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不老的丝路传奇
成
燕/文
李新华
马
健/图
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汉韵唐风,丝路千年。从西汉使臣到访安息、远抵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到唐代时与波斯等国频繁往来,再到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古丝绸之路留下的无数精彩故事,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这是一条连通世界的经济贸易之路,更是一条悠长厚重的文明之路,它的每一段征程似乎都在讲述着神秘而辉煌的故事。
跨越时空,追根溯源。中国丝绸文化的起源到底在哪里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郑州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空中、陆地、海上、网上编织的四条丝路,绘就了郑州买全球卖全球的自信和豪迈。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几千年来,舞动着文化+经济的双翼,古都郑州与闪耀古今的丝路文明一路同行,向世界讲述着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郑州故事,谱写出融入世界大舞台的华彩乐章。
探寻中国丝绸文化之源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丝绸以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几千年前,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所带去的不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载体,丝绸起源一直令世人关注。
2019年12月3日,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郑州工作站在荥阳青台遗址揭牌。揭牌仪式上公布了最新考古研究发现:在郑州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仰韶时代中期的丝绸距今5500年左右,早于距今4000余年的良渚文化钱山漾遗址的丝绸,为当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丝绸。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家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关于丝绸起源,古代史籍中流传着不少神话传说。据《通鉴纲目外纪》记载,黄帝妃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孔颖达《疏》云: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大,故云垂衣裳也。
20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黄河流域的郑州荥阳青台遗址发现了罗织物,引起学界高度重视。进入21世纪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位于荥阳市的汪沟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出土的一个瓮棺内,发现了一具孩童遗骨,而遗骨被碳化丝织物包裹。此后,考古工作者又在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骨雕蚕。
郑州地区陆续出土碳化丝织物、骨雕蚕,引起考古界高度重视。那么,中国丝绸的起源究竟在哪里郑州出土的系列文物,是否可以证明郑州为中国丝绸的重要起源地荥阳汪沟遗址出土的瓮棺内有织物残片和印痕,呈灰褐色块状。它们是5000多年前的物品,碳化非常厉害。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赵丰告诉记者,考古研究者最终通过自主研发的酶联免疫等技术,确认这就是当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丝绸。丝绸正是从中国起源,然后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国外。丝绸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特质,我们常说,亚麻源自古埃及,羊毛源自古巴比伦,棉花源自古印度,丝绸源自中国。此次发现对研究中国丝绸文化起源、传承中华5000年文明有着重要意义。赵丰高度评价此次考古发现的重要价值。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人告诉记者,结合仰韶时代的最新考古发现,我们可以认为,中国丝绸的起源时间很可能在黄帝时代,丝绸之源在郑州。中国可能在裴李岗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丝蛋白,仰韶文化遗址内出土尖底瓶及部分罐的外表饰有线纹,个别器物底部发现有布痕,说明原始纺织技术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甚至更早阶段已比较发达。
四条丝路编织斑斓纽带
文化、经济交融互动,与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相伴始终,丝绸之路在把多元文化、经济贸易紧紧连接起来的同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丝路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不朽贡献。
2000多年前,驼铃阵阵中,古丝绸之路成了一条震古烁今的世界级贸易走廊。如今,在现代交通驱动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正成为横贯亚欧大陆,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郑州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城市,与全球经济同频共振,谱写出空中、陆地、海上、网上四条丝路交相辉映的灿烂乐章。
2013年3月7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沿着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郑州向着蔚蓝天空展翅翱翔。
2013年7月18日,伴随着中欧班列(郑州)正式开通,激活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活水如今已沛然成潮。
依托郑州跨境电商综试区,郑州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首创1210监管服务模式,多个综合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依托优越的交通枢纽优势,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依托空陆网海四条丝路,全力打造丝路自贸区。
空中丝绸之路越飞越广——郑州机场已形成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客货运航线网络。2023年12月21日,伴随引擎的轰鸣声,郑州—卢森堡客运航线的首航之约顺利完成。这条航线不仅是中国与卢森堡之间首条直飞的客运航线,也是卢森堡直飞亚洲的首条客运航线。据统计,2023年,郑州机场恢复和开通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线18条,通航城市16个,目前正在运行的洲际定期客运航线达5条,创历史新高。
陆上丝绸之路越跑越快——中欧班列(中豫号)已构建起河南郑州联通欧洲、中亚和东盟及亚太的国际物流大通道,2023年开行超2800班。
网上丝绸之路越织越密——郑州片区首创跨境电商保税备货监管(1210模式),业务覆盖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超1250亿元,同比增长6.69%。
海上丝绸之路越联越远——郑州相继开通至青岛港、连云港港、舟山港、北仑港、太仓港、杨浦港、钦州港等铁海联运班列,去年郑州中心站海铁联运到发集装箱40689标箱。
传承延续丝路历史文脉
遥望大漠孤烟,悠悠驼铃声声,缓缓流向天边……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空间跨度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文化、经济交流线路。今天的人们,不会忘记古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和不朽功绩。
回望历史长河,丝绸之路可谓波澜壮阔,中国的四大发明正是通过这条通道传到西方,而西方的数学、化学等科学知识也随着经贸和文化交流队伍来到中国。不论是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还是七下西洋的郑和,他们的故事都与丝路密不可分。
这是一条穿越时空、联通世界的斑斓彩练,这是一首并肩携手、共同吟唱的动人交响,这是一段跨越山海、文明互鉴的华美乐章。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入交融共进的时代。
连续多年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等重大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生动宣传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沿着一带一路倡议编织出的多彩文化纽带,古都郑州正阔步迈向世界大舞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商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张进才认为,在漫长的丝绸之路上,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激荡、交融,形成多重交响乐章。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精神,造就了丝绸之路的辉煌。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经济贸易之路,更是一条科技和文化交流之路。追古抚今,丝绸之路精神必定历久弥新。郑州这座兼具包容开放气质的城市,必将在一带一路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周旸告诉记者,丝绸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性符号,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近年来,中国丝绸起源研究在郑州持续开展,对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通过创新考古研究方式,努力将厚重的黄河文化利用丝绸载体传播出去,讲好郑州故事黄河故事。
展望郑州未来,四条丝路精彩舞动世界,它们不仅为古都郑州架起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的美丽彩虹,更为郑州开辟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文化交流的绿色通道。
崭新的历史长卷已经展开,郑州正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弹奏着更加动人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