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穿越小说 > 大明:抬棺死谏,我才是皇太孙! > 第6章  秦王才有资格承继大统!
从轻处置。
听到这四个字,蓝玉等公侯们忐忑不安的心,终于放下了,不禁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然后慌乱的向着朱允熥跪拜而下。
“多谢皇孙殿下开恩!”
“我们以后再也不敢这般无礼了!”
纵然此刻的心放下了,他们依旧战战兢兢。
方才朱允熥的那一番话,彻底的让他们清醒了过来,他们能不能活下去,全看未来的皇帝能不能驾驭住他们。
可他们面对朱允熥这位皇嫡长孙,却依旧毫无敬畏可言,甚至方才还以‘长辈’这层关系给朱允熥上压力,这怎么可能活得下去?
现在陛下还活着呢。
他们就敢这样。
等陛下死了呢?
他们到时候还用长辈这层身份压制朱允熥?
那不就真的成为权臣了!
陛下,岂能饶恕过他们?
同时他们也深深的感觉到了朱允熥的厉害,这就是驭人之道啊,虽然他们是被驭的一方,可这个时候却心服口服了。
“我惩罚你们每人在奉天殿前,持旗一月,你们可愿意?”
奉天殿前,持旗十日。
持旗就是专门负责手举皇旗的,每日还未至天亮,就要在奉天殿前老老实实的站好,一动也不能动,等到奉天殿的朝会结束,他们才能离开。
关键的,并非是持旗。
而是在奉天殿前担任持旗力士的话,就意味着每天前来参加朝会的官员们,出入奉天殿,都能看到他们!
他们这里的人不是国公,就是侯爷!
他们皆是开国功臣,平日里地位尊贵,文武百官见到他们,平日里都是需要行礼躬身的,可现在他们却成了奉天殿门口扛旗帜的,这丢人可丢大了!
“允熥,看看能不能换个其他的惩罚?”凉国公蓝玉伸出手挠了挠脑袋,忍不住请求道,这哪怕是换成打他们三十大板子,或者挨鞭子,也比这强啊。
反正,他们不想丢人。
“看来我说话是真不好使。”朱允熥丝毫没有给蓝玉好脸色,然后摇头道:“那就还是按照大明律法处置吧。”
“别,别别别!我持,我持旗!”
“我蓝玉生平,最喜欢持旗了!”
凉国公蓝玉脸色颤了颤,他现在可是知道朱允熥的厉害了,动不动就拿大明律法说事,他可不敢再请求什么了。
持旗就持旗吧。
总比被处死了强。
还有他们这性格也需要改改了,刚刚被朱允熥敲打警告完,他竟然还想着请求换刑法,这不纯粹是找死么?
“那就这么做吧。”
高坐于上方的皇帝朱元璋,见状微微颔首。
心中,尽是对朱允熥的满意。
不错,不错。
“新的公侯岁俸之事,想必诸国公侯爵也不会再有异议了吧?”这个时候朱允熥忽然提起了这事,闻言武将们沉默不语,没有一个吱声的,开玩笑这种情况下谁还敢吱声啊。
没有人再出言反对。
新的公侯岁俸制度,就彻底敲定了下来。
朱元璋忍不住再次多看了朱允熥一眼,他本来还为这件事情愁着呢,毕竟这群大老粗可谓是骄兵悍将,若是突然削减他们的俸禄,他们准会闹出来,可朱允熥这么轻松就解决了?
已经没有人异议了?
这份能力,着实不错。
朝会到这里,也就结束了,随即又有文武百官上奏了一些的大事小情,大约半柱香后,朱元璋宣布散朝。
文武百官拱手,陆续离开奉天殿,朱允熥步伐轻松的向着大本堂,春坊的方向而去。
“三皇孙,不凡啊。”
“是啊,今日我还以为会发生风波呢,甚至武将们会闹出来事情来,毕竟削减俸禄之事武将们是绝对不会同意的,可三皇孙殿下却这么容易就解决了。”
“有昔日太子殿下的风姿啊!”
“我觉得,三皇孙殿下更适合继承大统....”
散开的官员们,三两一伍,私底下小声议论着什么,言语中尽是对朱允熥的赞叹。
这让刚刚从奉天殿中走出来的朱允炆,脸色越发阴沉。
今日,所有的风头都让朱允熥给抢走了!
为什么?
为什么事情和他所想象的不一样?
黄子澄、齐泰两位老师给他精心制定的计划,不是说肯定会让武将们和朱允熥干起来吗?甚至双方就此分裂,而方才武将们确实对朱允熥产生不满了,但最后却并未分裂。
甚至,他能隐隐感觉,武将们心中似乎更加臣服朱允熥了!
怎么他和两位老师所做出的这一切,反倒是成全朱允熥了?
听着方才那些官员私底下的议论声,朱允炆的心情很沉重,他已经越发感觉到了朱允熥给他的储君之位带来的威胁,这样下去还得了?要知道根据法统,他可是没有资格成为皇太孙的!
“你,为什么非要和我作对?”朱允炆看着远处那身影渐渐消散的朱允熥,一抹怨恨浮现出眼中,没有犹豫他立刻向着文华殿的方向而去。
事情越来越严重了,他需要请教两位老师,下一步该如何是好。
正好,现在按照时间也该是他上课的时候了。
文华殿,正殿。
黄子澄、齐泰两位如沐春风,正轻轻的品尝着面前的浓茶。
“事已定,失去了武将军队的支持,三皇孙殿下是怕难以争夺储君之位了。”
齐泰将手中杯盏缓缓放下,呼出热气道。
“那是,你我之想法,足以让三皇孙殿下和蓝玉等人彻底分裂。”
“蓝玉性情骄横跋扈无法无天,其因血缘关系支持三皇孙殿下,可三皇孙殿下却反倒是来削减蓝玉的岁俸,蓝玉岂能不寒心,进而失去理智?”
“甚至,这凉国公蓝玉朝会上就敢发难,届时陛下若是怒了,蓝玉恐怕就要遭殃了。”
“失去蓝玉,三皇孙殿下就彻底没有资格争夺皇太孙的位置了。”
黄子澄脸上挂着笑意,有着运筹帷幄的感觉,自信满满的道。
他这番算计,是绝对没有任何问题的。
踏踏踏。
就在这个时候。
慌乱急躁的脚步声传来,这让黄子澄脸上的笑意渐渐消散,他转头望去,就见朱允炆慌乱的跑了过来。
这让黄子澄心中一咯噔。
看这样子,估计不是好事!
难道,今日朝会上奉天殿上出现了其他的意外?
“殿下,出什么大事了?”
黄子澄立刻急切的询问道,闻言朱允炆一五一十的把今日奉天殿上的经过全部说了一番。
“没想到,没想到啊...”
听了这些后,黄子澄眉头紧紧皱起,神情凝重。
他没想到,这个朱允熥这般厉害!
“我等,低估了三皇孙殿下的智慧啊。”
齐泰这个时候也清楚了,朱允熥对于这一切的布局,只感到后背发凉,这真的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能做出来的事情么?
“两位老师,你们低估了朱允熥的智慧?这是什么意思?”朱允炆疑惑了起来,见状黄子澄便解释道:
“这场夺嫡之争,我等都忽略了一点。”
“那就是,并非是能力强、品性好、法统合理,就能获得皇太孙位置的,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看你和朱允熥,谁能拥有驾驭臣子的能力,也就是驾驭那些骄兵悍将的能力。”
“若是你们都没有这种能力的话,那么陛下未来可能就会陆陆续续清除蓝玉等人了,毕竟他们太过无法无天,甚至有的时候连陛下都不放在眼里。”
“可,若是你们当中有人能驾驭好这些骄兵悍将的话,那陛下可能就不会大开杀戮了,毕竟谁也不想留下一个屠杀功臣的恶名,被记载入史书上,同时大明朝虽然已经统一了,可周围的异族依旧时不时的侵扰,若是武将们全部杀绝了,对于我大明朝而言也并非是好事。”
“总的来说,陛下是不想清理蓝玉等人的,那么现在朱允熥表现出了这般驾驭臣子的能力,陛下可能会将更加偏向于册立朱允熥为皇太孙了。”
黄子澄给朱允炆详细的解释了一下其中的歪歪绕绕。
朱允炆心中一颤。
甚至心中已经有些绝望起来,难道他就这么败了?
“两位老师,我已经没有机会了吗?要不我就不争了吧...”
朱允炆刚说这话,黄子澄脸色立刻就变了,他面容渐渐冷了几分,道:
“从此之后,殿下绝对不能再说这种话。”
“夺嫡之争,已经开始了,岂非是殿下想不争,就不争的?”
“殿下若是从此选择退出皇太孙的争夺中,那么随着朱允熥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殿下必然会遭到朱允熥的毒手!”
黄子澄说到一半,对侧的齐泰立刻附声道:
“没错。”
“夺嫡之争历来残酷,况且朱允熥都敢抬棺死谏陛下,证明其心肠冷如坚石,其为了皇太孙之位甚至可以牺牲一些、付出一些,殿下认为朱允熥得势,岂能饶了你?”
齐泰说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他见朱允炆已经产生了退意,不由列举了部分的前车之鉴。
“秦朝的扶苏,何等下场?”
“唐朝时期,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夺嫡,最终李世民胜出,李建成被杀,子孙尽皆被诛!”
“李世民的两个儿子,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夺嫡失败,各自又是何等的凄凉?”
齐泰列举了一桩桩事件,朱允炆额头上不禁浮现出汗珠,他现在才明白自己已经搅入到这浑水中了,根本不可能抽身。
不是自己示弱、退出,就能结束的。
夺嫡之战,唯有另外一方彻底消失,才算结束。
“若朱允熥继位,他必杀我!”
朱允炆感到自己这个弟弟格外的陌生,朱允熥连皇爷爷都不怕,都敢死谏,必然是个心狠的人,其可能会放过自己吗?
换而言之。
若自己未来继位了,会留下朱允熥这个祸患吗?
“老师,现在该怎么办?”朱允炆立刻请教道。
“不急,不急。”黄子澄安抚着朱允炆,让其在一侧座下,然后仔细思索起来。
齐泰这个时候,眼神光芒若隐若现,也感觉到了压力。
“目前,我等的人手还是太少了,其实朝廷中还是有着很多文官处于中立态度。”
“我认为,当前先需要团结大量文官集体的力量,这样才能有着胜算。”
黄子澄忽然道。
而今朱允炆虽然背后拥有着雄厚的文官力量,但这股力量是因为其母吕氏的家族所带来的,其实朝堂上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文官家族,并未彻底站在朱允炆这边。
他们处于观望状态。
若是没有朱允熥出来闹的话,这群人早晚都会过来支持朱允炆的,可现在却不同了,随着朱允熥的胜算越来越高,天然性的就会有大量的力量,涌入到朱允熥那边。
“你觉得,内阁制度此时提出来,如何?”齐泰聚精会神的盯着黄子澄,声音压的格外低。
闻言,黄子澄脸色一颤。
内阁制度!
此制度,仅仅是很多文官集体私底下的构想而已。
目前,大明朝使用的是殿阁大学士制度。
自从洪武初年,陛下杀死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后,就设立了四辅官制度,但四辅官制度存在着很多问题,只用了不到一年,陛下就重新设立了一种新的制度,也就是使用到今日的‘殿阁大学士’制度。
殿阁中,有着华盖殿、武英殿,其中最高负责人为大学士,不过对于皇帝而言,他们仅作为‘顾问’而已,并非有着实权。
殿阁大学士的职能,基本上就是备咨询、草拟诏书
他们没有决策权,所有政务仍由陛下亲批,同时大学士品级低,不过正五品,无法制衡六部,因为六部尚书可是正二品官员。
这殿阁大学士制度,使用了这么多年了,其实此制度的缺陷也很明显,由于此制度仅限于顾问,而并无决策权,这就导致任何事情都必须陛下亲自躬亲,导致政务积压。
大学士们无法分担行政压力,到此殿阁大学士制度形同虚设。
再加上殿阁大学士仅仅为正五品官员,而六部尚书都是正二品,可以说大学士在朝廷中毫无话语权,最终导致大学士无法很好的协调六部事务,使得做事效率更加地下。
间接性的再度导致天子依旧需要亲自矗立大量琐碎政务。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殿阁大学士制度临时性差,缺乏稳定性,大学士由皇帝临时指派,无固定班底,流动性大。
这会政策缺乏连续性,容易因皇帝个人偏好而变动。
这些问题很早就存在了,当今陛下更是也很早就发现了,可始终没有思索到更好的制度,因此使用到了现在,再加上陛下精力充沛,许多问题陛下也都能亲自解决。
可到了下一位君王继位后,眼下的殿阁大学士制度就不合适了。
实际上这些年来很多文官早就思索出了新的制度,也就是内阁制度,内阁制度相比于殿阁大学士制度,有着诸多优势。
本来文官们想交给陛下的,可洪武年间一场又一场大案,导致根本没有人有心思提出来这些了。
“内阁制度,能大幅度减轻天子的负担,使得政务处理更加高效,仅这一点就非殿阁大学士制度所能相比的。”
“同时,内阁成员可以兼任其他官职,比如东阁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此制度若能被陛下采用,就会导致内阁成员的实际权力扩大,进入内阁中的很多文人,自然而然的就会拥护殿下。”
黄子澄说了不少,朱允炆这个时候也听明白了。
两位老师的意思很简单。
由他来提出这内阁制度。
一来,可以向皇爷爷证明他文治的能力。
二来,可是此制度可以给文官们带来相应的权力,这样他就会得到文官们的拥戴。
好办法。
“好,那就这样。”
“两位老师,给学生讲讲这内阁制度吧...”
......
大本堂深处,春坊中,朱允熥和朱允炆一样,把今日朝堂上的诸多事情和老师陈南宾说了一番。
陈南宾满脸震撼。
“殿下此番智慧,当真不凡。”
“一切,都按照殿下所预料的那般进行了。”
对于陈南宾的赞叹,朱允熥并未骄傲,他随即道:
“下一步,我准备改良大明宝钞。”
明朝洪武时期的大明宝钞,存在着诸多问题,若不解决的话,会很麻烦。
而除了这些问题外,朱允熥也是准备借此,掌握大明朝的经济。
掌握货币,这是他的第一步。
眼下他已经向朱元璋表现出了足够的驾驭臣子的能力,接下来就是在各个方面布局。
“大明宝钞?”闻言,陈南宾忽然皱起眉头,他不解道:
“大明宝钞存在着诸多弊端,这个我倒是也知晓,这些年来其实也有人提过类似的事情,可陛下从未松口过。”
“不过,虽然大明宝钞的问题需要解决,可并不适合现在,殿下现在身处于夺嫡之战中,参与到宝钞这种财政经济的事情中,倒是有些偏了。”
陈南宾的想法很简单,既然现在朱允熥已经深陷入夺嫡之战中。
接下来应该做的提升自己手下官员的能量。
比如官职、权力。
然后尽可能的打压拥戴朱允炆的官员,比如那黄子澄、齐泰等人。
这样才能敌退我进,使得自己力量强大的过程中,对方的力量渐渐减少,如此才能获得胜利。
“老师是想让我打击拥戴朱允炆的官员吧?”
朱允熥忽然笑了笑,看穿了陈南宾的心思,他随即言道:
“目前,是我证据着上风。”
“法统方面,我名正言顺;能力方面,朱允炆不如我;驾驭臣子方面,我能驾驭住骄横的勋贵,可朱允炆未必能驾驭住文官。”
“现在,急的已经不是我了,而是朱允炆。”
“那么接下来,是朱允炆急着增强自己的力量,甚至打压拥戴我的官员。”
说到这里,朱允熥看了一眼陈南宾,继续道:
“朱允炆这般急躁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不少的纰漏,那么他的失误就会越来越多,在皇爷爷心中的地位也就越来越低。”
“我不动,任凭他做诸多手段便是。”
“要知道,皇爷爷最看重的是亲情。”
这番话,让陈南宾面色骇然。
亲情!
是啊。
他怎么忘了这一点了。
陛下是最看重亲情的君王了。
也绝对不希望子嗣后裔为了皇位,大打出手,甚至闹出来种种事件。
朱允熥目前诸事皆占据上风,急的只能是朱允炆,那么朱允炆必然会采取大量的措施来针对朱允熥,若是不太过分也就罢了。
太过分的话,陛下岂能不怒?
这样,朱允炆在陛下心中的表现,就将越来越低了!
“殿下,高见。”
随即,两人就开始商讨起了大明宝钞的改制问题。
同一时刻。
南京城中,暗流涌动。
很多官员们,都或多或少的听到了街坊间流传的一些话语。
“据闻,陛下准备册立三皇孙殿下了,因为按照法统,三皇孙殿下才是真正的皇嫡长孙!”
“不对,不对啊!按照法统的话,不该是兄终弟及么?应该是秦王殿下被立为新的皇太子啊,怎么可能会隔代挑选皇孙呢?”
“是啊,我也感到疑惑呢,若真的因为法统的原因,从而册立朱允熥为皇太孙的话,那么根据法统更应该立秦王为皇太子,秦王才是新的储君啊。”
“兄终弟及,自古以来都不曾改变的道理!这太子之位确实是秦王的!”
这些消息越来越多,仿佛背后有着无形的大手在推波助澜!
而有时候,消息的传播,是有用的。
这个时代,很多人依旧坚持法统唯一。
兄终弟及,是古今不曾改变的立储之礼,不管怎么说,这皇位传给二皇孙、三皇孙,都不合适,而合该传给秦王朱慡!
随着消息的汹涌,传的人尽皆知之际。
南京城,一座院落中。
院落深处,身材魁梧,面容带着凌厉的秦王朱慡,此时坐于案侧,脸色很是难看,他注视着面前的管家下人,道:
“你所说的可是真的?”
“这南京城中,真的是有人这么传播消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