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几上堆叠的奏报还带着墨迹的湿气,最上面的几本都盖着“加急”的印戳,全是来自边关的急报——瓦剌的小股骑兵最近越发猖獗,三天前袭扰了大同左卫的羊群,抢走了两百多只羊;昨日又有三十余骑在宣府城外放箭,射伤了两名巡逻的士卒。
“这些不是骚扰,是试探。”朱高炽端起酒杯,酒液在杯中晃出细碎的涟漪,“也先在查我们的布防,看哪里是软肋。”
明军也不是没有反击。大同总兵曾派骑兵追击,却被瓦剌人牵着鼻子在草原上兜了三天圈,连对方的影子都没追上,最后只能拖着疲惫的战马返回;宣府的火器营试过在边境设伏,可瓦剌人的探马比狐狸还灵,每次都能提前绕开陷阱。
“秋高马肥,他们快动手了。”朱高炽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目光扫过殿内的百官,落在内阁首辅杨士奇身上。
这几日与“三杨”议事,情况糟糕得让他夜里辗转难眠——大同等地的粮草只凑齐了七成,火药库里的硫磺还缺着一半,去年淮军骑兵损失的精锐更是没能补齐。那支曾跟着朱瞻基冲锋陷阵的淮军,如今能调动的兵力不过一万,其中骑兵勉强凑得出三千,这点人马面对瓦剌数万精骑,就像用鸡蛋去碰石头。
《平沙落雁》的琴声渐渐歇止,殿内静得能听见烛火燃烧的噼啪声。朱高炽放下酒杯,杯底与案几碰撞,发出一声轻响,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细雨还在下,打湿了宫殿的台阶,也打湿边关的烽火台。朱高炽望着殿外灰蒙蒙的天,仿佛能看见瓦剌骑兵扬起的烟尘,看见明军士卒紧握兵器的手。
六十大寿的寿宴上,没有欢歌笑语,只有君臣间心照不宣的凝重——那层覆盖在边境上的薄冰,很快就要裂开。
三更的鼓声透过雨幕传来,沉闷得像敲在人心上。
朱高炽披着件素色披风,在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淮的搀扶下,踩着湿漉漉的金砖路走向文华殿。赵贵妃提着盏明黄色的宫灯紧随其后,灯影在青砖上晃出细碎的涟漪,将他佝偻的身影悄悄投在殿内悬挂的太宗皇帝画像上——画中的永乐帝身披明光铠,眉眼间带着纵横漠北的锐气,正与眼前这位鬓角染霜的帝王形成无声的对照。
“父皇当年”朱高炽望着画像,声音轻得像叹息。他想起当年父亲策马奔袭的矫健身姿,银枪挑落蒙古骑手时的飒爽;想起庆功宴上,父亲指着狼居胥山的方向,说“汉家儿郎当如是”时的豪情。
可如今,他守着这万里江山,却连边关的袭扰都难以彻底平息,指尖的厚茧是批阅奏疏磨出的,而非握枪留下的,心底的涩意像殿外的雨,越积越沉。
忽然,他转身走向案头,王淮连忙铺开黄宣,研好松烟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