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的殿柱上,还留着匕首划过的浅痕。赢政按着腰间的佩剑,看着阶下被侍卫死死按住的荆轲,眼神冷得像淬了冰。荆轲仍在嘶吼:“竖子不足与谋!”但他的挣扎越来越弱,最终被拖拽着押了下去。
一、荆轲刺秦:失败的孤注一掷
燕国太子丹从未想过“投降”。赵国灭亡的消息传到蓟城时,他正在东宫召集门客,听闻邯郸破城,猛地将案上的玉杯扫落在地:“秦灭韩、赵,下一个必是燕!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
他想到了刺杀——只要除掉嬴政,秦国必乱,燕国便可苟延残喘。于是,他找到了荆轲。为了让刺杀更顺利,太子丹甚至说服了叛逃到燕国的秦将樊於期,取了他的首级作为“献礼”,又准备了燕国最富庶的督亢地区地图,假意“献地称臣”。
荆轲入秦后,赢政的密探早已传回消息:“燕使荆轲,形色诡秘,随行带利刃,恐有不测。”赵宇表面不动声色,暗地里已命侍卫加强戒备,大殿两侧的武士都暗藏兵器,只等信号便可动手。
当荆轲在殿上展开地图,“图穷匕见”的瞬间,赢政没有慌乱。他猛地站起,腰间的佩剑虽一时未能拔出,却借着转身的力道避开了匕首,通时大喊:“侍卫何在!”
武士们一拥而上。荆轲虽勇,终究双拳难敌四手,被当场擒获。赵宇看着地上的匕首,又看了看樊於期的首级,冷笑一声:“太子丹以为,杀了朕,燕国就能保住?太天真了!”
二、秦军伐燕:雷霆之怒
刺杀事件彻底激怒了赢政。他在朝会上拍案而起:“燕小贼,竟敢欺朕至此!王翦,你即刻率十万大军,直取蓟城,灭了这不知天高地厚的燕国!”
王翦领命出征。秦军从赵国故地出发,一路向北,势如破竹。燕国本就国力衰弱,军队战斗力远不及秦军,加之太子丹的刺杀行为让燕人惶恐不安,秦军几乎没遇到像样的抵抗,就攻破了燕国的南部边境。
燕王建在蓟城宫中急得团团转。他一面派使者向代王嘉(赵国残余势力)求援,一面组织民夫加固城墙。但代王嘉自身难保,只派了几千残兵象征性地支援;而燕国民夫早已听闻秦军的威名,人心涣散,加固城墙的进度缓慢。
王翦的大军很快兵临蓟城下。他没有急于攻城,而是先派人将荆轲的尸l拖到城下示众,又用箭将赵宇的诏书射入城中:“燕王若献太子丹首级,可保燕国宗室;若顽抗,城破之日,鸡犬不留!”
三、攻心为上:太子丹之死
诏书在燕国王宫引起轩然大波。燕王建看着记朝文武,有人哭求“保太子”,有人力主“献太子以求自保”。相国鞠武跪在地上,老泪纵横:“陛下,太子是燕国的希望,但如今秦军压境,若不牺牲太子,整个燕国都会化为焦土啊!”
燕王建犹豫不决。他心疼儿子,但更怕秦军攻破蓟城,自已落得和韩王、赵王一样的下场。这时,城外传来秦军攻城的呐喊声,城墙都在微微震动,宫女和宦官们尖叫着四处躲藏。
最终,燕王建闭上眼,颤抖着下了令:“将太子丹……交出去。”
太子丹被擒时,正在东宫整理兵器,准备率军巷战。当他看到父亲派来的武士,瞬间明白了一切,惨笑道:“儿臣死不足惜,只恨未能杀了嬴政,保住燕国!”
他的首级被送到秦军大营。王翦验看后,派人快马送往咸阳,通时按赵宇的旨意,暂缓攻城,但仍将蓟城团团围住,不允许任何人出入。
四、蓟城破:燕国亡
太子丹的死,并没有换来燕国的安宁,反而让燕人彻底绝望。士兵们失去了抵抗的意志,百姓们则日夜祈祷秦军不要屠城。
王翦见时机成熟,下令攻城。秦军的投石车再次轰鸣,蓟城的城墙本就老旧,很快就被砸开一个缺口。秦军士兵如潮水般涌入,燕军士兵要么投降,要么四散奔逃。
燕王建穿着丧服,坐在宫中等待秦军。当王翦走进宫殿时,他颤抖着交出玉玺,连一句求饶的话都说不出来。
公元前226年,燕国都城蓟城被破,燕王建被迁往辽东软禁。虽然燕国的残余势力在辽东苟延残喘了几年,但此时的燕国,早已名存实亡。
消息传到咸阳,赢政正在翻看燕国的地图。他指着辽东的方向,对李斯说:“残部不足为惧,先留着。接下来,该轮到魏国了。”
窗外的阳光洒在地图上,秦国的疆域又向北扩展了一大片。巧取燕国,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心理上的震慑——六国诸侯终于明白,任何阴谋诡计,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都只是徒劳。而赢政的统一大业,又向前迈进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