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穿越小说 > 我在大明当暴君 > 第7章  还请陛下三思
“谁不信你,难道我还信不过你?”
朱标依旧笑着:“你是孤的弟弟,你的才能,孤自然清楚,但你终究是放不下父母。”
“不说这些了,再聊下去就该上朝了,你不休息会儿?”
听罢,朱棡只是轻轻摇头,然后看着朱标道:
“都这个时候了,还休息什么?等上完早朝再说吧。”
朱标也跟着摇头说道:
“父亲一向勤勉治国,寅时上朝,卯时钟响,宫门开启,百官依次入朝,准备朝议。”
说着,朱棡的眼神又带着一丝不屑瞟了瞟。
“总觉得你话中有话啊。”
但朱标见朱棡脸上似有嘲弄之色,便忍不住皱眉道:“难道父亲勤政也有错?”
“天天早朝就是勤政?”
“还是那句老话,大明建国都九年了,父亲的早朝也开了九年。”
“单说应天府,还有饿殍遍野的事,那老头的所谓勤政又算得了什么?”
“依我看,这老头所谓的勤政,不过是不分轻重缓急,只盯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朱棡依旧斜眼看着朱标,语气中带着不屑。
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老朱堪称史上最为勤勉的君主,然而这种勤政却无济于事,毕竟百姓需要的是真正的衣食无忧和安定生活。
从这个角度看,老朱的勤政岂不就是拘泥于琐碎事务?
至于战略规划?
老实说,朱元璋提出的休养生息、重农抑商等政策确实有效,可惜未能切实施行。
毕竟古人受限于狭隘思维,难以洞悉事情的本质。
------------
“就说最基本的休养生息、减轻赋税好了。”
“朝廷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大力扶持,但朝廷只看到百姓辛苦开垦,何曾顾及他们是否能填饱肚子?”
“再说开垦荒地,连基本生计都难以为继,即便有了田地,又能怎样?还不是低价卖给富商巨贾,最后还是沦为佃户。”
“归根结底,老爷子的战略方针出了问题,他太过执着于一己之利,忘了自己身为皇帝,该以天下苍生为念,而非一己私欲。”
“而这荒地,取其谐音,何尝不是指代皇帝自己?”
面对发呆的朱标,朱棡再次叹息一声。
若非皇帝,天下怎会有这么多荒地!
但他们的老爷子太固执了,总以为勤政就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大明进入盛世。
然而盛世岂是如此轻易就能达成?
纵观历史,哪个时代被称作盛世,哪个时代才算得上盛世?
一句话,再浅显不过,便是活下去,活着便算得上繁华!
“然而繁华不是一蹴而就,太祖皇帝兢兢业业,也只想让黎民过得稍微安逸些。”
长久沉默的朱标突然抬眼凝视朱棡说道:
“太祖皇帝尽心尽力自无过错,毕竟他是为了万民,但这份努力却错失了根本。”
“大哥,都九年了,太祖开国已有九年,可大明依旧还是那个大明,你难道不曾察觉其中的异样?”
“在你心中,九年岂不等同于瞬息之间?”
朱棡直视朱标道。
此言一出,朱标顿时呆滞当场,眼底掠过一丝困惑。
朱棡所言有错吗?
朱标毫无辩驳之力。
确实,繁华非旦夕能成,但大明已历九年,全国各地乃至老家凤阳每日都有人逝去,或因饥饿,或因严寒。
大明所有的国策推进迟缓,成效寥寥,对百姓的生活并无实质助益。
究竟要多久,才能实现老朱所憧憬的繁华?
“此路漫漫啊。”
许久之后,朱标才缓缓提起复杂的眼神,望向远方低语。
“太祖皇帝不可冒犯,更不可责备,若违其意,轻则责罚,重则株连九族,立斩示众。”
“而前者针对我们,后者针对百官,如此早朝又有何意义?”
“不过是老者一人独断,所谓勤政不过是他展现自身文武兼修的表象罢了,你环顾
面对朱标的疑问,朱棡略作沉吟,随后徐徐站起说道:“太平盛世,在我看来,绝非朝廷表面的歌舞升平,也不是史册中的溢美之词。”
“而是这大明的每一寸土地上,每位普通百姓早晨醒来时脸上的希望与平静。”
“是田间稻谷丰收,街巷中欢声笑语,孩子能够自由嬉戏,年轻人得以施展才华,老者能够安享晚年。”
“是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每个人都可以在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归属,活得有尊严有价值。”
然而,朱棡随即话锋一转,声音低沉地说道:“可现实呢?我们见到的是穷人愈加贫困,富人愈发富有,劳苦大众辛勤耕耘却依旧食不饱腹。土地高度集中,赋税沉重,官府与民众争夺利益。”
“就像洪武初年那些违法的功臣贵族侵占百姓田地,难道这些还不够说明吗?所谓的太平盛世的大明朝,距离真正的盛世该有多遥远啊!”
说完,朱棡轻轻拍了拍手,重新坐在了朱标身旁。
朱棡的话语如同巨石坠湖般震撼了朱标的心灵,他内心顿时百感交集。
“大明需要变革。”
“只有打破旧制,才能走得长远。”
两人再次陷入长久的沉默,朱标才终于站起来,深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可是,仅靠我们两个人的力量,真的能够动摇根深蒂固的传统制度吗?”
月光洒落下来,朱棡的嘴角微微翘起,但他依然看着站起来的朱标问道:“那便如你所说,该杀则杀,该除则除!”
朱标的眼中闪过一丝冷峻。
“你就不担心动作太大反而弄巧成拙?”
朱棡依旧抬起头问。
“父亲本是一介平民,尚且能够成为天下之主,那么大明变法,破旧立新,又何尝不可?”
朱标依然坚定地回答。
“即便触怒整个天下?”朱棡继续追问。
“天下并非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
"大明建立是为了民众,怎能与士人共治天下?我要的是大明与百姓共享天下。"
朱标轻握拳头说道。
"不对。"
"不对?"
然而,朱棡却摇摇头,这让朱标稍显疑惑,低下头看向朱棡问:"为何不对?"
"大明立国在于天下,不该与士人共治,也不是与百姓共治,而是与所有人共治天下。"
"为此,即便千秋骂名,大明也在所不惜,哪怕那亘古不变的天!"
朱棡突然站起,周身涌动着一种难以形容的气场。
"哈哈,老三,你错了。"
"纵使万世辱骂,我也毫不在意!"
"一世命运即万世命运!"
"那么,就让这亘古不变的天看看,我大明变革的决心,神挡杀神,佛挡灭佛!"
朱标也高声喊道!
"哈哈哈!"
接着,在东宫的屋顶,传来了两阵豪迈的笑声。
御书房。
"大明与所有人共治天下。"
"一世命运即万世命运,即使背负万世骂名,也要让这亘古不变的天知晓,我们大明变革的决心。"
朱元璋站在书房窗前,手中持着锦衣卫呈上的奏章,眼底透出一丝深邃。
"那我们就来看看你们兄弟俩能掀起多大的风浪。"
紧接着,朱元璋嘴角浮现笑意,随即迅速收敛,冷冷地吩咐道:"让锦衣卫前往太原,将所见所闻尽报御书房,不得有任何隐瞒。"
"遵旨。"
锦衣卫首领毛骧躬身领命。
气势磅礴的大明皇宫。
雄伟壮丽。
金光闪耀。
雕饰精美。
宫殿巍峨,楼台相连。
一声悠长的钟鸣划破寂静,百官随之步入奉天殿。
朱元璋端坐高台,头戴黑冠,身披龙袍,虽显散漫,却气势如虹,尽显洪武帝的威严。
“臣等叩见陛下,愿陛下寿比南山,福泽万代。”
大臣们整理衣冠,齐齐俯身行礼,目光虔诚,声音洪亮,回荡在大殿之中。
“平身。”
朱元璋倚靠龙椅,挥手示意,语气沉稳而威严。
“谢陛下。”
众人起身,殿内瞬间恢复平静与庄重。
“那是晋王殿下?”
身为左丞相的胡惟庸注视着前方的身影,眸中闪过一丝深思。
“臣有事启奏。”
朱棡上前一步,对朱元璋躬身行礼。
“讲。”
朱元璋望着神色坦然的朱棡,眼中流露赞许之色,随即挥了挥手。
尽管朱棡性格桀骜,但在朝堂之上并未失仪,这让朱元璋颇为欣慰。
“臣镇守太原,守土有责,一心报国,此次击败阔阔帖木儿,草原二十年不敢南侵。”
朱棡微微一笑,谦逊道:“任务完成,恳请陛下收回兵权,望陛下恩准。”
此言既彰显功绩,又不恋权势,令满朝文武皆感佩服。
然而群臣虽有微词,却也无可奈何。
建立显赫战功后,主动交还兵权,若他们仍执意弹劾朱棡据兵自守,必定让朱元璋震怒。
毕竟早前已经弹劾过一次了。
因此群臣便把奏章掖得更紧了些,免得掉落。
“准。”
朱元璋嘴角微扬,满意的一笑意味深长,轻轻点头说道。
“谢陛下。”
朱棡俯身退回到队列里。
“陛下英明。”
大臣们也齐刷刷向朱元璋行礼道。
“我若不收回兵权,是不是就不算英明了。”
不过一向爱钻牛角尖的朱元璋,眼中却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冷光。
“陛下,臣有事上奏。”
就在此时,朱标跨出一步,转身对着朱元璋躬身说道。
“奏。”
朱元璋仍然挥了挥手示意。
“禀告陛下,晋王对国家有功,所以臣请求陛下,让晋王留在京城辅佐朝廷。”
朱标也没多说,直接看着朱元璋笑了起来。
“轰——”
这话一出口,宛如晴天霹雳,顿时引发大臣们的喧哗。
“陛下,臣认为不可!”
只见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率先迈出一步,看向朱元璋躬身道:“晋王殿下虽功劳显著,但藩王留在京城,自古容易滋生嫌隙,恐怕违背祖制,不利于朝政稳定。还请陛下三思!”
“陛下,臣赞同胡相的看法。”
礼部尚书张筹出列,声音清晰道:“晋王殿下已经赴封地就任,如果长期居住京城,定会引起动荡,恳请陛下三思!”
“还请陛下三思!”
随着胡惟庸和礼部尚书张筹的话音落下,仿佛激起满殿波澜,群臣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龙椅上的朱元璋,整齐地躬身行礼道。
“好一个胡惟庸,难怪老朱非要你死不可。”
朱棡脸上依然平静,但眼中闪过一抹寒意。
胡惟庸在朝廷中的权势,居然已经蔓延到了六部,实在令人细思极恐!
难道依照历史来看,御史台如今也是他的人马了吗?
老朱难道没察觉?
哈哈,想要让人灭亡,必先让他狂妄,毕竟捧得越高,摔得就越惨!
想想看,老朱大概已经开始筹备废除中书省和左右丞相的事宜了,否则凭他的心机,怎么会容忍胡惟庸活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