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行走安阳:高考中的城市密码 > 解锁大运河滑县段

解锁大运河滑县段
——高考试题背后的故事
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又被称作历史之河、时代之河、未来之河、人民之河,它经历了哪些历史变迁因为什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运河流经的滑县又因此获得哪些发展就让我们跟着高考试题,一起走进大运河滑县段,感受它的前世今生。
前世的运河,今生的遗产
大运河滑县一段的航运史,最早可追溯到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北征袁绍旧部和辽西的乌桓,为运输军粮给养,遏淇水入白沟运输军需物资。自此以后,白沟就成为滑县的重要运道。
隋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为了便于河北地区的军事运输,特别是为了征战辽东,决定在白沟的基础上开凿一条新的运河。这条运河从黄河一直延伸到涿郡,被命名为永济渠。在唐、五代时期,永济渠的河道状况经过了小规模的修浚,但其主体结构和滑县段的核心部分并未发生大的改变,主要功能仍然是漕运和军事运输,见证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努力。
北宋时期,尽管永济渠的部分河段仍被沿用,但它的称呼已经变为御河。然而,由于黄河频繁决堤和侵占河道,御河形成了严重的淤积。这不仅影响了其运输功能,也破坏了其历史风貌。宋初由京师运到河北各地的军粮及应接沿边榷场的物资,由汴河入黄河,运至滑州(今滑县)白马津对岸的黎阳至现在的道口一带,再通过御河运往河北及沿边地区。北宋对御河进行多次疏浚,乃至局部改道,这样时断时续的通航延续至北宋末年。
明代御河改称卫河,也称卫漕。因上游沁水断流,改以河南辉县百泉为源头,经由内黄进入山东、河北境内,北达天津入海。在明代,由于京杭大运河的惠通河多次淤塞,运输受阻,卫河成为河南省北部以及河北平原西南部与京津地区的交通要道。清代,卫河仍然被称作卫漕。为了增加卫河的水源,人们多次治理卫河的干流和支流。作为豫北和河北平原南部地区与京津地区的重要交通通道,卫河一直承担着繁忙的运输任务,航运长期繁荣。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卫河的水源减少,航运逐渐中断。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和交通运输的转型,卫河断航,这不仅结束了其1800多年的繁荣历史,而且切断了南北水上交通,彻底摧毁了运河沿线商业及城市赖以发展的经济命脉,滑县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随之没落。在运河停航后40年的基础建设过程中,由于规划和管理不到位,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卫河污水横流,几近干涸,道口古镇街区陈旧、设施落后,古镇的历史文化整体景观遭到破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运河贯通南北、联通古今,蕴含着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大运河滑县段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代表性河段,具有多元融合的珍贵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大运河遗产是我们的迫切任务。运河的兴衰直接影响了古镇的发展。2006年,58名政协委员提交了大运河申遗的提案,从此开始了中国大运河申遗之路。滑县段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次周折才被纳入申遗项目。在申遗验收前期,滑县完成了大量运河相关文化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对滑县运河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同时,滑县还完成了污水治理、古码头和古城墙保护修缮工作、遗产小道建设、卫生间和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依托老宅院建立了运河历史文化展馆。申遗的成功将让人们再次看到卫河(永济渠)的美丽,也将使道口古镇成为备受关注的历史文化名镇。千里运河仿佛一幅古色古香的织锦长卷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
运河漂来的道口镇
道口,坐落在黄河左岸的金堤之上,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渡口而存在。传说最初是一户李姓人家在此地以摆渡为生,于是便有了李家道口(简称李道口;李,当地百姓习惯发音为liē)这个称呼,一直沿用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千年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枢纽的作用,道口逐渐成了中原地区著名的水旱码头,商贾云集,繁华非凡。
早在明代时,政治中心北移,卫河除漕运京师外,经营船只往来频繁,沿岸的诸多城镇居民稠密、舟车辐辏。居于卫河东岸的李家道口镇,在明代已是居民数百家,商贾所聚,在卫河线上尽显繁荣。清代,道口镇依托水运,各地货物通过水路交通运送至此,再由此转运至各地,成为临河巨埠,帆樯如林的区域商业中心。它的繁荣,使道口成为省内著名的盐、粮食和资本集散的中心。庞大的货物运转量,使得道口镇沿卫河的船只日夜不息,码头装卸不停。道口镇成为颇具规模的华北食盐集散地,形成了盐业交易大市场,经营量辐射晋冀鲁豫4省及周边的13个县市地区。清至民国,道口镇与朱仙镇、赊店镇、周口镇,并称中原四大名镇,有小天津之美誉。
经历过明清时期运河的辉煌发展阶段,卫河水运在民国时由于种种原因渐成颓势,最后经人民政府主导,卫河航运出现了短暂的复兴,20世纪70年代后,卫河断航,道口镇交通枢纽地位严重下降。运河申遗之后,大运河滑县段褪去了数十年的萧条,斑驳城墙得以修整加固,泥泞旧路变为青石蔓延,沧桑建筑保护修旧如旧,湮塞河道再呈清波通澜。各色商铺开业,沿河居民回迁,往日生机逐步重现。
运河边走出来的瓦岗军
运河沟通南北,影响经济地理格局,运河与国运兴衰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关于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向来史家褒贬不一。这既是隋炀帝非凡的政绩,也是隋炀帝的暴政体现。它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也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隋朝末年农民起义接连涌现,其中许多都集中在运河的两岸地区。瓦岗位于黄河的东南岸边,处于南北大运河的交汇处,是军事战略要地。加之黄河多次泛滥,使得这里地形复杂,土岭起伏、沟壑纵横。这种独特的环境为起义军提供了既便于屯兵又利于出击的有利条件。
起初瓦岗军的部众多是活跃在运河及黄河两岸、善使长枪马槊的渔夫猎手,这些人身强体健。在起义过程中他们杀富济贫,开仓放粮,吸引大量贫苦农民加入,瓦岗军逐渐变成当时全国最强大的一支农民队伍。从翟让出狱揭竿瓦岗始,到李密诱众投唐,瓦岗军坚持了八年之久,先后动员群众一百多万,转战中原,气势浩荡。正当瓦岗军日益强大的时候,瓦岗军内部的分裂,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起兵于运河沿岸的瓦岗寨农民大起义自此土崩瓦解。
瓦岗寨文化在民间流传广泛。其精粹包括豫剧《程咬金照镜子》《花打朝》,京剧《虹霓关》《锁五龙》,传说《程咬金三板斧》《劫皇纲》《探地穴》《混世魔王》,评书《隋唐演义》《瓦岗英雄》《说唐》等。这些作品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经久不衰。
尽管瓦岗风云已过去一千多年,但瓦岗寨仍留有不少遗址、遗迹和遗物。为了纪念安阳人民的革命精神,滑县在2006年新建了瓦岗军点将台景区。该景区以传承隋唐军事文明、弘扬瓦岗好汉精神为主题,分为多个区域,包括瓦岗军遗址区、家眷耕织区、战阵迷宫区、体能训练区、沙场演武区等。景区内的景点有瓦亭、瓦岗湖、群雄石雕、点将台、国公祠、地穴宫等,艺术地再现了瓦岗军的辉煌历史,展示了瓦岗好汉的丰功伟绩。如今,瓦岗军点将台景区隋唐文化氛围浓厚,是旅游、休闲、摄影、写生的好去处,也是安阳南部一道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
沿着运河去淘宝
东南西北都看遍,不如道口古会转一转。道口火神庙会,又称为道口古庙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末元初,甚至更为久远。这个庙会通常在正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举行,被人们称为道口古庙会。这个古会规模盛大,气氛隆重,其影响范围十分广泛。近至焦作、新乡、安阳、鹤壁、开封等地的民众会纷纷赶来,而远至北京、天津、武汉、西安等地的人们也都会前来参加。对于道口人来说,这个古会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他们无论身在何方,都会尽量想办法回到道口参加这个盛大的庙会。
义兴张道口烧鸡是安阳著名的特色美食,享有中华第一鸡的美誉,自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创立以来,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名字义兴张蕴含着刘义与张炳的孝心和善心,有义友济兴之意。据说,清嘉庆年间,嘉庆皇帝在巡路过道口时,被烧鸡的香气吸引,品尝后大加赞赏,从此道口烧鸡成为清廷贡品。1956年,道口义兴张烧鸡在全国土特产食品展览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鸡之首,名声大噪。如今,在安阳地区,道口烧鸡是节日拜访亲友必备的礼品,甚至在滑县一带流传着无鸡不成宴的俗语。
在道口古镇,你可以沿着运河步道,从大王庙一直走到古城墙遗址,全程长达2.7公里。这里的街道布局自然,依河而建,繁华的老街,含顺河街、大集街、码头街等都因运河而兴盛。如今,这里还保留着1000多间老房屋、5处老字号、1处老钱庄、1处老票号、16条老胡同、2处古庙宇、6处老水闸、9处老码头和3000余米的古街区。因运河孕育而派生出来的两岸历史文化遗产异常丰富,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有:大弦戏、大平调、二夹弦、木版年画,道口正月古庙会、道口烧鸡、道口锡器、秦氏绢艺、罗卷戏、竹马舞、吹糖人,道口背阁、抬阁、秧歌、皮影戏、莲花舞、花棍舞、泥塑、中国安绣,高跷、杂技魔术、膏药、剪纸、琉璃盆、金秆绣画、老虎头鞋、小磨香油、鸡窝烧饼、壮馍等。
大运河从历史深处走来,滋润两岸运河儿女至今。人、河、运,三者相互依存,共同成就了千年繁华。古镇中流淌着人类智慧的大运河,青砖灰瓦、青石板铺就的历史街道,都在讲述着道口古镇的辉煌。碧波荡漾的河流,见证了千年运河的遗存,让人领略到古镇独特的魅力。在静谧的古韵中,人们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近年,滑县县委、县政府多措并举,科学实施大运河、道口古镇的保护利用工作,以运河遗产为中心,逐步实现与周边人文环境的对接,打造出集文化传承、文物保护、旅游观光、娱乐休闲和文化产业发展于一体的运河古镇,让大运河的文化和历史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大运河段遗址
大运河古码头
运河滑县段鸟瞰
道口古镇
瓦岗军点将台
道口庙会盛况
道口烧鸡甲天下
古镇雪景
韦城与白马津——黄河古渡,万里为邻
滑县,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拥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奔腾的河流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与辉煌,黄河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浩如烟海的史籍典章中,滑县的名字频频出现,它的事迹和成就被广泛记载和传颂。高考试题又会涉及滑县哪些历史遗迹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滑县,探寻古滑州风物。
高考聚焦
(2015年江苏语文第二题文言文阅读)
欧阳伯和墓志铭(节选)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泊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考题解读】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
原文最后一句而宪来求铭,意思是欧阳宪请张耒写墓志铭而非苏轼。本题内容贴近学生,注重能力创新。涉及人物关系欧阳修、欧阳发、欧阳宪祖孙三代和欧阳发夫人吴氏。欧阳修在扬州主政,为官之道被作为江苏历代贤吏故事广为传颂。近年,江苏卷中频频出现以地方为主题或背景的题目,这道考题彰显了地方优秀文化,体现出命题人对个体生命发展的关注,对立身处世哲学的思考。欧阳发对治学之道有所思考,对为人之道有所思索,对人生之道有所关注。不难发现,这些处世哲学深受其父欧阳修的影响,并影响其子欧阳宪。本题中的欧阳宪正任滑州韦城县主簿,滑县的许多名人轶事与其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