?”“是的。卷子在手里翻来翻去,好像都会做,可又觉得都不会做。”儿子懊丧地看着司有和。
“考砸了也没关系。”司有和安慰孩子,“这种紧张的心情是盲目的。你想想,为什么紧张呢?担心考不上?担心爸爸妈妈批评你?担心你的同学笑话你?都不会。不就是换了个教室做考场,换了个不认识的老师来监考,其他和平时在学校内考试有什么两样呢?既然没有区别又何必紧张呢?”
这时,旁边有几个考生在对答案,儿子想停下脚步听听。司有和就对他说:“不要对答案。对了,没什么好高兴的;错了,也已经错了,知道得早,只会对下面科目的考试有影响。”儿子听了一摆手,说:“好,不想它了。”
司有和这样安慰儿子,是怕他因化学考试失利的情绪而影响后两天的考试,用的方法就是“促其自慰法”。
作为父母,应该把上面的稳定孩子情绪的三种方法运用到实践中来,相信一定会对自己的孩子起到一定的作用。
教子点睛:
在稳定孩子的情绪很时,父母还应该主意把握两点:一是帮孩子调节好情绪,以朋友的身份,多孩子一些安慰、理解和鼓励;二是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给孩子,甚至是拿孩子出气,在家庭教育中要绝对避免类似的情形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