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曹操
——高考试题背后的故事
历史上对于曹操的评价有两个极端。一方面曹操早有汉贼之名,三国时期孙吴大将周瑜就认为曹操托名汉相,其实汉贼,宋代学者朱熹也认定曹操自是贼。另一方面如唐太宗认为曹操匡正之功,异乎往代,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有感于旧时代对曹操狭隘的丑化,主张为曹操彻底翻案。实际上,曹操本来就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他集功过于一身,也集褒贬于一身。其罪过集中体现在他的残忍好杀,比如随意置人于死地,征战中有多次屠城记录。所以陈寿委婉地批评他采用法家申不害、商鞅等人的严苛手段进行铁腕治理,其中的暴力成分可想而知。同时他杀人之后说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不要天下人负我太深入人心,也给人一种坏人的感觉。
我们认为,对曹操的评价应该是客观的和历史性的,这样就不难发现曹操至少可称为一代英雄。
统一北方功劳大
这主要体现在他通过连年征战,逐渐统一北方,使得北中国地区摆脱了战争的苦难。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以后,随着董卓及其部将李傕、郭汜作乱,东汉政府权力日衰,中国陷入群雄割据的分裂局面之中,百姓流离失所,死亡随时发生,真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故乡谯县也是如此,献帝建安七年(202年)曹操打败袁绍、刘备后,路过故乡,发现当地老百姓几乎死绝了,让他伤心的是,在当地走上一天,也见不到一个曾经的熟人。
曹操奋发崛起,对抗群雄,或收编或消灭或赶走的势力有吕布、张邈、袁术、刘备、张绣、袁绍父子、黑山军张燕、黄巾余党、乌桓蹋顿等,若从献帝初平元年(190年)算起,到建安十二年(207年)征服乌桓,曹操经过了十七八年的搏杀,才为北方迎来了和平的曙光。和平是打出来的,这句话放到曹操时代也是很恰当的。于当时而言,北方的统一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渴盼已久的安定的生活局面,为文化繁荣及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历史地看,北方的统一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及最终走向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又为北方的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郭沫若先生的评价很中肯: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
曹操是位农学家
曹操起兵之初,每每受到粮草短缺的困扰,打下许昌之后,他终于有了收获军粮的机会,那就是大力发展屯田事业。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当时曹操听从枣祗和任峻的建议,先在许昌附近调动人力,开展屯田事业,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真是令人振奋。随后曹操就逐步把屯田制度推广到各州郡,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百姓生计问题得到解决,生活有了着落,从而使社会的主要矛盾得到有效缓和。曹操还从政治高度评价屯田的成绩及意义,他说连年的大丰收,让军队吃喝不愁,有力地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从而平定天下,为汉室复兴做出贡献。
曹操还在北方地区建设了很多水利工程。为了保障攻打邺城粮草供应,他命人把流入黄河的淇河水拦住,将河水引入白沟这个古河道,让它成为与漳河几乎平行的水流;打下邺城之后,这个工程又因为向南沟通当时的黄河,对灌溉和运输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还组织人员在邺城地区开凿了天井堰,渠首可能就在现在曹操高陵附近的闸门沟,这个渠对邺城地区农田灌溉作用巨大。另外,他命人截断漳河水,修了一条长明沟将漳河水引入邺城,使之穿城而过,既能灌溉,还能解决邺城众多人口的饮水问题。另外他还兴建利漕渠,连通漳河与白沟,对漕运起到了巨大作用。水利工程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当时邺城地区一派繁荣,本地物阜民丰,各种庄稼满地,苎麻桑树遍野,稻黍瓜果飘香,同时外地的各种特产也通过水路运输集散于此,使得邺城壹八方而混同,极风采之异观,跃升为北方的重要城市。
曹操是个智多星
曹操神机妙算,善于决断。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唐代朱敬则《魏武帝论》也说: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他攻取邺城的时候,准备掘开漳河水围城。白天他派遣士兵绕城挖沟,最初挖得很浅,看上去好像可以跳过去,让敌人放松警惕而未派兵出来破坏。夜晚曹操派人迅猛掘进,一夜之间,挖成深二丈、宽二丈的深沟,并将漳河水引入沟中,完全切断了邺城的内外联系,为最终攻下邺城创造了条件。和马超韩遂作战的时候,他听从贾诩的计谋,巧施离间计,瓦解了马超和韩遂的联合。他先在阵前和韩遂拉家常,完全不谈军事,而且谈笑风生。韩遂回去后,马超询问阵前对话内容,韩遂说没什么,这本来是实话实说,却让马超起了疑心。之后他给韩遂去了一封信,信上故意涂涂抹抹,改动个别言辞,就像是韩遂改动的一样,这就更加重了马超的疑心。曹操乘隙进兵,击溃了马超等人。
当然,曹操之所以善于用兵,除了自身的天才,还和他注意吸收前人的经验并总结实践分不开。他终生阅读《孙子兵法》,坚持为它作注,同时不断总结用兵经验,专门写了兵书《孟德新书》。
不拘一格用人才
他在《观沧海》中夸赞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他也有大海一样的胸襟。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他容纳人才,求贤若渴,且能人尽其才。曹操对于人才也是充分重用。陈寿说他能够按照人才的不同才能授予不同官职,发挥其特长。比如关中地区在董卓作乱之后一片混乱,他就派遣德高望重的钟繇前往,很快就稳定了局面。他还能够克制感情,讲究策略,不念私仇。比如官渡之战获胜后,曹操缴获了很多本方人士给袁绍写的信件,他将信件统统焚毁,不予追究。
曹操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际,振聋发聩地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这具有特别的时代意义。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这些世家大族追求政治垄断,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其中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家族势力控制选人。曹操虽然不能完全避免从当时冠族中选取人才,但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方针还是让他可以更广泛地吸纳人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
人才对曹操事业成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朱敬则说: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尘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邢禺、程昱、贾诩、朱云等,或敛风长感,或一见尽怀。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罴之勇,挟天子以崇大顺,扶幼主而显至公。……武功赫然,霸业成矣。
横槊赋诗真性情
曹操文武兼备,极具文人气质。《魏书》说: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曹操作为文学家尤其诗人的一面广为人知,一首《观沧海》不但被选入中学课本,还是参观曹操高陵的游客们最喜欢朗诵的篇目之一。毛泽东同志曾经在词作《浪淘沙·北戴河》中盛赞曹操东临碣石有遗篇的风采,其中魏武挥鞭四个字被用作高陵牌坊和曹操铜像题词,供后人瞻仰凭吊。难得的是,曹操不但文学成就极高,在棋艺、书法、音乐各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其中书法方面,他转益多师,精益求精,不但与大书法家蔡邕交流,还将书法名家钟繇、卫觊、梁鹄、邯郸淳等均招至麾下,题写宝器匾额。他本人的书法成就亦可以和当时许多大师相颉颃。据说曹操攻占汉中时,路过一条大河,见河水翻卷,浪花飞溅,不由雅兴大起,挥毫写下衮雪二字。
建安风骨影响大
他注意培养孩子的文韬武略。在他的影响和培养下,他的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曹丕多才多艺,会使剑,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作剑,击败对手。曹植武功虽然差点,但才思敏捷。《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这便是成语才高八斗的由来。正因如此,他才能在哥哥读秒的逼迫下,从容吟出《七步诗》。
他还组织领导文学创作。张说《邺都引》一诗中称赞以曹操为领袖的文学活动盛况: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说他白天率军破敌,晚上又和词人们一道在室内吟诗作对。三曹父子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在邺城从事文学活动,形成了邺下文人集团,其中以建安七子最为知名。
保持乐观不言败
当然曹操是人不是神,他也有失算之时。比如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赤壁之战,就是曹操事业的一次挫败。当时曹操在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自恃兵多将广,和孙刘联军会战长江,结果大败而归。
曹操这一次失误在于冒进,那么另一次则亏在保守。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一鼓作气,攻取汉中。此时刘备占领益州(今四川一带)不久,蜀人没有完全归附,一日有四五次哗变,斩杀也无法控制局面。有谋士建议他乘势进攻,拿下益州,曹操却以为不可得陇望蜀,命令主力撤回,从而丧失了消灭刘备势力的最好机会。刘备等到稳定局面后,出兵将汉中从曹操手中夺走。对此,大文豪苏轼《魏武帝论》说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所以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孙权勇而有谋,故而可以计取,而不可以势破也;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这也是曹操只能统一北方,不能一统天下的原因。
磨难是试金石。曹操虽然多次受挫,但从挫折中正好可以看出他的另一个可贵品质:意志坚定,百折不挠。朱敬则《魏武帝论》称曹操兵折而意不衰,意思是他哪怕吃了败仗也仍然意气风发。比如与马超展开的潼关之战,先是有人觉得西凉兵善用长矛,不好抵敌,曹操却说,主动在我,不在敌人。面对马超不断增兵,众将担心不已,曹操却表示正好一举歼灭。北渡黄河,曹操殿后,马超方面乱箭如雨,追赶甚急,若非许褚和丁斐先后施救,曹操几乎性命不保,但脱险后,他哈哈大笑,说:如今几乎被小贼困住啊!其乐观豪迈非常人可及。
2009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中,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变化多端。研究发现,曹操在戏台上虽是白脸奸臣,现实中却是了不起的人物。纵观曹操一生起伏跌宕,多姿多彩,其人文治武功兼备,完成了一系列开拓性的事业,取得了多方面惊人的成就,所以陈寿称赞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曹操兴修水利
曹操书法作品
运河桨声里的
盛世繁华
中国大运河——一河过道口,一脉传千年
韦城与白马津——黄河古渡,万里为邻
中国大运河——一河过道口,一脉传千年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了解大运河,是读懂中国历史的一把钥匙。中国大运河是极其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它展示了古代卓越的水利技术,不仅是一条经济之河,更是一条文化大动脉,是我们民族宝贵的遗产。正是由于运河的存在,才催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系列经济繁荣、城市发展和文化辉煌,同时也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延伸和升华。自2014年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以来,这条断流多年的河流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新的文化热点。运河相关内容在中小学教材以及高考题中出现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这条人类智慧之河,从滑县蜿蜒而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高考,探寻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
大运河示意图
高考聚焦
(2007年北京文综试卷第39题)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建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完成下列问题。
唐朝沿用了隋朝开辟的大运河。唐高祖、唐太宗在位期间,每年从外地通过运河输送到长安的粮食约20万石,唐玄宗天宝年间增加到250万石。安史之乱后,唐朝还能再延续150多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靠运河转运的东南财富支持。大运河把长安、洛阳、涿郡、江都(扬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系起来。杭州在中唐以后日益繁华,万商所聚,百货所殖,……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
(1)结合材料概括大运河在唐朝发挥的作用。
目前,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状况令人忧虑。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一些地方将古河道当作垃圾坑和排污沟,一些地方在古河道、古桥、古码头旁建起了大量现代建筑,改变了运河区域的原貌。这些行为导致了对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尽管许多地方采取了保护措施,但分省分段的管理体制使大运河的保护工作难以协调进行。
(2)结合材料,谈谈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中应怎样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考题解读】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
参考答案
(1)大运河作用有为京师转运粮食,保证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南北交通、城市商业繁荣,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等。(2)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要尊重运河的风貌,保证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试题分析
对于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功过,史学家多有争议,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在唐朝发挥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史学观念,建立起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大运河是活着的遗产,兼具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利用,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
在历年的高考题中,对于大运河,重点考查它在不同时期、不同河段的历史作用及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保护。如2006年江苏历史卷考查隋唐大运河的作用,2016年海南历史卷考查明清大运河的作用,2016年海南历史卷考查大运河成为世界遗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