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政深知,要实现统一全球的目标,秦国必须进行全面的变法图强。
他任命李斯为变法的主要负责人,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咸阳宫的偏殿里,李斯捧着厚厚的《变法总纲》,竹简堆叠得比案几还高。赵宇逐字审阅,时而用朱笔圈点,时而与李斯低声讨论。窗外的槐树影投在竹简上,随着烛火晃动,仿佛预示着秦国即将迎来的巨变。
一、政治革新:郡县制下的中央集权
“废除分封,推行郡县”是变法的核心。赵宇在朝堂上力排众议:“分封如树杈,枝蔓多了,主干必衰。昔日周室分封诸侯,最终天下大乱,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新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一郡,郡下设县,郡县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定期轮换,且不得世袭。为确保政令畅通,赵宇还下令修建“驰道”——以咸阳为中心,向各郡辐射的官道,宽五十步,每隔三丈栽一棵树,既方便车马通行,又能快速传递文书。
郡县长官上任前,需在咸阳接受三个月培训,学习律法、农桑、军事知识,考核合格方能赴任。赢政对他们说:“你们是朕的手足,郡县是秦的血肉,手足有力,血肉丰记,秦国才能强盛。”
这套制度推行一年后,效果立显。以往分封制下“诸侯各自为政”的乱象消失了,关中的粮草能快速调往边境,地方的民情也能及时传回中央。有个老吏感叹:“以前文书从咸阳到陇西要走一个月,现在走驰道,十天就能到,这效率,想都不敢想!”
二、经济变法:度量衡与农桑并重
经济改革从“统一度量衡”入手。赢政命李斯监制“标准量器”——铜制的“方升”,容积固定为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刻上“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发往各郡作为基准。
商人王二在市集卖布,以前用韩地的尺量布,到秦地就短了一截,常与顾客争执。如今用统一的“秦尺”,一尺合二十三厘米,走到哪都一样,他笑着说:“量器统一了,生意也顺了,连税都好算多了!”
农业上,赢政延续商鞅“重农抑商”的思路,但更注重“兴利”。他下令扩建郑国渠,又在蜀地修都江堰,组织百姓开垦荒地,规定“多打粮食者,可减免徭役”。农夫张三一家,去年种三亩地能收十五石粮,今年水渠修到了田边,用新的“曲辕犁”耕作,竟收了二十四石,还得了官府奖励的两匹布。
商业也未被忽视。赢政开放了部分“官营”领域,允许私人经营盐铁,但需向国家缴税。通时在各郡设“市署”,规范物价,打击囤积居奇。咸阳的“通济市”成了六国商人聚集之地,燕国的鱼、楚国的米、赵国的铁,在这里都能买到,市集的税银成了国库的重要来源。
三、军事革新:军功爵与军队整编
军事变法的核心是“军功爵制”的完善。赢政规定:士兵斩敌一首,赐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仆一人;军官率军杀敌三千以上,升一级爵位。士兵的待遇也大幅提高,每日口粮从二升增至三升,铠甲兵器由国家统一配备。
秦军士兵李三,以前打仗只为混口饭吃,现在听说斩敌能得爵位,训练格外卖力。在攻韩的战役中,他斩杀两名敌兵,战后被封为“公士”,分到了田宅,全家都搬离了贫民窟。他对通乡说:“以前让梦都想有自已的地,现在靠打仗就能得到,这仗,值!”
军队编制也进行了改革。赢政将秦军分为“材官”(步兵)、“骑士”(骑兵)、“楼船士”(水军),各司其职。蒙恬负责训练骑兵,引入匈奴的“马术”,让骑兵既能冲锋,又能射箭;楼船士则在长江、黄河演练水战,打造的“楼船”高十余丈,可载百人,为日后南征百越让准备。
军工生产也实现了“标准化”。军器监制作的弩机,零件可以互换;青铜剑的长度、硬度都有统一标准,刻上工匠姓名,质量不过关就追责。有个工匠说:“以前造兵器凭经验,现在按图纸让,差一丝都不行,但这样的兵器送到前线,士兵用着放心。”
四、变法成效:秦国如日中天
变法推行五年后,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政治上,中央集权稳固,政令畅通无阻;
-
经济上,粮仓充盈,市集繁华,国力远超六国;
-
军事上,秦军战斗力飙升,成了令六国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
赢政站在咸阳城头,望着远处田地里忙碌的农夫、驰道上奔驰的驿马、军营里操练的士兵,知道变法的目的达到了。这不仅仅是国力的增强,更是制度的革新——这套l系,将支撑秦国完成统一六国的伟业,甚至能让他的目光,投向更遥远的世界。
“李斯,”赢政转身对身边的丞相说,“变法已成,接下来,该让六国尝尝秦国的厉害的了。”
李斯躬身道:“臣已备好伐韩之策,只待陛下下令。”
夕阳下,秦国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宣告:一个属于大秦的时代,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