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礼服人
【原文】亟遍礼四邻诸侯。(《墨子·鲁问》)
【大意】赶快礼交遍四邻的诸侯。
墨子在鲁国的时候,鲁国的国君问墨子,别人要攻打鲁国怎么办。墨子就以从前的圣王禹、汤、文、武为例,认为要施行仁义,才能取得天下,解救自己。中华民族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墨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以礼服人的口号。
可如今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仍有很多人不讲礼貌。一个新生来到北京大学报到,由于要到另一个地方填表,随身的行李没地方放,感到非常着急。这时,他忽然看到一位踽踽独行的老人,于是,没有称呼,“帮我看着行李”。老人就这么看着这行李,直到这个小伙子回来。没想到他轻松地拎起了行李就走,连个“谢”字都没对老人说。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在开学典礼上,他又看到了这位老人,老人在台上看着莘莘学子,主持人介绍说,这就是我国文化泰斗季羡林先生。
这样的事据说还有清华版本。这一次简直都有点近乎粗暴了。一个大学生骑着车在校园里逛,不慎碰倒了一位老人。年轻人当场就一句:你长眼睛了吗?一句话把老人骂蒙了,教了一辈子书的他说什么也不敢相信清华的学生竟然粗鲁到这种程度,且不讲道理到这种程度。当然,类似的故事由于流传得过于频繁,具体细节走样也是难免的,而且,这个无“礼”的事情并不是北大清华的专利,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是想说明,连中国高校的两颗璀璨的明珠都这样,更何况其他地方呢?
如果说在象牙塔某种无“礼”还可以被宽容的话,那么走上工作岗位,再习惯地做令人讨厌的事儿,恐怕就没有那么好运了。礼貌是一种柔韧的智慧,这种平和和内敛表达着对别人的尊重,也就自然地给自己拓宽了回旋空间,这也是君子生活在人性丛林中必须遵守的法则。难怪俗话说,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在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礼貌的人是举步维艰的。
成就越高的人越让人感到平易近人。我曾经在辽宁大学的校园里遇到著名经济学家宋则行先生。宋先生是英国剑桥大学的校园博士,回国之后,一直从事凯恩斯经济理论研究,一生著述颇丰,其学术成果享誉国内外。那时已经是耄耋老人的他,每天都绕着校园的广场散步,当时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先生问好。不料,先生停止了蹒跚的脚步,做了一个将近90度的鞠躬礼,我不知所措,直至先生走远,才回过神来,有醍醐灌顶之感。“不学礼,何以立?”孔夫子的话开始在我的耳边回绕。
但是,在这里需要提到的是,人每天讲的“礼”都应该发自内心,不诚恳的客套、虚伪、做作只能让人感到厌恶,这样的礼节还不如没有的好,因为这样的“礼”给别人一个最基本的信息:只是在做做样子而已。于是,对方也回应你客套。这样,无形中竟做了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这其实很不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