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王阳明十讲 > 第六讲军旅起衰废总督两广,抚平思田

第六讲军旅起衰废总督两广,抚平思田
嘉靖六年(1527)六月,朝廷命王阳明以南京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总制两广及江西、湖广邻近地方军务。十一月二十日,王阳明到达两广总督开府地广西梧州府;次年七月,讨平广西思恩府、田州府土司,开展建学校、抚慰新民等善后事宜;十月,以病疏请归乡,未得允,但他私自返回家乡余姚;十一月二十五日行至江西南安府,卒。平定思恩府、田州府土司之乱是王阳明三大事功中的最后一功,王阳明最终得以参与其中,与嘉靖初年的政局息息相关。但因明世宗的个人意愿和费宏等人的阻挠,王阳明入阁秉枢机之议未果,止步于正二品南京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武宗驾崩后的明朝政局第六讲军旅起衰废
在平定江西、湖广、福建、广东交界地区的流民动乱和宁王朱宸濠叛乱过程中,王阳明多次疏请致仕或回余姚老家祭祖,但都未获允《全集》卷三三《年谱一》,卷三四《年谱二》,第1377、1388、1394页。,他只能尽心政事。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后,留下一个难题——谁来继承皇位因为武宗无嗣,又无预立之储君。
武宗嫡胞弟蔚悼王朱厚炜生三岁而殇,武宗一直没有子嗣,万一山陵崩,又无预立之储君,那可是动摇国本的大事。早在正德七年(1512),就有南京吏部右侍郎罗玘疏请武宗选立嗣君;正德十四年(1519)武宗南巡,兵部武选司郎中黄巩冒死进谏,要求选宗室亲贤者养于宫中,以皇子待之,如果以后武宗生有子嗣,就让这位宗室外出就藩,未果。
田澍:《嘉靖革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武宗突然驾崩,国本动摇,国不可一日无君,朱元璋《皇明祖训》所述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明]朱元璋:《皇明祖训·法律》,《存目》史部第264册,第179页。的原则成为选立皇位继承人的重要依据。
但朱元璋的规定并不详尽,他说的兄终弟及是亲兄弟。武宗嫡胞弟蔚悼王朱厚炜早殇,孝宗、武宗一脉绝嗣,兄终弟及只能是皇帝的堂弟。那么,这个兄能否指孝宗孝宗有很多弟弟,武宗驾崩时,尚有孝宗的六弟益王朱祐槟、七弟衡王朱祐楎、八弟雍王朱祐枟、九弟寿王朱祐榰、十一弟汝王朱祐梈、十二弟泾王朱祐橓、十三弟荣王朱祐枢在世。孝宗的弟弟们还有在世的侄子们都可以按兄终弟及原则选立为帝的。如果立孝宗的亲弟弟为皇帝,尽管对武宗来讲是乱了伦序,但并非绝对不可以。
朝堂之上,朝臣和孝宗皇后张氏也在讨论即位人选。在内廷治丧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在张皇后面前拿出《皇明祖训》,建议朱厚熜兴献王长子,宪宗长子,孝宗之从子,大行皇帝之从弟,伦序当立,其他三位内阁大臣梁储、蒋冕、毛纪咸赞之,然后张皇后颁下懿旨,迎立朱厚熜之事定议。
《明史》卷一九〇《杨廷和传》,第5034页。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即皇帝位
[清]谈千:《国榷》卷五二,正德十六年四月癸卯条,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219页。,即我们常说的明世宗或者嘉靖皇帝。世宗继位后,杨廷和疏请世宗尊孝宗为皇考,称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皇叔考兴国大王,母妃为皇叔母兴国太妃,另立益王朱祐槟次子崇仁王朱厚炫为兴王,奉兴献王朱祐杬祀。但进士张璁等人认为世宗是入继大统而非为人后,由此引发议礼事件。屡忤帝意的杨廷和于嘉靖三年(1524)正月去职,子杨慎被贬谪云南。嘉靖七年(1528)修《明伦大典》成,诏定议礼诸臣罪,杨廷和被削职为民,次年六月卒。
《明史》卷一九〇《杨廷和传》,第5039页。议礼对嘉靖一朝乃至以后的明朝政局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议礼与原有的党争结合,影响了很多人的仕途。王阳明便是其一,正德十六年(1521)六月升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七月受封新建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赋闲在家,中经丁父忧,多次起用未果。世宗元年至六年的政局与王阳明多次起复未果
嘉靖元年(1522)二月十二日,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去世,寿七十七,这一年王阳明五十一岁。王阳明要回家丁忧守制,七月,他再上奏疏辞封爵,被朝廷驳回。
《全集》卷三五《年谱三》,第1417—1419页。守制期间,恰恰是王阳明发展、传布学术思想的好时期。嘉靖三年(1524)四月,守制期满。守制结束后屡有朝臣推举王阳明出任要职:嘉靖三年十二月,吏部认为少傅、大学士杨一清与兵部尚书彭泽、南京兵部尚书王阳明可任三边总制,最后出任者是杨一清;
《明世宗实录》卷四六,嘉靖三年十二月戊午条,第1193页。嘉靖四年(1525)二月,礼部尚书席书推荐王阳明入阁秉枢机,既有忌者所抑,又加上不许,议遂寝;
《明世宗实录》卷四八,嘉靖四年二月辛卯条,第1215页。七月,应天巡抚都御史吴廷举荐王阳明暂掌南京都督府事,兵部认为文臣掌都督府事不合适,要求另行推举;
《明世宗实录》卷五三,嘉靖四年七月乙卯条,第1322页。嘉靖五年(1526)十月,礼部尚书席书建言,王阳明守制期满已经一年多了,但还未拜官,希望朝廷差官催取,世宗允其请;
《明世宗实录》卷六九,嘉靖五年十月乙卯条,第1567页。本月,朝廷会推兵部尚书,试监察御史熊爵推荐王阳明和彭泽,但最终得任者是兵部左侍郎王时中;
《明世宗实录》卷六九,嘉靖五年十月辛酉条,第1570页。十二月,上林苑监右监丞何渊建议在《大礼集议》基础上续修,以便纂修《大礼全书》,席书抱病上疏,希望起用王阳明等人,但王阳明最终未能参与此事。
《明世宗实录》卷七一,嘉靖五年十二月己未条,第1597—1599页。
清修《明史》总结该过程并给出解释:免丧,亦不召。久之,所善席书及门人方献夫、黄绾以议礼得幸,言于张璁、桂萼,将召用,而费宏故衔守仁,复沮之。屡推兵部尚书,三边总督,提督团营,皆弗果用。
《明史》卷一九五《王守仁传》,第5166页。这一观点受到学者质疑,杨正显认为费宏一家被朱宸濠逼到家破人亡,没有理由与王阳明为难。
杨正显:《觉世之道:王阳明良知说的形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0页。在对待朱宸濠的态度上,费宏和堂弟费寀都是正直之臣。费宏是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状元,正德五年(1510)时已经是礼部尚书,次年十二月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预机务,再加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进户部尚书。佞臣钱宁私通宁王朱宸濠,想拉拢费宏,被严词拒绝。朱宸濠贿赂朝臣想恢复护卫、屯田,费宏坚持不可。钱宁等人屡进谗言,费宏最终被张璁、桂萼指使王邦奇诬陷,于嘉靖六年(1527)二月致仕。但费宏举荐了谢迁,杨一清为了制衡张璁,也举荐了谢迁,谢迁数次疏辞,直到十月份才入阁就职。张璁已早数日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办事。世宗继位后召回,嘉靖三年(1524)二月,杨廷和去位,次年六月,加费宏少师兼太子太师,成为首辅,同月,杨一清入阁。嘉靖十四年(1535)七月,费宏召回,当年十月卒。
《明史》卷一九三《费宏传》,第5107—5110页;《明史》卷一一〇《宰辅年表二》,第3352、3353页;《明世宗实录》卷三六,嘉靖三年二月丙午条,第899、900页。
费寀与朱宸濠是连襟,其妻均是娄谅孙女、娄性之女。费宏力拒恢复朱宸濠的护卫和屯田之事,费寀对这位王爷连襟也是毫不客气。朱宸濠想用姻亲关系结交费寀,遭拒。兄弟二人遭谗去官,费宏在途中还被朱宸濠派人前往拉拢,所乘之舟被焚。费宏归乡之后,朱宸濠再次派人交好,又被拒绝。盛怒的朱宸濠派贼盗劫掠费家,最终派人掘了费家祖坟。宁王朱宸濠叛乱后,费寀亲到南赣巡抚驻地赣州献平叛之策,先定洪州,以覆其巢穴,扼上游以遏其归路,彼进退失据,将成擒矣[明]张治:《张龙湖先生文集》卷九《墓志铭·荣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文通费公()墓志铭》,《存目》集部第76册,第460页。。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费宏作《贺中丞王公平定逆藩启》以贺其功,其中说此盖大提督中丞阳明王公,具文武之全材,讲圣贤之正学。忠孝誓捐于远近,精诚远格于神明。是以勤惟厥时,战则必克。扫除氛祲,难韬继照之光;整顿乾坤,永奠居尊之位。芳垂汗竹,绩纪太常。信奇伟而无前,岂寻常之敢望,欣赏和感激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该文虽然没有具体的时间,但从某身居农亩,未忘廊庙之忧可以推知,此文作于费宏因惹怒朱宸濠居家期间。[明]费宏撰,吴长庚、费正忠点校:《费宏集》卷一五《书启类·贺中丞王公平定逆藩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29、530页。所以,直至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时,王阳明与费宏、费寀的关系还是很好的。而且,同僚之外,王阳明与费家还有另外一层关系,因为王阳明是娄谅的学生。弘治二年(1489),王阳明偕夫人诸氏归余姚,途经广信府,谒见娄谅,学习到宋儒格物之学。
《全集》卷三三《年谱一》,第1348页。
史籍中对费宏的评价并不相同,《明史》评价费宏为人和易,好推毂后进,宏却钱宁,拒宸濠,忤张、桂,再踬再起,终亦无损清誉
《明史》卷一九三《费宏传》,第5109、5128页。,郑晓对他的评价虽不友好,数公中唯宏最下,虽有才,心行险测[明]郑晓:《吾学编余·奸佞》,《续修》第425册,第273页。,但费宏没有帮助朱宸濠造反是事实,与张璁、桂萼之间的关系则有党争的因素在内。由此,秦博认为费宏很可能受朝中忌者蜂起气氛的感染,为保住自己的尊隆地位而特别忌惮王阳明的观点是合理的。嘉靖六年(1527),朝廷命王阳明以南京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总制两广及江西、湖广邻近地方军务,《年谱》等史料记载是张璁、桂萼(二人是议礼新贵)保举的结果。秦博结合诸种记载,认为无论张璁还是桂萼都不是诚意举荐王阳明,二人为了争权,想借王阳明之力平定两广地区动乱,以攫取边功。桂萼不仅推荐王阳明,还推荐原兵部尚书王琼,是为了进一步扫清杨廷和的政治影响。当然,王阳明没能入阁还有制度性因素,无论是作为支持者的阳明弟子还是反对者,是很难左右的。首先,以勋爵入阁在明代属于典型的异制,此前唯一的成例是天顺初年武功伯徐有贞以夺门之功受封并入阁,不久因失宠并剔除。其次,明代非翰林不入内阁,王阳明没有翰林经历,又非张璁、桂萼等因赞礼有功受嘉靖皇帝宠信而入阁。再次,嘉靖皇帝的态度是极为重要的因素。王阳明已受封爵多年,但嘉靖皇帝反复向杨一清询问王阳明在江西平叛的过程,说明嘉靖帝对王阳明是否应该封爵萌生质疑,王阳明哪里还能入阁而且,嘉靖皇帝的态度,又直接影响了新建伯世袭爵位的存留。
秦博:《论王守仁新建伯爵位册封、停袭、复嗣之始末》,《明史研究论丛》第10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87、92—94页。王阳明任两广总督之前的广西思、田土司形势
王阳明出任两广总督前,西南土司之间的攻伐已非新鲜事,如宣德元年(1426),广西崇善县土知县赵暹想要扩张土地,便召集流亡进攻左州,捉土知州,夺州印,杀害土知州的母亲。
《明史》卷三一八《广西土司二》,第8230页。王阳明要平定的是广西思恩府、田州府的土目叛乱。思恩府、田州府是明代广西辖区内势力较大的两大土府,两家土司为一姓,自称汉岑彭之后。
思恩府,汉属交趾,唐为思恩州,属邕州都督府,元属田州路。明立国后,洪武二十二年(1389),田州知府岑坚遣其子思恩知州岑永昌贡方物。洪武二十八年(1395),归德州土官黄碧陈奏岑永昌隐匿五县之民,不供赋役,仍用故元印章。朱元璋以其不奉朝命为由,令左都督杨文相机讨之,因地处荒远,未果。永乐初年,将思恩土州改属广西布政司。
《明史》卷三一八《广西土司二》,第8239页。永乐之后,思恩土州与明中央保持了较好的关系。
田州府,汉属交趾,唐隶邕州都督府,宋始置田州,属邕州横山寨,元改为田州路军民总管府。洪武元年(1368),明军攻下广西,岑伯颜遣使拿着元朝给发的官印到杨璟那里归降。洪武二年(1369),岑伯颜遣使奉表贡马及方物,明太祖嘉其诚,设田州府,以岑伯颜为知府。此后这一职位一直由其子孙袭任。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升思恩州土知州岑瑛为田州府知府,仍掌州事。但权柄得到强化的岑瑛想要兼管田州府事,遂与时任田州知府岑绍交恶。英宗命广西总兵官柳溥及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官商讨
《明英宗实录》卷三八,正统三年正月壬寅条,第738页。,至正统四年(1439),柳溥请升思恩州为府,命岑瑛、岑绍各守地方,以杜绝相互间的侵夺,英宗从其请。
《明英宗实录》卷六〇,正统四年十月丙戌条,第1145、1146页。
至此,广西地区形成思恩、田州两大土府并存的局面。总体而言,思恩、田州二土府维持了相当长的稳定局面,亦与中央政府保持了相当长的良好关系,直至成化十六年(1480)时才发生规模较大的动乱,遂先后有姚镆、王阳明等人的平叛活动。
成化十六年(1480),田州府头目黄明聚众为乱,知府岑溥逃到思恩府避难,两广总督朱英调参将马义率军追捕黄明。黄明败走,最终被恩城土知州岑钦擒获诛杀。不久之后,岑溥又与岑钦交恶,岑钦攻夺田州府,岑溥再次出逃。泗城土州岑应又趁乱掺和进来,他仗着兵力强盛,与岑钦一起作乱,杀掳人民二万六千余人,想和岑钦分占田州土府。但朝廷不会对土司之间的攻伐放任不管,弘治三年(1490),两广地方官员委官护送岑溥之子岑猇入田州,但为岑钦所遏不得入,只得居于浔州府。湖广按察使陶鲁率官军来到南宁,岑钦抗拒官军,失败后逃走。但岑应的援兵入据南宁城,与官军相抗。两广总督秦纮疏请调集贵州、湖广和两广官军围剿,岑钦力所不敌,向岑应求援,便藏在岑应那里,两广总兵遂移檄岑应捕捉岑钦。史无明载,可能是走漏了风声,岑钦与岑应饮酒,将岑应父子杀害于酒席上,收集岑应部众与官军对抗。不久,岑应的弟弟岑接以兵护送岑钦至田州,借机将岑钦父子杀害于途。土司之间的互相攻伐最终奏到朝廷,朝议让岑溥回到田州。
《明史》卷三一八《广西土司二》,第8246页;《明史纪事本末》卷五三《诛岑猛》,第801页。
弘治十一年(1498),岑猛袭田州土知府。
《土官底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9册,第388页。弘治十七年(1504),岑濬与岑猛因积怨兴兵,转而劫掠上林、武缘等县,死者不可胜计,继而攻破田州,岑猛只身逃走,其家属五十余人皆被岑濬掠走。两广总镇等官将此事奏闻朝廷,兵部请调三广(广东、广西、湖广)兵进剿,孝宗准其请。
《明孝宗实录》卷二一〇,弘治十七年四月辛丑条,第3908、3909页。
弘治十八年(1505)六月,两广总督潘蕃、太监韦经、总兵毛锐调集广东、广西、湖广官军、土兵十万八千余人,分六哨。副总兵毛伦、右参政王璘由庆远,右参将王震、左参政王臣及湖广都指挥官缨由柳州,左参将杨玉、佥事丁隆由武缘,都指挥金堂、兵备副使姜绾由上林,都指挥何清、右参议詹玺由丹良,都指挥李铭并泗城州土舍岑接目兵由工尧,各取道进军思恩。岑濬不支,逃入旧城,最终城破被杀,思恩遂平。
《明武宗实录》卷二,弘治十八年六月丙辰条,第39—41页。八月,兵部集议两广巡抚等官所奏,认为思恩府土官知府岑浚以叛诛,不宜再录其后;田州府土官知府岑猛世济凶恶,自陷府治,亦宜降徙,拟降猛千户,徙福建沿海卫分带俸,而以二府改为流官衙门,遴选才望熟知夷情者假以方面职衔莅之,仍锡之敕,以重其权,孝宗命吏部和兵部公举堪任者
《明武宗实录》卷四,弘治十八年四月己未条,第128、129页。,遂以云南知府张凤、平乐知府谢湖俱为广西布政司右参政,张凤掌思恩府事,谢湖掌田州府事,各赐敕,岑猛降福建平海卫千户,谢湖于正德二年(1507)莅任。
《明武宗实录》卷二二,正德二年闰正月丙午条,第607页。
但被降千户的岑猛并未赴任,反而拥兵自重,占据府廨,要挟朝廷改选府佐官职,岑猛的祖母也奏乞让岑猛到广西极边地区戴罪立功,两广官员将此事奏闻朝廷,总督陈金建议逮问岑猛。但岑猛贿赂刘瑾,改在附近卫所戴罪立功,谢湖则被逮下诏狱。谢湖自辩其冤,说镇守太监韦经、总兵官毛锐、巡抚都御史潘蕃激起岑猛叛乱。经过审理,又将刘大夏牵扯进来,认为时任兵部尚书刘大夏未能顺从土民之情,拒绝两广镇巡官员降岑猛为同知的建议,时任两广总督潘蕃也未能安抚岑猛。最终的处理结果是刘大夏、潘蕃免死,永戍肃州,革毛锐太子太傅衔并禄米五百石,韦经降二级,革禄米,俱闲住。谢湖本要削职为民,经再次辩解后降职二级,任思恩府同知。最要命的是,岑猛以同知摄府事,这是正德三年(1508)时的事情
《明武宗实录》卷四二,正德三年九月辛酉条,第982—984页;卷六九,正德五年十一月癸丑条,第1517页。,其中定是刘瑾作祟,埋下了日后的祸根。
最终以同知摄田州府事的岑猛并不感激朝廷,反而更加有恃无恐。他收集残部,兵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后,便开始侵掠周边郡县以扩充自己的实力,并说督抚如有调发,愿意听命前去,立功以图恢复思恩知府一职。恰逢江西盗贼作乱,都御史陈金命岑猛率军从征,所到之处多有劫掠,但因平贼有功,升指挥同知。不料想,这未满足岑猛的愿望,岑猛非但没有心生感激,怨念反而更重。
《明史》卷三一八《广西土司二》,第8248页。正德十五年(1520),朝廷从岑猛之请,今遇有征调,夏、秋仍户留一二丁耕种,以供常税,勿尽丁俱发,其从征者久劳于外,亦量为赈恤,或停免其税。
《明武宗实录》卷一九四,正德十五年十二月庚子条,第3636、3637页。此事既被载入明朝国史《实录》,我们或可据此做出合理推测:岑猛有不臣之心,朝廷则有安抚之意。
嘉靖二年(1523),岑猛率兵攻击泗城州土舍岑接,拔其六寨,攻占州城。岑接向军门告急,说岑猛无故兴兵作乱,岑猛亦攻击岑接不是岑氏后人,岑接霸占自己的祖业,自己只是想要回被岑接霸占的土地。但当时官军正在应对上思州战事,无兵可调,总督张嵿只得奏闻朝廷。
《明史》卷三一八《广西土司二》,第8248页。接下来的事情与盛应期有关,先考辨其任官履历:嘉靖三年(1524)九月,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盛应期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
《明世宗实录》卷四三,嘉靖三年九月己卯条,第1123页。,嘉靖四年(1525)五月,改任工部右侍郎,督理易州山厂。数日之后,升兵部右侍郎姚镆为都察院右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
《明世宗实录》卷五一,嘉靖四年五月甲子条、壬申条,第1271、1282页。该年七月,因为平定思恩府叛贼刘召,赏提督军务侍郎盛应期银两的记载
《明世宗实录》卷五三,嘉靖四年七月癸酉条,第1320、1321页。,当是盛应期与姚镆交接官职期间发生的事情。嘉靖四年十月两广提督都御史盛应期劾奏广西兵备佥事杨应凤贪污不职,得旨‘令凤回籍听勘’的记载,当是盛应期在两广总督任上所奏最终的处理结果。
《明世宗实录》卷五六,嘉靖四年十月甲寅条,第1372页。盛应期在短短的任期内,曾与巡按御史谢汝仪商议征讨岑猛,并疏陈征讨事宜:
一请调湖广永顺、保靖宣慰司土兵;
一请取湖广荆州等卫、枝江等所歇班官军;
一请留广东嘉靖四年分解京粮银十万两以备军饷;
一言泗城州官孙岑施应该承袭,请先将本州印信给与掌管,以安人心,令其整搠土兵,听候调用;
一言云南雷州土官沈贵素与(岑)猛结好,宜行抚按严加戒谕,不许助兵党恶;
一言东兰州、镇安、龙州等处先年俱被猛占夺戕害,宜调其兵夹攻,有功一体重赏;
一言归顺、那地、向武、奉议等七州各先助(岑)猛攻泗城,乞许自新,令其出兵讨贼,以功赎罪。
这几项建议是极好的,经兵部覆议,已经得旨允行,但盛应期调任,继任者姚镆亦条陈用兵事宜,世宗令仍照盛应期、谢汝仪之议行事。但令姚镆出榜晓谕地方,只治岑猛等人的罪,胁从者不治罪,能生擒岑猛之人赏银三千两,斩首来献者赏银二千两,生擒、斩首之人皆可分得岑猛的财产,并量受官职。
《明世宗实录》卷五七,嘉靖四年十一月辛酉条,第1377、1378页。嘉靖五年(1526)八月,大军压境,岑猛上疏辩解,希望朝廷派员前来勘察。兵部认为这是岑猛的缓兵之计,责令姚镆等人细细勘察,如果岑猛在差人辩解之后真的能悔过自新,与其子岑邦彦投赴军门,并将韦好、陆绶、王绅解至官府听候审理,尚可请旨定夺;如果仍然执迷不悟,则令副总兵等领兵进剿,不许懈怠以致留下祸患。世宗的旨意是岑猛如果约束自己,归附朝廷,朝廷自会从宽处理。
《明世宗实录》卷六七,嘉靖五年八月戊寅条,第1540、1541页。
嘉靖六年(1527)正月,姚镆调集土、汉兵十万余及永顺、保靖二宣慰司兵,分为五哨,大举进攻田州,破工尧隘,杀岑猛子岑邦彦,岑猛出逃,被都指挥沈希仪说服归顺州土舍的岑猛岳父岑璋诱杀。
《明世宗实录》卷七二,嘉靖六年正月己卯条,第1627页。岑猛次子岑邦佐、三子岑邦相出逃。随岑猛作恶的头目韦好、陆绶、冯爵被擒斩,卢苏、王受成为漏网之鱼。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三《诛岑猛》,第804页。姚镆因功加左都御史、太子少保,荫子一人,诸将亦进秩有差。
《明世宗实录》卷七二,嘉靖六年正月癸巳条,第1631、1632页。二月,姚镆上疏请将田州府改流,设流官知府、通判、推官、经历、知事各一员,分理政务,知府加参政衔,给敕书以便行事,并陈善后七事:
一、该府诸夷杂处叛服不常,宜选任参将一员,练兵防守;
二、大小头目名称不一,宜从汉法,易以千百长之名,其所食租税仍旧分给,量为节减;
三、学校久废,亟宜设立官师,修明教化,以变夷风;
四、建置官署仓庾,即撤贼党屋材治之,其合用工费,悉出公帑,毋得科扰;
五、兵戈之后,公私匮竭,宜将嘉靖四年以前未运税粮悉与蠲免,五年以后暂许停征;
六、改设流官,必有仓库、司狱、阴阳、医学,宜各给印记,以全体制;
七、奉议州土官自为岑贼所杀,遂绝不嗣,止设判官一员,今田州既改流官,宜并除奉议州知州、吏员各一员,其原设判官裁革。
兵部覆议,从之。
《明世宗实录》卷七三,嘉靖六年二月己巳条,第1648、1649页。三月,以福建延平知府陈能为广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掌府事,全州同知张华为通判,宣化县丞沈注为推官。
《明世宗实录》卷七四,嘉靖六年三月辛巳条,第1655页。在陈能等人到任之前,留参议汪必东、佥事申惠、参将张经以兵万人镇守田州,知州王熊兆署府事。
《明世宗实录》卷七四,嘉靖六年三月乙未条,第1665页。可以说,姚镆的改土归流及善后措施还是合理的,国史《实录》给姚镆的评价是端严博大,任职以公廉见称
《明世宗实录》卷二一二,嘉靖十七年五月辛巳条,第4365页。。
就在岑猛伏诛,田州府改流的当年,土目卢苏、王受举兵造反。卢苏、王受诈言岑猛未死,制伪印,并诈称从交趾借兵二十万,当地土民信以为真。卢苏攻至田州府城,张经弃城,城陷,王受则攻入思恩府。戎情紧急,反而成了朝臣间倾轧的借口,两广藩司、臬司衙门中有憎恨姚镆的官员,他们说猛实未死,镆为归顺所欺,御史石金则弹劾姚镆攘夷无策,轻信罔上,图田州不可得,并思恩而失之。世宗盛怒之下,罢了姚镆的官,命王阳明为两广总督[明]高岱:《鸿猷录》卷一五《诛灭岑猛》,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83页。,《明史纪事本末》用姚竟未获集兵而去表达了对此事的感慨。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三《诛岑猛》,第805、806页。嘉靖十三年(1534)九月,卢苏、王受复叛,帝渐思镆,起用姚镆为三边总制,但姚镆未赴任,家居数年后卒。
《明史》卷二〇〇《姚镆传》,第5278、5279页。抚定思田之乱
嘉靖六年(1527),朝廷命王阳明以南京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总制两广及江西、湖广邻近地方军务,广东、广西、江西、湖广四省军务重担落到王阳明肩上,且其职权不断加重。
五月十一日,以广西岑猛余党卢苏、王受等复炽,诏起原任南兵部尚书新建伯王守仁兼左都御史,总制两广及江西、湖广邻近地方军务,督同巡抚都御史姚镆等讨之
《明世宗实录》卷七六,嘉靖六年五月丁亥条,第1697页。,六月初一日,提督两广军务都御史姚镆乞致仕,世宗许之,廷臣会推王阳明代姚镆,并令兵部催促王阳明早日赴任
《明世宗实录》卷七七,嘉靖六年六月丙午条,第1709页。,六月初六日,兵部差官持诏来到王阳明家中,王阳明请辞,未允
《全集》卷一四《别录六·奏疏六·辞免重任乞恩养病疏》、卷三五《年谱三》,第511、512、1440页。,只得赴任。九月,吏部左侍郎方献夫言思恩、田州比岁称乱,皆由统御非人,制服无术所致,乞专以属之王守仁,希望罢镇守太监郑润、总兵朱麒,让珠池少监张赐代郑润,前副总兵张祐代朱麒,请特设都御史一员,与总兵官共驻田州,听王阳明节制。世宗认为方献夫所奏关系地方大计,令郑润回京,命兵部选择可以代替朱麒奏闻,但其所荐总兵、镇守太监由朝廷简用,是否添设都御史听从王阳明的意见。
《明世宗实录》卷八〇,嘉靖六年九月癸卯条,第1789页。实际上,朝廷确实新派了镇守两广总兵官和镇守太监。
十月,世宗同意张祐出任两广总兵,但杨一清提出反对意见,他说两广总兵权重于他镇,今田州、思恩余孽未平,正属抚剿之时,宜得名位稍重,威往素孚者往。而祐方坐论劾,勘问未报,一旦授之上将,使握重兵,恐无以服人心,且使边夷轻中国,(都督同知牛)桓虽稍清谨,非将材,二人皆不足任宜,别举可者以请,世宗命兵部另推。数日后,命丰城侯李旻挂印充总兵官,镇守两广
《明世宗实录》卷八一,嘉靖六年十月甲寅条,第1799页;己未条,第1806页。,新任镇守太监则是前面提到的张赐。
《全集》卷一五《别录七·奏疏七·八寨断藤峡捷音疏》,第564页。十一月二十日,王阳明到达两广总督开府地广西梧州府。
《全集》卷三五《年谱三》,第1446页。十二月,兵部尚书王时中建议王阳明出任提督陕西三边军务,世宗以两广事未靖,不能轻易调动,让李承勋任三边总制。
《明世宗实录》卷八三,嘉靖六年十二月丁卯条,第1884、1885页。嘉靖七年(1528)三月,王阳明又被加两广巡抚,上疏请辞,未允。
《明世宗实录》卷八六,嘉靖七年三月己卯条,第1943页。但此时的王阳明已经病体沉疴,嘉靖六年九月八日抱病起程,沿途就医,服药调理,紧赶慢赶才在十一月二十日抵达梧州府
《全集》卷一四《别录六·奏疏六·赴任谢恩遂陈肤见疏》,第513页。,他是在病中完成了最后的事功。
王阳明处理土司问题的策略,主要有两大要点:一是顺形势,二是兴教化。这在其《赴任谢恩遂陈肤见疏》《处置平复地方以图久安疏》两道奏疏中有集中体现。王阳明抱病到任后,还没来得及会同各官商讨诸项事宜,便在十二月初一日先把沿途听闻以及自己的看法写成《赴任谢恩遂陈肤见疏》上奏朝廷:
一、作乱一事不可一味苛责思恩、田州府土司,朝廷也要检讨自己的过失。夫即其已暴之恶征之,诚亦非过,然所以致彼若是,已非一朝一夕之故。且当反思其咎,姑务自责自励,修我军政,布我威德,抚我人民,使内治外攘而我有余力,则近悦远怀而彼将自服,顾不复自反而一意愤怒之!思恩、田州土司虽有过错,但朝廷不能只仰仗兵锋,朝廷和朝臣对思恩、田州土司叛乱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如果朝臣能实心用事,诚布威德,安抚四方百姓,是可以让内外心悦诚服的,反叛之事自然会少一些。
二、惩元凶,抚胁从,慎动兵。夫所可愤者,不过岑猛父子及其党恶数人而已,其下万余之众,固皆无罪之人也,这次反叛的元凶是岑猛父子及其党徒,其余手下是无罪之人,需要宽恕。梧州府库藏银两已不满五万两、仓米不及万石。如继续兴兵,纵然能够杀掉作乱的元凶,却无法让土民信服,对所涉省份的百姓也是无妄之灾。掌权者如果只图一时痛快,是好大喜功之举,绝非国家社稷和生民之福。
三、保留土司的好处。田州切邻交趾,其间深山绝谷,皆瑶、僮之所盘踞,动以千百。必须仍存土官,则可藉其兵力,以为中土屏蔽。若尽杀其人,改土为流,则边鄙之患,我自当之,自撤藩篱,非久安之计,后必有悔。
《全集》卷一四《别录六·奏疏六·赴任谢恩遂陈肤见疏》,第514、517页。
改土归流之前,土司每年派土兵三千听朝廷征调,改流之后朝廷反而要派兵驻防。思恩府设流官以来,土民反叛已经有好几起了,朝廷派兵征剿,靡费钱粮,生灵涂炭,朝廷并未从改流中获益,反生祸端。再者,田州与交趾相邻,土司及手下土兵是一道坚固的屏障,改土归流,无异于自撤藩篱。土司在巩固边防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这是历史的真实,王阳明此论也深得中国边疆治理政策之要。当然,这并非王阳明的独见。明人苏浚亦有此论:西南土司,与交州为邻,交人所以俯首顿颡不敢窥内地者,以土酋兵力之强,足制其死命也。[清]汪森辑,黄盛陆等校点,黄振中审订:《粤西文载校点》卷一二《土司志(苏)》,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6页。所以说,国家在推行改土归流时要秉持审慎的态度。
奏疏递到朝廷,世宗让兵部给出意见。兵部给出的意见是很中肯的,据理审时,详情度势,不急近功,再加远图,应抚应剿,或剿抚并行,不宜偏执,应土应流,与土流兼设,尤在得人。世宗采纳了兵部的意见,以守仁才略素优,论奏必有所见,但未经询谋佥同,恐非定论,令与镇巡等官熟计以闻,其应施行者,亦许以便宜从事
《明世宗实录》卷八六,嘉靖七年三月乙未条,第1954—1959页。,实际上是同意了王阳明的策略。这是后续之事。嘉靖七年(1528)二月十三日,王阳明在《奏报田州思恩平复疏》中陈说了抚乱事宜。
嘉靖六年(1527)十二月二十六日,王阳明驻扎南宁府,下令撤掉防守兵马。数日撤归各省的兵马便有数万人,数千湖南兵马因为路途遥远,遣回更难一些,便让他们留驻南宁、宾州,解甲休息,待机而动。对于卢苏、王受等人而言,王阳明是奉皇命而来不假,但听说朝廷并非一心想要兴兵剿杀,便有了归顺获生的念想,希望王阳明能快一点到来。又听说朝廷召回了镇守太监、总兵等人,官军也大都撤防,归顺获生的念想愈发强烈起来,便派遣头目黄富等十余人到南宁来诉苦,希望朝廷能够宽赦他们,这时已经是嘉靖七年(1528)正月初七日。王阳明自然没有浪费这一绝好的机会,他对黄富等人说,朝廷正是害怕你们有冤屈,才派大臣前来查勘,你们如果是真心归顺朝廷,朝廷绝对会给你们一条生路,并亲自给卢苏、王受写了一份纸牌(引者注:中国古代下行公文之一)。
王阳明在纸牌中宣示朝廷威德,已有归顺获生之念的卢苏、王受等人接到纸牌后无不欢欣鼓舞,当即便撤掉守备,准备衣粮,率众到南宁归顺,十二月二十六日到达南宁。但卢苏、王受仍有防备,把带来的人分为四营,在南宁城下驻扎下来。次日,卢苏、王受将自己绑起来,与数百头目到城内王阳明那里投顺,声泪俱下,诉说冤情,希望朝廷免其一死,获赦后自当竭力报效朝廷。王阳明也有自己的判断,他认为卢苏、王受所言与自己走访探查所知大致相同,多属实情,便依照此前纸牌中所说,向卢苏、王受等人宣布朝廷恩威。但卢苏、王受等人负险作乱两年有余,上扰君父,下搅数省黎民,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如此,才能舒泄军民之愤。最终,下令将卢苏、王受各杖一百。《全集》卷一四《别录六·奏疏六·奏报田州思恩平复疏》,第527—529页。杖毕,将卢苏、王受等人释放,王阳明也是一身胆气,随卢苏、王受到其大营中,抚定其众七万余人,让林富等人负责安插,责令二月二十六日让其全部复业。
《明史》卷三一八《广西土司二》,第8251页。《奏报田州思恩平复疏》递到朝廷,嘉靖皇帝览后甚慰,派行人冯恩前去犒军,冯恩借此机会拜师,成为王阳明的弟子。
乾隆《华亭县志》卷一三《忠孝》,乾隆五十六年刻本,叶3a。
嘉靖七年四月初六日,王阳明上《处置平复地方以图久安疏》,详细说明自己处置平复地方的策略,包含以下几点:
一、特设流官知府以制土官之势。王阳明认为思恩府、田州府刚刚臣服,朝廷威德尚在,虽仍设土官,数年之间,是没有再度反叛的顾虑的。但十余年之后,各土司所辖人口渐多,实力渐渐恢复,又将战事不免。因此,必须设立流官加强管理,但管理方式可因地制宜。
二、仍立土官知州以顺土夷之情。鉴于岑氏世有田州,其系恋之私恩久结于人心。今岑猛虽诛,各夷无贤愚老少,莫不悲怆怀思,愿得复立其后,王阳明建议从田州府四十八甲中割八甲地设土田州,立岑猛之子一人,始授以署州事吏目;三年之后,地方宁靖,效有勤劳,则授以为判官;六年之后,地方宁靖,效有勤劳,则授以为同知;九年之后,地方宁靖,效有勤劳,则授以为知州。使承岑氏之祀而隶之流官知府,立岑猛第四子岑邦相为田州吏目。
三、分设土官巡检以散各夷之党。王阳明说,朝廷既然批准仍设土知州,如果仍以各土目兵马归土知州掌管,各股势力渐渐合并势众,易生骄岑之心。数年之后,一定会挟怨报复,吞并弱小。如此一来,土司隐患仍然如故。而且,土目属土司管辖,土司掌握生杀大权,土目必然会言听计从,这样一来,还会听从流官知府的命令吗知府即使想控制他们,想施加朝廷恩义,却难以直接与各土目建立联系,建议众建土司。思恩府也采取同样的策略,这一建议得到朝廷的许可,析其地添设凌时、砦马、大田、万洞、阳院、思郎、累彩、怕何、武龙、栱甲、床甲、婪凤、下隆、县甲、篆甲、砦桑、思幼、候周共十八土巡检,在思恩府添设兴隆、白山、定罗、安定、古零、旧城、那马、下旺、都阳九土巡检。
除此,还释放田州、思恩二府各官、土目等人的家属。建议设学以兴教化,田州新服,用夏变夷,宜有学校,虽然刚刚经历战争的创伤,人民流离失所,很难找到入学之人,办学经费也没有着落,要建立学校是难上加难,但学校是风化之原,建学校之事刻不容缓。王阳明建议从附近府州县学教官中拣选一人,暂管田州府学事务,附近府州县学学生愿意改到田州府学的都应允。教官施教的方式也要随宜调整,可以约定时间到田州来授学,也可以到乡里坊间施教,或者倡导兴起乡约,用具体的事情作为教学案例。休养生息一两年后,流离之民渐渐回到家乡,商旅也渐次到来贸易,物阜民丰,然后再请求上官遵照朝廷规制建立儒学、阴阳学、医学等学校,选派教官。如此一来,学校渐兴,民众未受其扰,教化亦得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据《年谱》记载,在南宁兴学时,王阳明担心自己不能亲临,便委任合浦县丞陈逅主教灵山县学,揭阳县主簿季本主教宣化县敷文书院,据嘉靖《南宁府志》记载,该书院是王阳明在嘉靖七年创建的。另外,宣化县社学也建于该年,建者不详,应该受王阳明兴学令的影响。王阳明所定课士之法又极严格,常所学,包括儒家经典、策论等,该赴考者按期送考,不该赴考的仍学习不辍,务求祛除学子身上的陋习,渐习善风善习。
还有一个眼下必须解决的问题:思恩府、田州府距离两广总督驻地梧州府水陆一月之程,不利于两广总督掌控。而且,思恩府、田州府虽然新设府治,但规模未备,虽然设置了流官,其职责却未敲定,战后新定,满目疮痍,人心惶惶。基于这些情况,必须选派重臣处理善后工作。王阳明此前已请求加广西右布政使林富都察院官,仍任原职,副总兵张祐往来思恩、田州二府之间,随时处理突发情况。现如今,他请求朝廷赐下敕书,让林富节制南宁、宾州等府卫州县及东兰、南丹、泗城、那地、都康、向武等土司。同时,还请求朝廷诏命到日,将自己的善后措施让林富负责具体施行。
《全集》卷一四《别录六·奏疏六·处置平复地方以图久安疏》、卷三五《年谱三》,第532—546、1452、1454、1455页;嘉靖《南宁府志》卷四《学校》,《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67册,第199、120页。
总之,明代将田州、思恩两大土司改流,广西辖境内府一级建置的土司只剩镇安府和思明府,土司势力大大衰落,为清代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崔继来:《改土归流与清代广西土司社会》,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第14—21页。平定桂北断藤峡、八寨之乱
王阳明的使命是平定思恩府、田州府土司之乱,又顺带解决了桂北断藤峡、八寨之乱。断藤峡在广西浔州府桂平县西北五十里,绵亘数百里,两崖间有大藤如虹,因名大藤峡。
道光《桂平县志》卷三《地理二·山川》,道光二十三年刻本,叶13b—14a。大藤峡山深林密,盗贼屡发,如洪武八年(1375),大藤峡贼作乱,被柳州卫官军剿灭。
《明史》卷三一七《广西土司一》,第8217页。其后,朝廷屡屡派大军征剿,却难收长效,正如韩雍诗中所言,数十年来肆猖獗,三广生民苦骚扰。五征不克势益张,处处孤城未能保。成化元年(1465),都御史韩雍、都督同知赵辅等人率十六万大军,五路并进,先破修仁城,生擒一千二百余人,斩首七千三百余级,荔浦县也顺带被平定。当年十二月,攻至横石塘及九层楼诸山,先后攻破贼寨三百二十四处,生擒贼首大狗及其部众七百八十人,斩首三千二百余级,坠落溺死者不计其数。韩雍抽刀砍断横贯如虹的大藤,改名断藤峡,刻石纪功而还。
八寨是指柳州府辖区内思吉、周安、古卯、古蓬、古钵、都者、罗墨、剥丁八个瑶民村寨,本是迁江八屯及上林二里民地,后增入龙哈、咘咳二寨为十寨。八寨地区东达柳州三都、皂岭、北四诸峒,西连东兰等州及夷江诸峒,南界思恩及宾州上林、铜盘、渌毛诸峒,北抵庆远忻城、东欧、八仙诸峒,周围有五百里之广。贼寇盘踞日久,每寨多达上千人,据险难制。成化初年,参将马义等人进讨,未获成功。正德中,八寨寇气焰日炽。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〇九《广西二》,第4919页。王阳明平定田州之乱后,左右两江百姓拦住他诉说断藤峡贼寇扰害之惨状
《明史》卷三一七《广西土司一》,第8222页。,卢苏、王受等人初降,也愿意立功赎罪,王阳明遂疏请兴兵讨伐,获准。
据王阳明《八寨断藤峡捷音疏》、高岱《鸿猷录》等史料记载,嘉靖七年(1528)三月,王阳明至南宁,与文臣武将商讨平叛之策,定议由湖广佥事汪溱、广西副使翁素、广西佥事吴天挺、参将张经、都指挥谢珮率湖广土兵分道进击断藤峡,永顺土司兵进剿牛肠等寨,保靖土司兵进剿六寺等寨,约定各路大军于四月初二到达驻地,四月初三发起攻击。这次调集大军很隐秘,王阳明曾督率数省大军进剿卢苏、王受,各寨贼寇听闻后纷纷逃匿深山密林。但听闻王阳明没有兴兵进剿,而是遣散诸军后,放松了警惕。这下突然杀了个回马枪,各寨贼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还是负隅顽抗,土司彭明辅、彭九霄、彭宗舜及头目田大有、彭辅等人督率部众,奋勇冲杀,力败贼寇,生擒斩获贼首等六十九名颗,俘获男女及夺回被俘人口、牲畜、器械无数。余贼败退至仙女大山,据险结寨。官军攀崖而上,四月初四再破之,生擒斩获贼寇六十二名颗。四月初五,破石壁、大陂等寨,生擒斩获贼寇七十九名颗,俘获男女、牛只、器械无数,余贼溃退至断藤峡、横石江等处,被官军死死咬住,争渡时溺死六百多人,官军乘胜攻击,生擒斩获六十五名颗,俘获男女、牛只、器械数多,零星漏网残寇逃往他处。官军没有立即撤退,而是展开搜山行动,直至初十才结束,然后奉命退至浔州府。随后,王阳明命令各军突袭仙台等地的贼寇。
四月十一日深夜,各路大军遵照既定方案到达攻击位置:永顺土司兵从磐石、大黄江登岸,进剿仙台、花相等处;保靖土司兵从乌江口、丹竹埠登岸,进剿白竹、古陶、罗凤等处。约定在十三日寅时(凌晨三点到五点)发起攻击。贼首黄公豹、廖公田等率部众在沿途埋设竹签,合兵抵抗,十分凶狠,幸得各路官军奋勇冲杀,生擒斩获贼寇等四百九十名颗,缴获无算,余贼逃至永安边界立山地方,凭险驻寨。王阳明调指挥王良辅及土兵彭恺等人于二十四日分路进剿,再获胜利,生擒斩获贼寇等一百七十二名颗,缴获无算,余贼溃逃,被追杀者数多。此后,官军又多次取胜,斩获颇多,如四月二十八日攻破周安等寨,五月初一日攻破古钵等寨,五月初十日攻破都者峒等寨,五月十七日,卢苏、王受率部攻破黄田等寨,六月初七攻破铁坑等寨……八寨贼寇基本被荡平,虽有零星逃散者,仅数十人而已。
《鸿猷录》卷一五《再平蛮寇》,第187—191页;《全集》卷一五《别录七·奏疏七·八寨断藤峡捷音疏》,第555—566页。按《年谱》的记载,八寨贼寇基本被荡平是在嘉靖七年七月
《全集》卷三五《年谱三》,第1455页。,前后历时一个多月,王阳明有诗抒志:见说韩公破此蛮,貔貅十万骑连山。而今止用三千卒,遂尔收功一月间。岂是人谋能妙算偶逢天助及师还。穷搜极讨非长计,须有恩威化梗顽。
《全集》卷二〇《外集二·平八寨》,第878页。王阳明的善后政策主要体现在《处置八寨断藤峡以图永安疏》中:
一、移驻南丹卫城于八寨。南丹卫置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该年八月,朝廷派左军都督府左都督杨文佩征南将军印为总兵官、广西都指挥使韩观为左副将军、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宋晟为右副将军、刘真为参将,率京卫精壮马步官军三万人至广西,会同广西各处军马讨龙州土官赵宗寿及奉议、南丹、向武等州叛贼。
《明太祖实录》卷二四〇,洪武二十八年八月丁卯条,第3485页。叛乱平定后,废南丹州,置南丹卫,还设置奉议、庆远二卫。
《明史》卷三一七《广西土司一》,第8208页。因南丹州地区多瘴气,正统七年(1442),迁卫于宾州治所东。迁卫后不久,有土民作乱,遂于南丹州故地重置南丹州,以南丹州故土司莫金之子莫禄为土知州。
《明史》卷三一七《广西土司一》,第8211页。叛乱平定之后,王阳明建议移驻南丹卫城于八寨。理由是:
八寨东连柳州陇哈、三都岭、三北四等处贼峒数十处,北连庆远忻城、东欧、莫往等处贼峒数十处,西连东兰等州及夷江、土者等处贼峒数十处,南接思恩及宾州上林县等处贼村数十处,是柳州府和庆远府贼寇的根基。八寨贼寇数量多,各处贼峒和贼村声息相通,实难平定,今天幸得平定,应该赶紧置卫,以便控御。至于南丹卫,是因为南丹州是极边穷苦之地,才将卫城迁至宾州,但宾州本来就有守御千户所,南丹卫自远处迁来反而造成了很多麻烦,屯田不在宾州,军粮却由宾州供给,军士占据城内,州民反居城外,导致州之政令在州城之内无法贯彻。南丹卫官军虽不满五百人,加上家属则不下两千人,两千人屯聚一城,气势渐盛,足当守御。而且,将南丹卫移驻八寨,将八寨地区的屯田及贼寇侵占的田地清理出来,让官军耕种,可以节省俸禄和月粮,官军是乐意前往的。南丹卫移驻八寨后,宾州城空间充裕,可让城外州民移居城内,修复宾州各衙门官署,便于州官施政。
还将迁江八所迁于八寨,以壮声势。迁江屯田千户所置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直隶广西都司,治所本在宾州上林县东。迁江八所武官都是土司世职,且有狼兵数千人,分置八寨,以制贼势。后来,八寨地区贼势日炽,迁江八所武官不敢前去驻扎,反而与贼寇勾结,声息相通,官府察觉之后,却惮于这些武官背后的贼寇势力,难以采取行动。等到王阳明率军平定八寨贼寇后,这些武官被绑赴军门,本要斩首示众,以为远近之戒,但这些武官声泪齐下,只求免死,也愿意杀贼立功赎罪。鉴于时势,王阳明让他们率领部众入屯八寨,与南丹卫官军分工筑城。八所官兵虽有消耗,但还有四千多人,让其中战斗力稍弱者在外屯田,战斗力强悍者调入南丹卫新城中,加上南丹卫官军,总计四千余人。这样一来,南丹卫新城就成为柳州府、庆远府之间的重镇,可以截断各贼寨之间的联系,再遇反叛,便可以依险出兵剿杀。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〇九《广西二》,第4921页;《全集》卷一五《别录七·奏疏七·处置八寨断藤峡以图永安疏》,第567—570页。
二、改筑思恩府城于荒田。迁治所之事,王阳明从嘉靖七年春便开始考虑。思恩府旧治砦城,按《读史方舆纪要》所载,正统十年(1445),土司岑瑛移治桥利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一《广西六》,第4968页。,王阳明在奏疏中则说是岑濬移治桥利。桥利四面都是悬崖峭壁,新治建在怪石之中,四周乱石丛生,治所像处于刀枪剑戟之中一样。岑濬伏诛,其后二十余年反者数起,岁岁不得安宁,很多人说是风水所致。王阳明认为这一说法虽然不可全信,但顽石之上草木不生,背阴处的山崖下必有狐狸、老鼠之类,并非善地。而且,桥利地区烟瘴甚浓,每天中午时分才散开,中原人到此地,往往染疾。在平定八寨之乱过程中,发现桥利六十里外有一开阔之地叫荒田,此地皆膏腴之地,山环水绕,是建治所的好地方。当地土民听说后,也欢欣鼓舞,愿意为建新治所出力,王阳明便命桂鏊负责建治事宜。
三、改凤化县治于三里。思恩府旧辖凤化县,但该县没有城郭、官署,历任知县或借居民房,或让家眷居于宾州,自己往返于宾州和凤化。上司怜悯他们,或者让他们管理别的官印,或者派他们出公差,苟延度日,由此,凤化县如同虚设。王阳明在平定八寨叛乱过程中发现上林县有一处地方,名叫三里,在八寨之间,地势平坦,周围有山环绕,以前有很多民居被贼寇占据,现在贼寇已灭,是建凤化新县治的好地方。王阳明建议,割上林县上、下无虞乡三里之地属思恩,凤化县新治即建在其中。迁建新县治一事传开,仅仅三四个月,流离之民便纷纷返回家乡,修复房屋田产,供办粮差,此地已成为一方保障。而且,凤化新县治距南丹新卫只有五六十里,声息相通,互为犄角。
四、在思龙添设流官县治。王阳明说,从南宁府宣化县到田宁府沿河逆流有十天的路程,宣化县所属思龙十图距离田宁府则只有五六天的路程。思龙地区土夷村寨错处,距宣化县治较远,民人又害怕见官,导致粮差由县中奸猾吏员承办,这些吏员剥削勒索,民人深受其害,近年,思龙民人屡屡要求在其地添设县治以方便供办粮差。再者,思龙地方交通也算便利。由此,王阳明建议割宣化县思龙一、五、六、七、八、九、十、十二图及西乡六、八图新设县治,一来便于民人供办粮差,二来可以控扼要害之地,除此,原本被土民占据德那茄、三颜、那排等村落、田地也可以渐渐清出,归属流官管理。新设凤化县地近田宁府,可将该县划归田宁府。
《全集》卷一五《别录七·奏疏七·处置八寨断藤峡以图永安疏》,第570—574页。
五、在五屯增筑守镇城堡。断藤峡平定后,地方官建议调土、汉官军数千人驻扎在浔州府,以防不测。但断藤峡新定,纵然有小股贼寇漏网,却难以再成气候。当下更需要做的事情,是剿抚并行,对贼寇要严惩,对向化的土民要加意抚恤,劝导向善。朝廷大军扑灭贼寇各寨已是惩戒,若要抚恤劝导向化土民,需要派军卫、府州县官到向化村寨中去,宣布朝廷恩威,赏赐鱼盐等物,为之选立酋长。向化之地中,断藤、牛肠等处靠近浔州卫,没有必要新设官署,其余地方中,五屯屯田千户所在藤县西北百里,直面大藤峡、风门、佛子等贼寨,西通府江,北接荔浦各处贼寇,最为紧要,需要增置城堡以便控御。早在洪武初年,朝廷便以壮族首领覃福为桂林右卫中所千户,率军镇守此地。覃福去世之后,部众散去,沦为贼巢。成化时,督臣韩雍请照迁江屯田千户所之例建所,遂在成化二年(1466)建五屯屯田千户所,直属广西都司。至此,王阳明请增筑城堡。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〇八《广西三》,第4883页;《全集》卷一五《别录七·奏疏七·处置八寨断藤峡以图永安疏》,第574—576页。
王阳明在两广地区多建功勋,但此时的他已经病体沉疴,他于嘉靖七年(1528)十月初十日上《乞恩暂容回籍就医养病疏》,希望朝廷批准他回余姚老家就医休养。他的这身病,从南赣巡抚任上便愈加沉重起来,因为在南赣地区被湿热的瘴气侵害。奉命总督两广时,跟随王阳明的医生因为水土不服,称病离去。随身医生离开后,王阳明不敢轻易用药,病情日见沉重,每天只能吃几勺粥,多了便会呕吐。想到思、田未平,没敢疏辞重任。现在思恩、田州已平,断藤峡、八寨亦平,且新任太监、总兵已经到任,希望朝廷批准他回原籍养病。
《全集》卷一五《别录七·奏疏七·乞恩暂容回籍就医养病疏》,第580—582页。就在上《乞恩暂容回籍就医养病疏》的当月,王阳明未经批准便离任归乡,并举荐巡抚郧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林富代替自己,不成想,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卒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铺
《全集》卷三五《年谱三》,第1460—1463页。,即今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此地建有落星亭,笔者曾数次前去拜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