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穿越小说 > 我在大明当暴君 > 第9章  敢怒不敢言
听到这里,朱元璋眼神微亮,随即陷入沉思;朱标则皱眉凝神,认真消化着朱棡提出的想法。
“你所提的内阁设想确实别具匠心。”
片刻之后,朱元璋抬起头,看着朱棡缓缓点头:“既能防止单一权臣擅权,又能使咱们或以后的皇帝免于琐事纷扰,同时牢牢掌控全局。”
“不过,对于内阁人选的甄选,务必万分谨慎。”
随即,朱元璋语气温重地对朱棡和朱标说道:“这些人一定要德行兼优、忠诚可靠,才能真正成为左膀右臂,而非潜在隐患。”
“不错,内阁的确能够取代宰相职能,但需要严格的筛选机制,确保大学士们既能高效履职,又不会有越权的野心。”朱标也转头看向朱棡。
“内阁人数无需太多,够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即可,职位也无须过高,毕竟他们只有建议权,并无实权,这样才能防止内阁势力膨胀。”
朱棡注视着朱标,微微点头,眼中浮现出一抹深思。
“然而还有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若内阁官员串通一气,意图蒙蔽圣听、篡改事实,该如何应对?”
朱元璋虽然认可内阁制的价值,但也清楚其中存在的隐患,于是沉声问道。
“其实解决起来并不复杂。”
为免弊端滋生,内阁成员应定期轮岗且互相回避,以防形成固定的小圈子。
此外,应强化御史台的职责,使其独立于内阁运作,并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对全体官员包括大学士实施监管。
一旦察觉不当行为,御史即可提出弹劾。
再者,内阁会议须详细记录,所有建议及决议过程均需归档留存,确保每项决定皆可追踪根源,提高透明度。
这样,就算有人心怀叵测,御史同样能够弹劾,因为证据摆在眼前,谁也推脱不了。
朱棡沉思良久,随后笑着望向朱元璋和朱标。
“嗯。”
朱元璋听罢,亦点头沉思道:“诚然如此,内阁与御史台相互配合,既监察又辅佐,这是维护皇权稳定、遏制权力滥用和欺瞒圣上的良策。”
“再者,我认为可以适度抬高内阁大学士的地位,让他们感受到荣耀,以免权力欲望增长导致变节。”
“同时,务必明确,内阁设立是为了分担皇上的负担,而非削弱皇权,这一点在制度构建时就必须清晰无误。”
朱标亦思索片刻,目光坚毅地对朱棡与朱元璋说道:
“大哥所言甚是,读书人无非求名逐利。入阁虽权势有限,但能近侍帝王左右,已是名利双收。”
“朝廷颁布诏书,若其学问广博、品德忠诚,则可参与辅政,这难道不是光宗耀祖之事?”
朱棡闻言莞尔。
“天下读书人定会蜂拥而至。”朱标附和笑道。
读书人的那些小心思几乎都写在脸上,无非是留名青史罢了。给予他们忠君爱国的美名,他们自会珍惜名誉。
“此事就交给你们兄弟俩去办吧。”
“胡惟庸嘛,就让他再多蹦跶一阵子好了。”
朱元璋拍拍朱棡和朱标的肩,脸上掠过一丝寒意说道。
------------
车辇停在大本堂前,朱棡与朱标先下了车,可朱元璋却没动。
他原本打算去大本堂发火,现在想想算了。
这理由让朱棡和朱标哭笑不得,看来这几个小祖宗真是惹恼了老爷子。
“对了,等见过这些熊孩子,我还得去给娘请安。”
在门口,朱棡转头对朱标说:“都快两天了,我还没去看娘,要是让她知道,非骂死我不可。”
“是啊,娘一向偏爱你,你确实该去看看她,到时候我陪你一起去。”
朱标点点头笑道。
“好。”
朱棡应了一声。
母妃是马皇后的妹妹,郭子兴的女儿,也是朱元璋的妻子,封号惠妃,即郭惠妃。
简单来说,马皇后是后宫之首,郭惠妃次之。
她从小就把朱棡三兄弟当亲儿子一样疼。
进了大本堂,里面传来朗朗书声,不过这声音显得无精打采,让朱棡和朱标眉头微皱。
“难怪老头子生气。”
朱棡眼中闪过一丝戏谑。
“我也烦死了。”
“不读书吧,他们在读书,只是提不起劲儿,有什么办法?”
朱标也是一脸无奈。
这就是老朱家的熊孩子们,记吃不记打,无论怎么教训,照样我行我素,根本不听李希颜夫子的话。
“要说混账,还得数老四。”朱棡轻轻拍了拍朱标的肩膀,目光投向窗边那空荡荡的椅子,“连大本堂都没露面。”
“老四是父亲准许的,去军中锻炼去了。”
“再过几年,老二和老四就要分封出去,所以得先熟悉些军务。”
对此,朱标只是微微摇头。
朱棣不爱读书,这很寻常,他自小就想投身军旅,父亲也就随了他的心意,让他到军营历练。
再说,朱棣的封地是北平,那里紧挨着草原,若不懂兵法、不通军务,怎么守得住北平?
“确实如此,若用心栽培,他必是大明的中坚力量,毕竟是老爷子的儿子,军事才能怎会差到哪去?”
朱棡点头附和。
燕王朱棣。
永乐大帝。
明太宗皇帝。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后来被嘉靖皇帝朱厚熜改称为明成祖皇帝。
他一生的功业无需赘述,一生都在征战,是名副其实的马上皇帝,其军事能力绝非虚名。
当然,朱棣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真正成功的藩王。至于他的黑历史,无非是发动靖难之役,最终登基。
毕竟古人讲究忠君爱国,君命臣当死,臣不敢不死。
但在朱棡眼中,这些全都是废话,朱允炆即位后,接连废黜四位亲王,逼死一位,即便朱棣装疯卖傻、吃猪食,仍摆脱不了朱允炆的怀疑。
那还能怎么办?难道真把脖子洗干净,等着朱允炆来宰?
到了这种地步,就别谈什么忠君爱国了,也别玩那些道德牌,换了谁处于朱棣的位置,都逃不过这样的结局!
"是啊,父亲原本打算着重栽培四弟,让他继承北伐重任,彻底消除草原威胁并灭掉北元。"
朱标先点了下头,接着转向朱棡笑道:"谁料你想办法坐稳太原后,不但击败了王保保,还把北元逼到了绝路。"
"除了扩廓帖木儿,其余北元将领即便有些本事,也敌不过咱们的精锐骑兵。"
朱棡听懂了朱标的话意,笑了笑说道:"等下次咱们再次北伐时,我就带着四弟同行,让他跟着我学些用兵之道。"
或许因为某些特别的经历,朱棡和朱棣的关系并不像史书上写的那样糟糕,他们之间感情反而更深一些。
所以教教朱棣也不是什么问题。如果他能成长为真正的北征统帅,朱棡就可以安心休息了。
"到时候就交给你了。"
朱标又笑着说道。
"放心吧。"
朱棡点头后,还拍了拍朱标的肩膀:"走吧,那些小事不用管了,我们去拜见母妃吧。"
"好。"
朱标答应着,两人一同离开了大本堂。
坤宁宫内。
"娘,咱们真的要让棡儿娶谢成的女儿吗?"
刚回宫的朱元璋一屁股坐下,皱眉看着身边的马皇后问道。
"这是为何?"
马皇后疑惑地抬眼看着朱元璋,不明白他的意思。
"谢成虽然算是我的旧部,但他到现在连侯爵都没封呢,我实在不希望棡儿娶谢家的女儿。"
朱元璋叹了口气,看着马皇后解释道。
毕竟最爱的儿子是朱棡,老实说,以朱棡的能力,哪怕是他自己的兄弟们,他也觉得谢成的女儿配不上朱棡。
“谢成家的女儿已经等了咱们家棡儿整整三年,你若硬生生拆散他们,恐怕会让咱们的老兄弟寒心啊。”
“再说什么门当户对,真要讲究这个,你是皇帝,你儿子是亲王,又有谁能配得上门当户对?”
马皇后直截了当地翻了个白眼,对朱元璋说道。况且,她还挺喜欢谢钰儿这个姑娘。只要朱棡满意,她也觉得这门亲事不错。
“真是头疼。”
听到这话,朱元璋轻轻闭上双眼,随后用手揉着太阳穴。
“别的事情我不干涉,但如果你再逼着老三离开京师,那我也跟着去太原。”
马皇后看着眉头紧锁的朱元璋,清楚他仍存一丝希望,便冷冷地瞪着他道。
儿媳妇的事,马皇后并不太在意,只要朱棡喜欢就好。但如果因此让朱棡再次离开京城去太原,那她真的会陪朱棡一起去。
“别别别,我们认输,听棡儿的吧。”
面对马皇后的劝说,朱元璋显然有些慌乱,赶紧站起身摇着手说道:“再过几年,谢成的功绩再累积些,我们就给他封侯,这样也能配得上老三。”
------------
“儿臣叩见母妃。”
在郭惠妃的宫中,朱棡和朱标一同行礼。
如果是其他妃嫔,还不至于让他们如此郑重其事地行礼。
但郭惠妃与众不同。
她不仅是朱棡和朱标的生母,还是他们的亲姨娘,所以绝不能失礼。
“棡儿?”
“真的是棡儿!”
郭惠妃看到朱标身边的朱棡时,先是一怔,随即快步上前,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道。
“孩儿,真的是老三。”
朱标看着仍有些难以置信的郭惠妃,笑着点头确认道。
“娘,真的是棡儿。”
朱棡被郭惠妃牵起手,眼眶微热,轻轻颔首。这并非他故作娇态,而是真情流露——在这深宫里,谁最怜他?自是马皇后与郭惠妃无疑。
郭惠妃听后,泪盈于睫,紧握他的手,细细端详:"棡儿怎这般瘦了,外头定是辛苦得很吧。"
话未尽,泪已在她眼中打滚,她强忍不舍,柔声问:"吃得可好?睡得安稳否?有无受委屈?"
朱棡感受到她掌心的温热与话语中的关切,心头一阵暖意,低声说:"孩儿在边镇一切安好,小娘不必挂怀。"
"都是你那该死的爹,不过拌了几句嘴,就硬要将你遣去边疆。"
郭惠妃闻言,面现怒色,然而那怒意更多是对朱棡的怜惜。
朱棡与朱标闻言皆笑。
大明天下,敢如此直斥太祖朱元璋的,除了马皇后,便是郭惠妃。
毕竟身为马皇后之妹、郭子兴之女,老朱纵使知晓,也只能敢怒不敢言。
更甚者,郭惠妃也是倔强之人。当初朱棡初赴太原,她便入御书房质问朱元璋,同行者还有马皇后。
当时朱元璋正怒不可遏,即便马皇后与郭惠妃联手也无法动摇他,之后郭惠妃便不再让朱元璋留宿她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