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王阳明的家世望族分脉余姚地,父子进士两尚书
浙江余姚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科名鼎盛,享有东南最名邑山水中开文献邦等美誉,与同省之慈溪县、鄞县并称为科举金三县。王阳明与东汉隐士严光,明清之际思想家朱舜水、黄宗羲并称为余姚四贤。王阳明先祖为西晋光禄大夫王览,乃山东琅琊王氏。晋室南渡,王览之孙王旷随晋元帝司马睿南迁,王旷之子王羲之徙居山阴。两宋之际,王羲之二十三世孙、迪功郎王寿自上虞达溪徙居余姚,从此在余姚繁衍开来。王华、王阳明父子二人是余姚王氏家族举足轻重的人物,父子进士(王华为状元,王阳明为第二甲第六名进士),这一现象,终明一代,笔者只检得六例。余姚王家的来历与王阳明的先祖第一讲王阳明的家世
王阳明的出生地余姚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境内有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文化遗址代表——河姆渡遗址。余姚县建置悠久,置县有秦、汉两说:如万历《余姚县志》谓秦始皇二十六年始置,故越地,属会稽郡万历《余姚县志》卷一《舆地志一·沿革》,万历二十九年刻本,中国数字方志库·影像版,叶2a。下文所引地方志系刻本采自中国数字方志库·影像版者不再重复注明。,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谓余姚县本汉旧县。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曰余姚[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六《江南道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19页。。其上级机构会稽郡有明确的设置时间,是在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4页。秦代以降,余姚涌现出许多彪炳史册的历史文化名人,如东汉严光、明清之际思想家朱舜水、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等,严光、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并称为余姚四贤。余姚的科举成绩也非常突出,有明一代,余姚县考中进士369人
孙国华:《明代科举金三县区域文化现象评述》,《科举学论丛》2017年第1期。,只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科一科,余姚人士便有14人考中进士,状元韩应龙、榜眼孙升同为余姚人。
《嘉靖十四年进士登科录》,龚延明主编、邱进春点校:《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点校本)。
凭借当地人的文化成就,余姚享有东南最名邑(宋人范仲淹语)、山水中开文献邦(清余姚人邵晋涵语)等美誉。梁启超评余姚文化地位之语更为精彩:余姚以区区一邑,而自明中叶迄清中叶二百年间,硕儒辈出,学风沾被全国及海东。阳明千古大师,无论矣;朱舜水以孤忠羁客,开日本德川氏三百年太平之局;而黄氏自忠端(黄道周)以风节厉世,梨洲(黄宗羲)、晦木(黄宗炎)、主一(黄百家)兄弟父子为明清学术承先启后之重心;邵氏自鲁公、念鲁公以迄二云(邵晋涵),间世崛起,绵绪不绝。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又曰‘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生斯邦者,闻其风,汲其流。得其一绪则足以卓然自树立。
梁启超著,周岚、常弘编选:《饮冰室书话》第五编《学与术·复余姚评论社论邵二云学术》。
王阳明的先祖是西晋光禄大夫王览,乃琅琊王氏。王览,字玄通,历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太中大夫、光禄大夫,获封即丘子爵位。卒于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寿七十三,谥曰贞。王览有六个儿子:王裁、王基、王会、王正、王彦、王琛。王正子王旷,淮南太守,随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南迁,王旷之子王羲之徙居山阴。王道(王裁子、王羲之叔父)也随晋元帝渡江,拜右将军、扬州刺史、监江南诸军事,迁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都督中外诸军、领中书监、录尚书事、假节,刺史如故。总之,魏晋时期的王家是望族,甚至完全掌握东晋政局,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叹。两宋之际,王羲之二十三世孙、迪功郎王寿自上虞达溪徙居余姚[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三三《年谱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345页(书中所引《王阳明全集》皆此版本,下文简称《全集》,不再标注作者、编校者、版本);[唐]房玄龄:《晋书》卷三三《王祥传附王览传》、卷六五《王导传》、卷八〇《王羲之传》、卷九八《王敦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90、991、1745—1754、2039—2103、2553—2566页。,此后便在余姚生息繁衍。
王羲之有子数人:玄之、凝之、徽之、献之。王羲之至王寿的谱系暂难勾稽,王寿的事迹亦难检得。王寿五世孙王纲是元末明初人,王阳明的六世祖。王纲,字性常,与弟弟王秉常、王敬常以文学知名。他被赋予某种神秘色彩。元末,王纲背着老母亲到五洩山中避兵灾。有一个道士前来投宿,王纲非常有礼貌地接待了这位道士,并说:君必有道者,愿闻姓字。道士说:吾终南隐士赵缘督也。两人彻夜长谈,赵道士教给王纲占卜之术,并给他算了一卦,说:公后当有名世者矣,然公不克终牖下,今能从吾出游乎王纲因家中有老母,面露难色。赵道士笑了笑说:公俗缘未断,吾顾知之。然后就离开了。洪武四年(1371),已经七十岁的王纲以文学征至南京,诚意伯刘基举荐他为兵部郎中。恰逢广东潮州地区民众动乱,朝廷擢王纲为广东左参议,督理军饷,这是洪武九年(1376)的事了。王纲对自己说:吾命尽兹行乎于是与家人诀别,带着儿子王彦达赴任去了。到了潮州,只身一人前往劝谕乱民,民众无不心悦诚服,表示归顺。但谁也想不到,回程至增城,遇海盗曹真等人。曹真一开始对王纲礼遇有加,希望王纲当他们的元帅。王纲晓以祸福,但曹真等人哪能听进去。曹真等人让王纲居高台上,每天一拜请,但王纲坚决不从,大骂不止,遂被杀害。其子王彦达求死,群贼也想杀了他,但贼首说:父忠而子孝,杀之不祥。给了王彦达食物,让他用羊皮裹着王纲的尸身,葬在禾山。王纲去世时,王彦达才十六岁。
洪武二十四年(1391),御史郭纯以此事上奏,朱元璋遂下诏在王纲去世的地方立庙祭祀,并授王彦达官职。但王彦达认为父亲是为国尽忠,没有接受朝廷给的官职,从此粗衣恶食,终身不仕。《全集》卷三八《世德纪·王性常先生传(张壹民)》,第1525、1526页;[清]张廷玉:《明史》卷二八九《忠义传一·王纲传附王彦达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414页(下文《明史》不标作者的皆为此版本,少量引用[清]万斯同416卷本则逐一标注作者信息);雍正《广东通志》卷二七《职官志二》,雍正九年刻本,叶22a。去世后与父同祀忠孝祠,同列《明史·忠义传》。忠孝祠在广东增城县南门外。嘉靖七年(1528)十月,王阳明曾在广东增城拜谒忠孝祠,并有《谒祠诗》:海上孤忠岁月深,旧壝荒落杳难寻。风声再树逢贤令,庙貌重新见古心。香火千年伤旅寄,烝尝两地隔商参。邻祠父老皆仁厚,从此增城是故林。九世孙王业浩《谒祠诗》:增江崇祀主恩深,忠孝根源尚可寻。仗钺百蛮彰旧德,驱车五岭独盟心。重忻庙貌新轮奂。莫叹烝尝隔卯参。四壁更饶珠玉璨,谱将弦管舞桑林。康熙《增城县志》卷二《政治志·坛庙》,康熙二十五年刻本,叶11a;乾隆《增城县志》卷八《祠祀》,乾隆十九年刻本,叶10a-12b;嘉庆《增城县志》卷一〇《职官》、卷八《祠祀》,嘉庆二十五年刻本,叶21b、18a-20b。
王彦达辞官不就,归乡后将心血倾注到儿子王与准身上。王彦达把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书籍托付给王与准,并和他说:但毋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王与准遵从父亲教诲,闭门苦读,学业不断精进。拜师求学者越来越多,但王与准都拒绝了,他说:吾无师承,不足相授。其后,王与准去浙江四明山中从赵先生学习《易》。赵先生很看重他的志节,想把族妹嫁给他并劝他入仕。王与准说:昨闻先生‘遁世无闷’之诲,与准请终身事斯语矣。赵先生非常惭愧。王与准果真践行了他的誓言,隐居不出,并自号遁世翁。但遁世避扰的他并未放下学问,潜心研读《礼记》《易经》,著有《易微》。王与准给自己算得一处居住地秘图湖,在余姚县治北秘图山下。秘图山本名方丈山,唐玄宗天宝六载(747)改名秘图山,据说是大禹藏秘图的地方。一日,王与准占卜得《大有》卦中的《震》卦,便对儿子王杰说:吾先世盛极而衰,今衰极当复矣。然必吾后世再而始兴乎兴必盛且久。王与准去世十年后,也就是宣宗宣德年间,其子王杰成为贡生,在南京国子监学习。祭酒陈敬宗很赏识他,不让他当学生,命国子监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六堂的老师、学生向他学习。胡俨与王杰同舍,从王杰那学到很多知识。
《全集》卷三八《世德纪·石先生传(胡俨)》、《槐里先生传(戚澜)》,第1526—1529页;光绪《余姚县志》卷二《山川》,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叶1a;《成化十七年进士登科录》王华家状,龚延明主编、方芳点校:《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点校本·上,第530页。《石先生传》作者胡俨待考。明朝有南昌人胡俨,永乐二年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宣宗即位后召为礼部右侍郎,辞归,正统八年卒(《明史》卷一四七《胡俨传》,第4128页),不可能忝与同舍,受世杰教益为最多,而相知为最深,因得备闻翁(王与准)之隐德,乃私为志之若此。
王杰子王伦,字天叙,即王阳明的曾祖父。王伦遵循其父王杰的教诲,勤于读书,弱冠时浙江世家大族纷纷延请他当老师,经他指导的学生,品性、学业都有可观之处。王伦特别喜欢《仪礼》《春秋左氏传》《史记》,著有《竹轩稿》和《江湖杂稿》。《全集》卷三八《世德纪·竹轩先生传(魏瀚)》,第1530、1531页。王伦有子六人:王荣、王华、王衮、王冕、王黼、王黻。《成化十七年进士登科录》王华家状,《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点校本·上,第530页。王华是王阳明的父亲,王阳明的叔父王衮艺学积行,六次参加乡试落第,早卒,私谥易直先生光绪《余姚县志》卷二三《列传八》,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叶4ab。,王阳明的其他几位叔伯,暂未检得相关记载。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名人,名人效应引来人们考证起他的祖籍地,出现的争议主要是有人认为王阳明祖籍在上虞。如据2007年3月25日的《光明日报》报道,浙江上虞市陈溪乡七十多岁的退休历史教师王岳峰发现了《虞南达溪王氏宗谱》《达溪王氏宗谱》两套族谱。《达溪王氏宗谱》谓泽元公谓上虞达溪王氏始祖暨阳教授,迁居姚江,阳明其十一世孙也。千四公十世生华,华生守仁,道学经济,超绝古今。2017年3月16日的《浙江日报》也以《上虞发现王阳明家谱》为题做了报道。该报道一出便遭到不少学者的质疑。夏国初先生说,且不说《达溪王氏宗谱》所记载的内容准确与否,即使照此谱所言,从千四公王寿始居余姚以来,传至王阳明已历十代,那么王氏也至少在余姚生活了二百多年。而所谓祖籍,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在一般都不会超出父、祖之籍贯。因此,说王阳明祖籍上虞至少是用词不当,说他根在上虞,倒还说得过去。
夏国初:《由王阳明祖籍上虞说谈家谱》,《余姚论坛》2007年4月15日。
乡试录、会试录、进士登科录等科举录中提供的信息是讨论历史人物祖籍绕不开的重要史料。进士登科录、会试录有严格的编纂办法,如进士登科录,国朝故事,进士释褐之后,礼部录读卷官、执事之臣氏名与诸进士家状并及第三人之对策,刻之为《登科录》。既进御,乃颁在朝群臣及诸进士,以布天下[明]何乔新:《椒邱文集》卷一八《题跋·书进呈登科录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249册,第304页。下文,《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简称《四库》,《续修四库全书》简称《续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简称《存目》,《四库禁毁书丛刊》简称《禁毁》,《四库未收书辑刊》简称《未收》。,有明一代,进士登科录不仅是进士身份的官方证明,也是查核进士自身和家庭状况的档案依据。会试录是会试后所编名录,也需进呈御览。由于会试中式者一般会参加殿试并成为进士,所以,会试录是进士登科录的重要补充,其价值不应被轻视。
王红春:《明代进士家状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年版,第22—27页。笔者所见王华、王阳明父子的科举录有五份。
具体来看这五份科举录中的记载:一、《成化十六年浙江乡试录》:王华,余姚县儒士。
《成化十六年浙江乡试录》,《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乡试录》,宁波出版社2016年版,第6061页。二、《成化十七年会试录》:王华,浙江余姚县儒士。
《成化十七年会试录》,《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会试录》上,宁波出版社2016年版,第449页。三、《成化十七年进士登科录》:王华,贯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民籍。儒士。治《礼记》。字德辉,行二,年三十六,九月二十九日生。曾祖与准。祖杰,国子生。父天叙。母岑氏。具庆下。兄荣。弟衮、冕、黼、黻。娶郑氏。浙江乡试第二名,会试第三十三名。
《成化十七年进士登科录》,《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点校本·上,第530、531页。四、《弘治十二年会试录》:王守仁,浙江余姚县人。
《弘治十二年会试录》,《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会试录》上,第572页。五、《弘治十二年进士登科录》:王守仁,贯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民籍。国子生。治《礼记》。字伯安,行一,年二十八,九月三十日生。曾祖杰(国子生),祖天叙(赠右春坊右谕德),父华(右春坊右谕德)。母郑氏(赠宜人),继母赵氏(封宜人)。具庆下。弟守义、守礼、守智、守信、守恭、守谦。娶诸氏。浙江乡试第七十名,会试第二名。
《弘治十二年进士登科录》,转引自束景南《王阳明年谱长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145页。由此,王阳明是余姚人毋庸置疑。状元郎:科场得意官场并不如意的王华
在王阳明成为心学宗师前,余姚王家已有不小的名气,其父王华高中状元。王华生于明英宗正统十一年(1446)九月二十九日。出生前,祖母孟氏梦到自己的婆婆送给她一个穿红衣系玉带的童子,并且说新妇平日事吾孝,今孙妇事汝亦孝。吾与若祖丐于上帝,以此孙畀汝,子孙世世荣华无替,荣华二字便成了王阳明父辈之名,伯父名荣,父亲名华。王华出生时非常聪明,能开口说话时,其父王伦教他诗歌,听一遍便能背诵。年纪稍长,读书过目不忘。十一岁时,王华跟随里师钱希宠学习,从对句学起,一个月后便能学诗,两个月后已能学文。再往后,各位老师都比不上他。天顺六年(1462),十七岁的王华用《仪礼》《周礼》《礼记》作文参加县试,知县王珩看到他的文章非常惊奇,几天后特意复试他。题目一出,王华挥笔立就。王珩不太相信,认为是碰巧了,于是连续出三道题,王华全部回答了出来。王珩坐不住了,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赞叹说:吾子异日必大魁天下。《全集》卷三八《世德纪·海日先生行状(陆深)》,第1544—1546页。按乾隆《余姚志》卷一五《职官志》和光绪《余姚县志》卷一八《职官表》,灵璧人张禧天顺三年任余姚知县,巴县人王珩天顺五年任余姚知县,上海人张杰天顺八年任余姚知县,王华遇到的知县是王珩。
之后,王华遇到了他的另一位伯乐张悦。张悦,字时敏,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人,天顺四年(1460)进士,历刑部主事、员外郎。成化六年(1470)十二月,时任江西按察司佥事的张悦被调到浙江提调学校。张悦为人很有个性,力拒请托,校士不糊名,曰‘我取自信而已’。《明宪宗实录》卷八六,成化六年十二月己未条,第1665页;乾隆《华亭县志》卷一二《人物志上·名宦·张悦》,乾隆五十六年刻本,叶8ab。他在任上亲试余姚学子,认为王华和谢迁的文章不相上下,二人都是状元之才。得到知县和提学的赏识,王华名气大增,远近之人纷纷延请他到家中当老师。经张悦推荐,二十岁的王华到浙江布政使宁良家中任教,宁良亲自将王华接回家中,让他当自己儿子宁竤的老师,一时风光无限。
但王华不止一次参加乡试,均落第,直至成化十六年(1480),三十五岁时才考中浙江乡试第二名举人。需要注意的是,王华考中举人时的身份是儒士。
《成化十六年浙江乡试录》,《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乡试录》,第6061页。儒士是指既未入学成为生员,又未入官府服役成为吏员,更未入仕成为官员且以通经有文为特征的良民。
郭培贵:《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第93页。儒士身份需经官府的认定才能够获得,儒童未入学者,自度文已优通,报名于督学道考试,拔其尤者,准应乡试,谓之儒士观场。[清]王夫之:《识小录》,《船山全书》,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12册,第615页。由于学校教育的发展,成化以后儒士应试逐渐衰落,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下降,在科举考试中还出现了压抑儒士应试的倾向。
郭培贵:《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第95页。王华本是成化十六年浙江乡试解元,因儒士身份被压到第二名,成化庚子浙江乡试填榜,第一卷得余姚王冢宰华,时宪长杨公承芳以华儒士,抑寘第二,而以仁和李亚卿旻为榜首。[明]徐咸:《西园杂记》卷下,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0页。
成化十七年(1481),王华联捷进士,而且高中状元,于本年三月授翰林院修撰。
《明史》卷一九五《王守仁传》,第5159页。这在明朝政治体制下是了不得的事情。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品秩确实不高。三者皆为史官,其职责是掌修国史。凡天文、地理、宗潢、礼乐、兵刑诸大政,及诏敕、书檄,批答王言,皆籍而记之,以备实录。国家有纂修著作之书,则分掌考辑撰述之事。经筵充展卷官,乡试充考试官,会试充同考官,殿试充收卷官。凡记注起居,编纂六曹章奏,謄黄册封等咸充之
《明史》卷七三《职官志二》,第1786页。,但修撰、编修、检讨渐渐固定由庶吉士充任,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考选庶吉士者,皆为翰林官。《明史》卷七〇《选举志二》,第1695页。这是极为尊贵、极受重视的身份,自天顺二年,李贤奏定纂修专选进士。由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明史》卷七〇《选举志二》,第1701、1702页。
但王华的仕途不是太顺利,在翰林院当了九年修撰,曾参修《明宪宗实录》,弘治四年书成还获赏白金十两、文绮二表里。《明孝宗实录》卷五四,弘治四年八月丁卯条,第1064页。弘治二年(1489),王华九年秩满当升,但该年其父王伦去世,次年正月下旬讣至《全集》卷三八《世德纪·海日先生行状(陆深)》,第1548页。,他要回老家守制。明制,以闻丧日为始,不计闰,二十七个月为满,服满后到吏部办理复职手续,还规定服满后的到京期限,浙江是八个月,迟违两个月就要问罪。[明]李默、黄养蒙等删定:《吏部职掌·稽勋清吏司·服满起复》,《存目》史部第258册,第249页。服满后,弘治六年(1493)闰五月,王华升右春坊右谕德,以九年秩满也《明孝宗实录》卷七六,弘治六年闰五月丙午条,第1467页。,这是太子东宫属官,有辅导太子之责。
弘治九年(1496)四月,充日讲官。《明孝宗实录》卷一一二,弘治九年四月甲午条,第2041页。经筵讲官是皇帝的老师,王华讲课声音洪亮,每每切中要害,孝宗多纳其言。弘治十一年(1498),时任右春坊右谕德的王华和左春坊左中允杨廷和充顺天府乡试考试官。弘治十五年(1502)二月,擢正五品翰林院学士,食从四品俸,负责教育庶吉士。充《大明会典》纂修官,书成后晋正四品詹事府少詹事,仍兼翰林院学士。弘治十六年(1503)五月,时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学士的王华和礼部尚书吴宽等负责纂修《资治通鉴纂要》,以备御览。该年六月,王华升任正三品礼部右侍郎,仍为经筵讲官。王华任讲官久且有名,正所谓华有器度,在讲幄最久,孝宗甚眷之《全集》卷三八《世德纪·海日先生墓志铭(杨一清)》,第1534、1535页并辅以《明实录》确定任职月份;《明史》卷一九五《王守仁传》,第5159页。。如果正常发展下去,也许能晋升礼部尚书或者转任他部,继续熬资历,谁又敢保证没有入阁拜相的那一天。但谁也想不到的是,正德二年(1507)闰正月,他受儿子王阳明牵连,以明升暗降的形式到南京任吏部尚书《明史》卷一九五《王守仁传》,第5159页。,仕途急转直下。当然,王阳明所为并非坑爹,而是为了救直言敢谏之臣。
这事得从明武宗朝的朝政说起。武宗是明朝唯一以嫡长子继承皇位的皇帝,其父孝宗与母孝康皇后张氏是不多见的一夫一妻制帝后夫妻。孝宗另有幼子蔚悼王朱厚炜,生于弘治七年十二月,薨于弘治九年二月。《明史》卷一一九《诸王传五》,第3643页;《明孝宗实录》卷九五,弘治七年十二月庚申条,第1739页;《明孝宗实录》卷一〇九,弘治九年二月癸酉条,第2004、2005页。因此,武宗这棵独苗自小就备受孝宗夫妇喜爱。弘治十一年(1498)二月,孝宗为八岁的武宗配备了超豪华的教师阵容,如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讲学士程敏政、司经局洗马梁储、侍读学士兼左谕德王鳌、左中允杨廷和、左赞善费宏等。《明孝宗实录》卷一三四,弘治十一年二月甲午条、丙申条,第2363—2365页。但令人想不到的是,性聪颖《明史》卷一六《武宗本纪》,第199页。的武宗却被太子宫中的近侍宦官刘瑾、谷大用等人带偏了。刘瑾本姓谈,陕西兴平人,景泰年间自宫,入宫成为乾清宫的一名答应。[明]邓士龙辑,许大龄、王天有主点校:《国朝典故》卷一〇八《谢·后鉴录》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199页。因投在刘姓太监名下,便改姓刘。孝宗时坐法当死,得免,这是《明史》的记载,史料阙如,具体犯了什么罪已难考其详,被赦罪后得以服侍太子朱厚照。但《明史纪事本末》没有记载刘瑾所犯何事,却说他在弘治初年时任明宪宗茂陵的司香,然后得以服侍太子朱厚照。刘瑾等八人(又称八虎)服侍武宗后,用鹰犬、歌舞、角氐等娱乐活动博得其欢心。
按《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武宗即位后,刘瑾尚在管理钟鼓司,这是内侍中非常卑微的职位。但正德元年(1506)正月十五日,刘瑾以神机营中军二司内官监太监身份管理五千营,六月初三,又为神机营把总,同提督十二营操练,职权实重。六月十三日,雷震郊坛禁门、太庙脊兽、奉天殿鸱吻。顾命大臣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听说武宗被刘瑾等人引诱着沉迷于游戏,遂连疏请诛杀刘瑾等人,拉开外臣与内监斗争的大幕。借灾异劝谏是大臣制约皇帝的常用手段,但疏上而不报,没起到作用,八虎仍在,武宗继续玩。《明史纪事本末》卷四三《刘瑾用事》,第629页;《明武宗实录》卷九,正德元年正月乙未条,第277页;《明武宗实录》卷一四,正德元年六月辛亥条,第417页。
群臣弹劾刘瑾的高潮是在正德元年(1506)十月至十二月。十月,户部尚书韩文退朝后在属下面前涕泪俱下,户部郎中李梦阳建议联合阁臣一起弹劾刘瑾等人。得到阁臣默许后,韩文便联合九卿诸大臣一起上疏。这个九卿可了不得,指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及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韩文上疏也引起了连锁反应,请求锄奸的奏疏一道一道递上来,刘瑾等人实感窘迫,哭哭啼啼。恰逢奏疏又到,武宗派司礼监的八个人到内阁商讨对策,一日之内便去三回,阁臣刘健等人与其相持不下。这时,一个太监几乎扭转了局面,他是司礼监太监王岳。身为东宫旧臣的王岳是一个正直之人,厌恶刘瑾等人所为,认为阁臣的建议和做法是对的。第二天,有旨召见群臣,到了左顺门,太监李荣传旨说:诸大臣爱君忧国,言良是。第奴侪侍上久,不忍即置之法,幸少宽之,上自处之。换成武宗直接说,这些话便是:众爱卿,你们的忠君爱国之心朕是知道的,你们的奏疏所说也是对的。但刘瑾等人服侍朕这么久,朕也不忍心一下子把他们全部贬谪或杀掉呀,众爱卿也就别不依不饶了,宽限宽限,朕自会处置他们。听完李荣的话,吏部侍郎王鏊毫不客气地反问道:脱不处,奈何李荣回答说:是在荣,荣颈裹铁邪,敢误国!刘瑾等人的处境更加艰难,都开始请求将自己安置到南京了,但被阁臣驳回。王岳又联合司礼监太监范亨、徐智等加了一把火,武宗在内外群臣的攻势下,只得同意刘健、王岳等人的建议,已经决定第二天逮刘瑾等人下狱。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三《刘瑾用事》,第630、631页。
此时刘瑾等人尚蒙在鼓里,但没有骨气的吏部尚书焦芳向刘瑾泄密了。刘瑾等人也不是吃素的,访查到王岳等人在帮助外臣。于是,刘瑾等八人连夜赶到武宗面前,跪在地上嚎啕大哭,磕头如捣蒜,说:微上恩,瑾等磔馁狗矣!武宗被哭得动了恻隐之心,善于察言观色的刘瑾又赶紧搭上话茬:害瑾者,岳也。武宗问其原因,刘瑾说:王岳是东厂的,他对谏官说你们有话尽管说,内阁会议时王岳又支持内阁意见。他们之间有什么交情呢王岳向您贡献狗马鹰兔吗为什么要怪罪刘瑾武宗怒了,呵斥道:我要把王岳抓起来。刘瑾进一步添一把火:狗马鹰兔,才能损失几个钱今天文官们敢肆无忌惮地喧哗,还不是因为司礼监没人吗如果司礼监有人,那么皇上就可以为所欲为,谁还敢喧哗!盛怒之下的武宗命刘瑾掌司礼监兼提督团营,丘聚提督东厂,谷大用提督西厂,张永等人仍掌握团营事务,占据要地。得了赦、掌了权的刘瑾连夜下令将太监王岳、范亨、徐智等人撵到南京去。第二天,刘健等人知道事情已不可为,上疏请求致仕。刘瑾假传圣旨,让刘健、谢迁致仕,只留下李东阳,因为内阁会议时刘健曾嚎啕大哭,谢迁大骂不休,只有李东阳话少。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三《刘瑾用事》,第631页。
矫诏罢免刘健、谢迁后,南京六科给事中戴铣、监察御史薄彦徽等上疏请求斥权阉,正国法,留保辅,托大臣,以安社稷,刘瑾矫诏派人将他们逮下锦衣卫狱。时任兵部尚书的王阳明上疏,大意是戴铣等人是科道官,上疏谏言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他们上疏斥责刘瑾的罪行是正确的,希望皇帝收回之前的圣旨,让戴铣等人官复原职。这下又惹怒了刘瑾,刘瑾矫诏,王阳明被廷杖五十,差点毙命,醒来后,贬贵州龙场驿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三《刘瑾用事》,第633、634页。,这是正德元年十二月间的事情了。
《明武宗实录》卷二〇,正德元年十二月乙丑条,第582页。王华的仕途,也因此多了诸多波折。
清修《明史》谓王华以守仁忤刘瑾,出为南京吏部尚书,坐事罢。旋以《会典》小误,降右侍郎
《明史》卷一九五《王守仁传》,第5159页。,认为王华出为南京吏部尚书与王阳明忤逆刘瑾有关,按《明武宗实录》的记载,正德二年(1507)闰正月二十九日,升礼部左侍郎为南京吏部尚书。
《明武宗实录》卷二二,正德二年闰正月癸酉条,第628页。杨一清《海日先生墓志铭》谓:明年改元。丙寅,瑾贼窃柄,士夫侧足立,争奔走其门,求免祸。公独不往。瑾衔之。时伯安(王阳明)为兵部主事,疏瑾罪恶。瑾矫诏执之,几毙廷杖,窜南荒以去。瑾复移怒于公。寻知为微时所闻名士,意稍解,冀公一见,且将柄用焉。公竟不往,瑾益怒。丁卯,迁南京吏部尚书,犹以旧故慰言,冀必往谢,公复不行。遂推寻礼部旧事与公本不相涉者,勒令致仕。
《全集》卷三八《海日先生墓志铭(杨一清)》,第1535页。这段史料的核心是正德二年,迁王华为南京吏部尚书,与王阳明上疏忤逆刘瑾以及王华自己的态度都有关系,陆深《海日先生行状》核心记载同。
《全集》卷三八《海日先生行状(陆深)》,第1549页。
由此可知,王华在正德二年时为南京吏部尚书是可信的,《明史纪事本末》在正德元年(1506)十二月项下记载王阳明谪为贵州龙场驿丞时,刘瑾曾派人追杀,已而虑及其父华,卒赴驿。华时为南京吏部尚书,刘瑾勒令致仕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三《刘瑾用事》,第634、635页。,是说正德元年时王华已为南京吏部尚书,不准确。但这次升为南京吏部尚书却明升暗降。明代实行两京制,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变为陪都,保留六部、都察院各衙署,南京吏部负责考察南京官员,北京吏部不能干预,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同内外守备官员负责操练军马,抚恤人民,禁戢盗贼,振举庶务,故其职视五部为特重云
《明史》卷七五《职官志四》,第1833页。,尚是实权衙门。但南京官往往被视为闲职,没有实质的政治地位和实际权力,就职南京的官员不仅有受政治排挤失意者,也有希望避开北京权力斗争中心而求有闲者。
张英聘:《明代南京七卿年表简述》,《明清论丛》,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28—83页。
除将戴铣、薄彦徽、王阳明进谏之臣等人下狱、贬谪外,刘瑾与其党羽流毒之事不绝于史,如正德二年(1507)二月,刘瑾矫诏,遣科道官盘查天下军民府库,将赋税存留全部解京,郡县积储,为之空匮。因上疏劝谏,忤逆刘瑾而被贬、被杀的官员难以计数。
正德五年(1510)四月,都御史杨一清和太监张永借平定宁夏安化王朱寘鐇叛乱献俘之机,由张永将朱寘鐇反叛时历数刘瑾的檄文交给武宗,向武宗奏陈刘瑾十七款罪行,其他太监谷大用等也从旁助力,武宗最终下令抓捕刘瑾,刘瑾最后被逮入内狱。次日降刘瑾为奉御,发到南京闲住,同时让廷臣议其罪,抄其家。抄家之人从刘瑾家中抄出黄金、白银、珠玉无数,如元宝五百万锭,又一百五十八万三千六百两,要命的是,搜出军械如盔甲三千副、弓弩五百副,还有一把饰以貂皮的团扇,扇中置刀二把,武宗彻底被激怒了,大呼瑾果反。武宗可以容许刘瑾贪赃枉法,但绝对容不下他谋反,武宗的这句话就决定了这个流毒朝廷五年权监的命运。刘瑾被凌迟处死,被害之人都争先恐后来买他的一片肉吃。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三《刘瑾用事》,第652—655页。
正德五年(1510)九月,王华官复原职南京吏部尚书,因为去年《会典》一事系刘瑾所为。
《明武宗实录》卷六七,正德五年九月壬戌条,第1477页。王华居家十余年,卒于嘉靖元年(1522)二月二十五日,浙江布政司官员为其奏乞恤典,明世宗诏给祭葬如例。后因其子王阳明以功封新建伯,王华亦得赠新建伯。
《明世宗实录》卷一五,嘉靖元年六月己卯条,第491页。王阳明:出生到中举
王阳明的母亲郑氏怀孕十四个月仍未分娩,祖母岑氏梦到穿着红色衣服的仙人在云霄中吹奏,把一个孩子送到自己怀里,岑氏一个激灵惊醒了,初生儿的啼哭声也随之传来,王阳明出生了
《全集》卷三三《年谱一》,第1346页。,祖父王伦名之曰云。王阳明五岁时还不会开口说话。一日,王阳明正与小伙伴们玩耍,一个神僧经过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全集》卷三三《年谱一》,第1346页。,云是简体字,有说之意,繁体字是雲,被雨压住了,哪里还能说话王伦恍然大悟,取《论语·卫灵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解》卷三二《卫灵公下》,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20页。之语,为孙儿名守仁,其后又取字曰伯安。
王阳明的开蒙老师是祖父王伦与父亲王华,守仁与德声叔父共学于家君龙山先生
《全集》卷二〇《外集二·送德声叔父归姚并序》,第829页。。成化十五年(1479),王阳明八岁,祖父王伦授以《曲礼》[明]王宗沐作序:《王阳明先生图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43册,第6页。,《曲礼》是《礼记》的一篇。看来,王阳明很小就接受《礼记》教育,这该是他所习本经是《礼记》的原因明代科举考试中,乡试和会试第一场的经义都是测试考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按照规定,考生在《易》《书》《诗》《礼记》《春秋》五经中各择一经作为本经修习之,参加科举考试时考试各经,其文称经义文。(吴宣德、王红春:《明代会试试经考略》,《教育学报》2011年第2期)。成化十七年(1481)王华中进士,次年,十一岁的王阳明跟随祖父、父亲来到京师,这该是王阳明第一次离开家乡。此行中,王阳明第一次展现了他的才华。王伦等人到了镇江金山寺,与人喝酒至酣畅时,想要写诗却没能写出来,王阳明在旁边吟出一首诗: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客人听了非常惊讶,让王阳明作一首《蔽月山房》诗,王阳明随口吟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全集》卷三三《年谱一》,第1346页。
到京师后,成化十九年(1483),王华让十二岁的王阳明到私塾读书,但王阳明豪迈不羁,王华深感忧虑,只有祖父王伦了解他。在京师私塾读书期间,王阳明曾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回答说:唯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心生疑惑,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王华听后笑了笑说:汝欲做圣贤耶
《全集》卷三三《年谱一》,第1346、1347页。王阳明或许有自己的疑惑和思考,也可视之为一个十几岁孩童的狂妄之语,就像自己小时候老师问班里同学长大以后的梦想是什么,很多人回答想成为科学家一样。在京师期间,王阳明还做了一件比较惊世骇俗的事情——畅游居庸、紫荆、倒马三关。自明成祖弃大宁,明宣宗徙开平卫于独石口后,三关外多为蒙古驻牧之地,游历其地不免遭遇蒙古骑兵,但王阳明游历三关经月始返,且询诸夷种落,悉闻备御策;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实有胆略。当时,北直隶地区则有石英、王勇为首的盗贼,关中一带有石和尚、刘千斤等作乱,王阳明想向朝廷上疏,被王华呵斥了一顿,方才作罢。
《全集》卷三三《年谱一》,第1347页。
与其父王华不同的是,王阳明参加乡试时的身份是余姚县学增广生员。[明]陈汝元:《皇明浙士登科考》卷五《弘治五年壬子科·浙江中式》,万历三十一年刻本,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以后简称中华古籍资源库),叶8a。有明一代,生员分三类:廪膳生员、增广生员、附学生员。明代府州县学最初只有廪膳生员,即全部享受国家免费伙食的生员;增广生员始设于洪武二十年(1387),不拘定额,与廪膳生员一样享受复其家,即免除赋役的权利。宣德三年(1428)定增广生员名额,在京府学六十名,在外府学四十名,州学三十名,县学二十名,与廪膳生员数额相同,强调必选聪敏俊秀、能通文理者充数。永乐三年(1405)以后,增广生获得应试资格并中乡试乃至会试、殿试已成常态。参加由府、州、县官和提学官主持的入学考试中式者方能成为生员。
郭培贵:《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第97—99、287页。王阳明成为余姚县学增广生员的时间暂未见明载,但可以结合浙江提学副使吴伯通的事迹推定。天顺八年(1464)进士、四川广安人吴伯通于弘治三年(1490)为浙江提学副使,弘治九年(1496)升云南按察使,离开浙江。他在任上严立科条以督诸士,诸士亦严事之,参与弘治五年壬子科和弘治八年乙卯科浙江乡试,潜心为国取士,如在壬子科《浙江乡试录序》中说:诸臣工有事场屋者,自监临暨提调、监试,下逮吾辈百执事,夙夜勤励,罔敢懈弛,期得真才,以上副国家求贤之意。且善于识人,胡世宁、孙燧、秦文三人就是他识拔的
万历《杭州府志》卷六二《名宦二·吴伯通》,万历间刻本,中华古籍资源库,叶57a—58b;《明孝宗实录》卷一一二,弘治九年四月壬寅条,第2045页;(明)吴伯通:《石谷达意稿》卷一六《序四·浙江乡试录后序壬子》,正德十一年刻本,中华古籍资源库,叶14b。,王阳明的好友、同科举人、淳安人程文楷也深受吴伯通的赏识,督学吴伯通奇其文,擢冠两浙。
嘉庆《浙江通志》卷一八二《人物志二·文苑五》,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叶7b。弘治二年(1489)十二月,王阳明偕夫人诸氏回到余姚。王阳明又有《奉石谷吴先生书》,其中说,生自壬子岁拜违函丈,即羁縻太学……生近者授职刑部云南司
束景南:《阳明佚文辑考编年·奉石谷吴先生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99页。,书信中的壬子岁只能是弘治五年(1492),函丈是对老师的敬称,近者授职刑部云南司指的是观政结束后,弘治十三年(1500)二月,王阳明被授官正六品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全集》卷三三《年谱一》,第1350页。由此可推断,王阳明是在弘治二年十二月归乡后入余姚县学,该年,王阳明十八岁。
弘治五年(1492),二十一岁的王阳明离开余姚,到省城杭州参加壬子科乡试并中举。同科举人中,有余姚人孙燧、仁和人胡世宁等人。成化十二年(1476),十七岁的孙燧成为县学廪膳生员,弘治五年中举,连捷弘治六年(1493)癸丑科进士,观政礼部,弘治十年(1497)实授刑部贵州司主事,其后一路擢升,正德十年(1515)由从二品河南右布政使擢正三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明]陈有年辑著,王孙荣点校:《孙燧年谱》,第322—326页。《弘治六年进士登科录》,《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点校本·中,第88、89页。,从官品讲是降了,但巡抚江西是封疆大吏,从主事到封疆大吏只用了二十年时间。胡世宁,字永清,弘治六年进士,历德安府推官、广西太平知府、湖广宝庆知府等,累至江西按察副使。《明史》卷一九九《胡世宁传》,第5258—5263页。王阳明的仕途不如孙燧、胡世宁,但三人在日后却有一段不同寻常的共同经历——遭逢宁王朱宸濠叛变,江西巡抚孙燧、按察副使胡世宁皆被杀害,而最终平定叛乱的是南赣巡抚王阳明。
王阳明有妻诸氏、继室张氏。弘治元年(1488)七月,十七岁的王阳明迎娶时任江西布政司参议诸养和之女。《全集》卷三三《年谱一》,第1347页。诸养和,名让,浙江余姚人,成化四年(1468)浙江乡试第三十四名举人,成化十一年(1475)二甲第六十五名进士,历吏部主事、吏部郎中、江西布政使司左参议、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等职。《成化十一年进士登科录》,《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点校本·上,第430页;《全集》卷三二《补录·旧本未刊语录诗文汇集·祭外舅介庵先生文》,第1336页;康熙《江西通志》卷一三《职官上》,康熙二十二年刻本,叶42a;嘉靖《江西通志》卷二《藩省》,《存目》史部第182册,第61页。诸让家族也是余姚比较有名气的家族,诸让的曾祖父诸和仲、祖父诸胜宗、父诸浩虽未入仕,兄诸正,字养蒙,浙江乡试第二十五名举人,天顺四年(1460)二甲第二十名进士,成化元年(1465)时任广东按察司佥事《成化十一年进士登科录》、《天顺四年进士登科录》,《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点校本·上,第430、251页;道光《广东通志》卷二〇《职官表二十一》,道光二年刻本,叶5a。,兄诸谏,成化十年(1474)浙江乡试第三十七名举人,官光山县教谕。兄诸是贡生,官至南昌知县,弟诸谧是弘治十八年(1505)贡生。《成化十一年进士登科录》,《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点校本·上,第430页;《成化十年浙江乡试录》,《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乡试录》七,第6003页;光绪《余姚县志》卷一九《选举表一》,叶43a、51a。据载,诸让任职吏部主考京师时,来看望王华,看到王阳明后满是欣赏之情,遂对王华说尔子,我女妻之《全集》卷三二《补录·旧本未刊语录诗文汇集·祭外舅介庵先生文》,第1336页。,后来王阳明果娶诸氏。诸氏卒于嘉靖四年(1525)正月,没有生育。王阳明继娶张氏,嘉靖五年(1526)十一月生一子王正亿。《全集》卷三五《年谱三》、卷三八《世德纪·阳明先生行状(黄绾)》,第1427、1438、1580页。但这位继室张氏的身份、背景暂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