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二字,像两把重锤,狠狠砸在吴振邦心上。
他脸上最后一点因军区乌龙而残留的无奈瞬间蒸发,只剩下属于一个总工程师的凝重。
他身体微微前倾,十指交叉抵在鼻梁下,陷入短暂的、高速的思考。
“材料,”
吴振邦终于开口,声音沉静,“在运来首都之前,核心部分已经紧急分拆,委托国家材料研究院同步解析。
那边刚传来初步消息,几种关键复合材料的分子结构建模有突破迹象。
但材料完全解析、复制,最乐观,三个月。”
他顿了顿,像是在评估一座座险峻的技术山峰:“机体设计、飞控系统、引擎核心数据、隐身涂层机理
整个系统的逆向工程、图纸复原、数据验证
集中所有力量,最极限的速度,一年。”
他抬起头,迎上赵明哲锐利的目光,清晰地吐出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时间节点。
“量产线落地、工艺成熟、品控稳定要拿出能交付用户、形成可靠战斗力的成品。
最快,三年。第一批交付五年。”
吴振邦说完,办公室里陷入一片沉重的寂静。
五年。
在国际军火市场瞬息万变的棋局上,这几乎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漫长周期。
他等待着,准备看到赵明哲眼中燃起的希望之火被这盆冷水浇灭。
甚至预感到那份承载着无数民生希望的“绝密”订单文件,即将被无奈地塞回公文包深处。
然而,赵明哲紧绷的肩膀,却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松弛下来。
他甚至长长地、如释重负地吁了一口气。
“五年?”赵明哲重复着,摇了摇头,语气带着一种奇异的轻松,“老吴,那几个已经到访和正在路上的代表团,他们的原话是——”
他模仿着某种带着浓重口音的外交辞令,一字一顿,“‘十年!我们愿意等十年!为了它,我们等得起!’”
吴振邦猛地一怔,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
赵明哲从文件里抽出一份意向书草稿,用手指重重戳着末尾一行加粗的小字:“为了表达最坚定的合作诚意他们提出,可以预付——全款!”
“全全款?”
吴振邦喃喃道,巨大的冲击让他一时失语。
旋即,一种滚烫的明悟瞬间席卷了他。
是啊!
划时代!
当一件武器彻底颠覆了现有的战场规则,让最强大的对手引以为傲的侦测体系变成瞎子,十年又算得了什么?
五年,甚至已经是意外之喜!
窗外隐约传来副院长接待军区人员的寒暄声,那些声音里充满了对航空航天院、对他吴振邦的由衷祝贺和惊叹。
想起在首都军区时,那些同僚们拍着他肩膀说“老吴,你们这回可真是放了个大卫星”、“给国家立下不世之功了”时,他只能僵硬地点头,扯出笑容。
这泼天的功劳,这足以改变国运的荣光,真正的主人,此刻恐怕正窝在某个普通小区的公寓里,对着电脑屏幕网购着泡面和可乐。
那个叫陆明的年轻人,才是这一切荣耀的拥有者。
而这些,被最高等级的保密协议牢牢锁住,只有极少数核心知晓。
他吴振邦,成了站在聚光灯下,承受所有敬仰与欢呼的“功臣”。
一股难以言喻的灼热感涌上吴振邦的脸颊,那不是兴奋,是深重的、无法言说的惭愧。
他端起桌上那杯早已冷透的茶,手竟有些微不可察的颤抖。
他心中莫名生出一股对那个平凡年轻人,最纯粹的敬意。
“不过,他们还提出了一个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