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穿越小说 > 大明:抬棺死谏,我才是皇太孙! > 第7章  夺嫡之战升级!
“是,我听的真切,没有半句假话。”
那管家言道。
这让秦王朱慡脸色越发阴沉难看,他大手重重的拍在桌案上!
“有人欲害我!”
“下去!”
朱慡挥了挥手,管家立刻退下,然后他看向身旁的是年轻男子,询问道:
“你认为这是谁的手笔?”
闻言,那年轻男子沉思良久,道:“可能是二皇孙殿下,也可能是三皇孙殿下。”
说到这里,他迟疑了一下,不知道接下来的话该不该说,朱慡见状言道:“说吧,本王不怪你。”
年轻男子名叫吴伦,是已故黔国公吴复之子,听了秦王朱慡的话后,他才道:
“还有可能,是晋王殿下所为。”
朱慡脸色一冷。
他性情残暴,喜欢杀戮,但并非是愚蠢之人。
京城内现在有着诸多流言蜚语,言称根据法统他才是皇储继承人,按照礼法陛下也该立下他储君。
这是好事吗?
当然不是什么好事!
身为朱元璋的二子,他太了解自己这个爹了,父皇的父爱全部用在了大哥朱标的身上,对于其他子嗣并没有那么看重,甚至说句难听的话。
父亲和大哥才是一家人。
这也是为何,大哥薨逝后,父皇执意选择册立皇太孙,而非想着选择其他皇子立为储君的原因。
但说实话,这皇位谁不想获得?他也想得到,成为皇帝高高在上生杀予夺全凭本心,这个凌驾于万物苍生之上的位置,他也感到心动!
可他并不想现在就参与到其中,目前朱允炆和朱允熥夺嫡之战已经开始,他想等着这两个侄子两败俱伤,再出手争夺储君之位。
但现在,出现了有心之士,把他推到了夺嫡之争的漩涡中!
他可不想现在就参与到其中,现在太危险了,无论是朱允熥背后的武将军队力量,还是朱允炆背后的文官大族力量,都远远比他浑厚强大的多,他参与到进去恐怕连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吴伦看着秦王朱慡那不断变幻的脸色,接着言道:
“若是二皇孙朱允炆殿下传播的此消息,其目的是想把这水搅浑,因为这两日三皇孙朱允熥殿下的表现,已经各方面都超过二皇孙朱允炆殿下了,朱允炆感到了危机,甚至想让殿下参与进去,让朱允熥调转矛头攻击殿下。”
“若是三皇孙朱允熥殿下传播的此消息,其目的是想借着‘法统’理由,在面对朱允炆占据上风的同时,一击彻底击溃朱允炆,然后再凭借着陛下对太子的宠爱,继续支持朱允熥这位太子的嫡长子。”
“若是三皇子晋王朱棡殿下传播的此消息,目的也很简单,让朱允炆、朱允熥、殿下三方势力彼此争斗,一旦争斗各方都有可能暴露出诸多不足,那么晋王殿下凭借自身的能力,以及在藩地不错的名声,就有可能占据太子储君的位置。”
吴伦把朱允炆、朱允熥、晋王朱棡三方力量,做出此等举动的动机目的清清楚楚的分析了一番。
眼下,整个京城内暗流涌动,朝堂上混乱不堪,谁也不知道这消息到底是何人传出来的,又有什么目的。
甚至,可能是燕王朱棣传出来的呢?
总之。
这必然与夺嫡有关。
“现在我担心的是父皇认为,这民间的舆情是我刻意制造的,目的是为了逼迫父皇册立我为皇储。”
秦王朱慡叹了口气道。
只有他知道,这京城内流传的诸多消息,根本不是他流传出去的。
可,父皇和文武百官未必会这么认为啊?
因为,这皇储之位本来就是他的,自古以来储君之位继承原则就是兄终弟及,可没听说过储君之位直接传给孙子的,这合乎法统吗?
大哥薨逝,他在诸多皇子中排名第二,现在已经是嫡长子了。
太子之位,理应交给他。
论能力,他镇守边疆从未出现过纰漏。
论威望,他掌管皇室宗人府,兄弟们心服口服。
他唯一不足的就是性子残暴点,在藩地中没少杀人,但父皇朱元璋杀的人就少了吗?
怎么看,这消息表面上看,都是他秦王朱慡刻意制造传出去的。
“我的建议是,不妨就如了他们的愿,参与到这夺嫡之战中!”
吴伦语出惊人,直接道。
可这番话却没有让秦王朱慡生气或者震怒,他反而双眼露出精芒,但心中依旧有着犹豫,道:
“我,参与夺嫡之战中?”
“可父皇喜欢的是大哥朱标,不然的话就不会在两个皇孙当中选择了,父皇从未提起过立我为太子的事情。”
“这代表着父皇就根本没想过,把我立为太子;储君之位最终,还是由父皇决定的啊,父皇的想法不改变,我就根本不可能获得储君之位。”
见秦王朱慡这般犹豫,吴伦立刻劝道:
“兄终弟及,自古以来不曾改变的道理!太子薨逝,这储君之位本来就合该是殿下的!”
“今日奉天殿上,三皇孙朱允熥殿下力压凉国公蓝玉等人,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向陛下证明,其拥有驾驭臣子的能力,让陛下不用担心未来主少臣强。”
“可这对于殿下而言,根本都不用证明,殿下执掌皇室宗人府,为皇子中最年长者,镇守边塞屡立战功,殿下若继位,根本不用担心无法驾驭臣子,陛下也不用担心。”
吴伦心中这般说着,秦王朱慡已经有些心动了,可这个时候就见吴伦想到了什么,进而言道:
“可若是殿下不争的话,恐怕未来将会危机到来啊。”
这话,让秦王朱慡变色,他疑惑道:
“危机,哪里来的危机?”
难道说,还敢有人对他动手不成?
吴伦见状,面容平静,继续言道:
“若朱允炆继位,则代表着其背后的文官力量崛起,而今我大明朝流程的儒家思想为程朱理学,这代表着不久将来,大明朝将会成为宋朝那般,文官执掌兵权。”
“届时,文官集体是容不下执掌兵权的藩王们的,削藩之事,势必诞生。”
“再者,朱允熥曾经说的话很对,朱允炆若继位,其继位合法性天生不足,毕竟朱允炆是庶孙,这种情况下,朱允炆恐怕不会放过真正拥有继位合法性的秦王殿下的。”
“若朱允熥继位,也是一样的道理,朱允炆的继位合法性也不如殿下,可能也会对殿下出手。”
秦王朱慡脸色渐渐的,严峻了几分,甚至涌现出冷意。
踏踏踏。
他在正堂内来回踱步,仔细思索着吴伦的话。
最终道:
“好!”
“我就也争一争这储君的位置!”
“朱允炆争得,朱允熥争得,我为何争不得!”
秦王朱慡豁然间心胸开朗,吴伦的话说的句句有理。
“我自当要效仿昔日的唐太宗李世民,夺了这储君之位!”
昔日的李世民,也是老二。
他秦王朱慡,也是老二。
李家的老二能当上皇帝,能成为千古圣君唐太宗,他朱家老二为什么当不上皇帝,或许他也能成为千古圣君呢?成为明太宗!
“现在眼下,该当如何?”
既然已经决定争嫡了,那就不能像往常那般,处于一种看热闹的心态,现在需要参与到诸多事件中,提高自己的力量。
“目前最要的事情,就是留在京城中。”吴伦思索片刻,沉吟道。
秦王朱慡很快就要回到藩地了。
实际上藩王们是不能随便回到京城的,他们平日里都在各自的藩地内居住,而现在尽皆回到京城,完全是因为太子朱标薨逝了,他们不得不回来。
同时,陛下原本决定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诸多藩王也需要在京城内等待一段时日,亲自参观皇太孙的册封大典,共同承认朱允炆的地位。
这就导致,藩王们还没有各自回到藩地,但他们始终在京城中也不是个事,谁也不知道朱允炆和朱允熥这场夺嫡之战会持续多久,若是这期间陛下下令让藩王们回到封地,那可就糟了。
“我大明朝的宗人府,虽为皇室成员管理机构,但基本上属于荣誉头衔,因为很多重大决策,宗人令都没有资格决定,这也导致殿下虽然是宗人令,但却不能常驻南京城。”
“殿下应先向陛下提议,全面负责宗人府内的所有事务,同时若能获得陛下首肯,立刻开始处理宗人府内的冗杂事务,就算没事,也需要弄出来一两件事情来处理,这样的话才可拥有理由长时间驻守京城。”
吴伦此时,很显然已经成为了秦王朱慡的智囊,给朱慡出谋划策着,闻言朱慡点了点头。
“下一步呢?”
“下一步,就需要提高殿下自身的力量,同时打压朱允炆、朱允炆背后的臣子们,让他们露出各种缺点,使得陛下不愿意再坚持册立他们。”
“目前,正好有一件事情,可以拿出来做做文章。”
只见吴伦笑了笑,提起了一事。
“台州频繁出现蝗灾,让当地百姓颗粒无收,目前朝廷已经在思索解决蝗灾的方法,同时准备下发赈灾粮食,送到台州。”
“殿下可以运作一番,使朱允炆、朱允熥的属官参与到此事中,让他们负责发放赈灾粮食,然后制造官员贪污案件。”
“陛下最恨官员贪污,以此足以能清理掉两位皇孙身边的几位官员。”
秦王朱慡闻言眼睛亮了亮,“好,就这么办...”
“殿下莫急,这其中还需要运作一番,想办法让他们两方先互相撕咬起来,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
南京,宝钞提举司。
宝钞提举司,就是大明朝当今用来制造宝钞的地方,于洪武七年所打造,宝钞的雕版印刷、防伪加盖、发行回收,都由宝钞提举司负责。
朱允熥缓步走入到宝钞提举司中,宝钞提举司的负责人,为正八品的宝钞提举,名叫周慎,听闻三皇孙殿下来了,立刻步伐匆匆的赶了过来。
“臣,宝钞提举周慎,拜见殿下!”
周慎躬身大拜,朱允熥颔首,让其起身。
随即,朱允熥让周慎带着他在宝钞提举司转了转,朱允熥看了看雕版作坊、印刷工坊、签押、库房、稽查房,发现大明朝的宝钞提举司各个部门,堪称豪华。
这也得益于朱元璋对于宝钞的看重,毕竟这东西来钱快啊。
而且也没有什么成本。
用雕版印刷出来的大明宝钞,看起来还是很不错的,朱允熥向周慎要了一张宝钞,看了看,见这宝钞上面刻有复杂纹饰,又有龙纹,又有云纹,同时还有着朱砂手印,宝钞角落需工匠按指印,存档备查。
“自宝钞提举司建立以来,宝钞始终是这一款,对吧?”
朱允熥忽然问起身旁的周慎,周慎想了想然后答道:“版款的话,从未改变过。”
闻言,朱允熥心中了然。
那么大明宝钞的第一步,就是防伪。
需要利用后世的货币防伪技术,让大明宝钞除了官方之外,其他任何人都无法复制。
不然的话,后续的宝钞改革无法开展。
纵然大明朝律法严苛,官员们根本不敢触犯法律,可全国各地仍然有着不少人敢私底下制造假钞。
“我现在给你一套,新型宝钞的制造方法,利用此方法制造出的宝钞,能降低成本、容易操作、难以仿造。”
朱允熥可不仅仅是为了利用宝钞来掌握大明朝的经济,同时这也是在做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让朱元璋知晓,他和朱允炆的能力相差,不是一星半点。
他不仅能拿出更适合大明朝的公侯岁俸制度,其他方面也远远强于朱允炆。
“嗯?新的宝钞制造方法?”
周慎愣了愣,三皇孙殿下为何忽然想要改良宝钞了?
他身为宝钞提举司的提举,这些年来自然能看出来宝钞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若是三皇孙真的能解决这些问题的话,那么对于宝钞而言绝对是一件好事。
现如今,民间使用宝钞的百姓越来越少了,宝钞的贬值速度更是越来越快。
陛下甚至都已经不在理会这件事情了。
朱允熥让周慎取来笔和纸,他随即书写起来。
[新型宝钞的材料升级,需要彻底更换,原本宝钞制造材料为桑皮纸和靛蓝墨,利用这种材料制造,容易被民间仿制。]
[新型宝钞中,需要添加棉絮与矿物纤维,在桑皮纸浆中混入短棉絮、云母粉,制成纹理独特的‘云纹纸’,这样透光的话,就可以见到不规则纤维分布。]
[然后特制油墨,用桐油调混朱砂、石绿,伪造者难配相同色泽。]
[最重要的,则是印刷工艺,需要革新换代原宝钞印刷工艺已经落后,其中原宝钞单色雕版印刷,套印误差大,新型宝钞采用‘双色套印’,先印底纹,譬如龙纹用靛蓝,再套印面额,也就是朱砂红,需精准对齐,仿制者难以复刻,最后使用微刻暗记,在雕版边缘刻微型文字譬如‘洪武制钞’,肉眼难见,需放大镜查验。]
放大镜这东西,中原早就出现了,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水晶凸透镜,到了唐朝宋朝,放大镜彻底出现,不过并未普及使用,等到了元明两朝,放大镜彻底传播开来。
至于防伪标记设计方面,朱允熥想了想,也需要改进。
原宝钞,仅盖官印,无复杂标记,他思索良久,准备用指纹的方式标记。
工匠利用指纹画押,每张宝钞角落由特定工匠按指印,存档备查。
在使用编号系统,采用‘天干地支+数字’编码的形式,比如‘甲子字第叁佰贰拾号’,登记发行流向。
这其中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原本的宝钞验钞手段根本不严谨,仅能靠肉眼比对。
而新型宝钞就不同了。
可以专门制造‘验钞灯’,用薄瓷碗盛水,下置油灯,透光可验纸张纤维与暗记。
这是一种简易的光学检测方式。
朝廷方面,在官颁‘比样册’,各地宝钞行用库配发标准样本,供对比纹理、色泽。
根据朱允熥的想法,新型宝钞制造成功后,各方面优势对比原宝钞,都有显著的提升。
旧型宝钞防伪能力低,同意仿制,而新型宝钞防卫能力高,采用多重技术叠加,同时伪造成本飙升,技术门槛极高。
这年头,假钞也是影响了大明宝钞信誉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旧型宝钞到了如今的洪武二十五年,流通信任度已经很差很差了,民间拒收旧型宝钞,同时也因为这种种原因,导致旧型宝钞贬值快。
而新型宝钞犹豫难以伪造,民众也就不用担心收到假钞,也就更愿意接受一些,这样下去的话可以明显的减缓通胀,提升货币信用。
不过,旧型宝钞生产复杂度偏向于简单,因为只单色印刷方式,而新型宝钞生产复杂度较高,需培训工匠,成本更高些,这可能是新型宝钞唯一不如旧型宝钞的地方了。
但也不能因为制造成本高,就选择依旧使用有着种种问题的旧型宝钞啊,这不显得本末倒置了吗?
随着朱允熥把新型宝钞的制造方法写在地上,然后又给周慎讲了讲后,周慎脸色一顿,心中慢慢的震撼。
这...
实际上,大明宝钞的防伪问题,朝廷早就发现了,甚至陛下还特意下令,让工匠们思索出新的防伪方案。
可这么多年来,始终没有更好的宝钞防伪技术。
这都愁死他们了。
大约是洪武十八年的时候吧,陛下更是调集全国的工匠来到京城,共同商量更高级的宝钞防伪手段,但当时全国各地的工匠们商量了半个月,也拿不出来更好的办法。
为此,陛下震怒!
最终,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可没想到,三皇孙殿下这轻轻松松,就拿出来了新型的宝钞制造方法,而且看起来似乎很不错的样子,三皇孙是天才不成?
神童啊。
“对了,殿下,此法陛下可知晓?”
“我等若是制造的话,没有陛下的允许,恐怕难以批量制造啊...”
周慎为难道,没有皇帝的准许,他们是不允许随意制造宝钞的,哪怕这新型宝钞看起来很好,也不行。
“我还没有和皇爷爷说。”
“不过我也没有让你们批量制造,你先利用我给出的技术,制造出来个十张八张的,我拿去给皇爷爷看看。”
“这也不算违规。”
十张八张的,问题不大。
而且仅仅是试验性印刷新的宝钞而已,有没有下放到民间使用,能触犯哪门子律法?
等到他把这新型的宝钞交给朱元璋看后,朱元璋肯定是高兴的,又怎么可能责罚宝钞提举司这边,私自制造宝钞?
“好。”
见朱允熥都这么说了,周慎也只好照办,同时他心中也期待起来,也不知道这新型宝钞制造出来,是什么样子的。
真有那般神奇,让光照一照,就能让人分辨出真伪?
朱允熥这边,没有理会周慎的震撼,他随机把剩余的细节给周慎讲了讲,然后就离开了宝钞提举司。
在回去的路上。
朱允熥忽然听到了不少传言。
言称什么秦王朱慡,按照法统更适合被立为储君,朱允炆、朱允熥都不适合之类的。
“这是谁刻意制造出来的舆论?”
“朱允炆?应该不是朱允炆,本身朱允炆就是庶子,根据法统根本没有资格继承储君之位,他怎么可能把更有资格的秦王朱慡给牵连进来?”
“感觉,就是秦王朱慡散播的这话。”
“不过...若秦王朱慡是个聪明人的话,这个时候不是应该选择冷眼旁观吗,不参与到这些事情中,若他真的有争夺储君的想法,这个时候应该做的就是好好表现,然后等到其他人夺嫡失败了,在出手。”
回去的路上朱允熥分析着这些流言,思索着这件事情是谁最有可能做的。
思来想去。
他确定了一个人。
若没有猜测的话,是晋王朱棡传播的!
按照自古以来的兄终弟及原则,秦王朱慡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但秦王朱慡性情狠厉、残忍弑杀,不被朱元璋所喜。
可晋王朱棡却表现的温顺善良,又颇具能力,一直以来受到朱元璋喜欢。
那么,只要秦王朱慡倒下了,这储君之位很有可能会落到晋王朱棡的手中,晋王朱棡在知晓自己有争夺储君的机会后,怎么可能不选择出手?
“二皇孙朱允炆,秦王朱慡、晋王朱棡...”
“这参与进来夺嫡的人,越来越多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