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斯文一脉 > 跨越时空的商代王城

跨越时空的商代王城
孙新峰

瑜/文


李新华/图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春日里的商都遗址公园美不胜收,满天星、鸢尾、猬实,各有各的美。健身的人们穿梭其中,老、中、青、少,或三五成群,或独行不羁,三人举鼎与青铜模范雕塑旁有人练起飞镖,玄鸟广场上杨氏太极拳与陈氏太极拳平分秋色,一旁姊妹花的健身操也毫无违和,刻字先生吕文远的桌前,小学生王一佳,大声读着英语……
一年的等待,终于等到如约绽放,这是春风送来的一场豪华盛宴;千年的等待,从天地之中申遗成功到入列国家中心城市,这是时代的春风送给千万郑州人的一份文明大礼。
郑州是一座不事张扬的城市,在当今中国所有城市中,尽管郑州建城史最悠久,人们对其却知之甚少,让我们在无法割舍的地缘情绪中,寻找过去,链接历史,创造现在。
中心城区沿用3600年
是世界城市发展史的孤例
作为商都遗址公园的一景,一组铜像一直被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瞻仰、合影。韩维周、安金槐、邹衡,这是值得郑州人世代铭记的三个名字。
1950年,郑州南学街小学教师韩维周上完一周的课到城外踏秋,在二里岗,他被脚下踢出的陶片所吸引,俯身拾起端详,心中为之一震,连忙在周边又搜寻了一些,随后送往文物部门。
如果说,是韩维周的无意发现开启了二里岗文化这一幕令中华文明史重写的大戏,那用科学的考古手段把郑州商城遗址发掘出来的安金槐先生,在抢救珍贵文物、再现3600年前中国社会的辉煌盛景上功不可没。而最终,给商城遗址做出结论的,则是邹衡先生,他用缜密的考证方法揭示出其商代早期150余年首都的性质。
学术界对于郑州是不是商城起初有争论,两种观点相持不下,难分伯仲,进行了长达22年的论争。后来,偃师商城的发现,使得赞同郑州商城是商汤亳都的人越来越多,郑州商城是商汤所建的第一个国都——亳都的观点逐渐成立。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说,从中丁隞都到成汤亳都,见证着3600多年荣耀和辉煌的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商代前期都城,是郑州入列全国八大古都的重要支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郑州商城自建成便为人们代代沿用,三千六百余载人脉不息,城址不移,至今仍为繁华大都,这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中的孤例。
南京自东吴为都,至今1700多年;西安,是西周建都,时间刚跨过3000年;安阳,晚商建都,时间3200
年;相较而言,3600岁高龄的郑州,入道早,岁数大,可谓‘少年老城’。对郑州有着深入研究和深厚情感的作家赵富海如是说。
后生可畏,意气风发。近年来,郑州这座少年老城一方面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文明本源,有力彰显华夏文明主根主脉地位,另一方面坚持新发展理念,在传承保护好、开发利用好历史文化遗存上下足功夫。
当前,我市正在加快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积极构建‘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全景式中华文明集中展示体系。郑州,要以‘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为总目标,分专题开展郑州地区仰韶文化、夏文化、商文化研究工作,推进王城岗、新砦、郑州商城、小双桥4处夏、商王都考古研究与遗址公园建设,从而塑造‘两座夏都、两座商都’的文化品牌。郑州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考古科研成果运用数字化、视觉化等展示方法,让文物活起来,强化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服务文旅文创深度融合,打造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
逆向思维母体文化,形成多色彩文化谱系
在郑州百姓的心里,郑州之所以叫商城,就是有商代城墙的缘故,古汉语里,城也特指城墙。
城墙就是我的童年记忆,我10岁之前住在城墙附近,经常和小伙伴们跑到城墙上去玩,摘核桃,上蹿下跳,城墙就是我们的游乐场。自媒体公众号郑说创始人郑子蒙说,也许商代距离现在太过久远,郑州人对商城的印象主要集中在城墙上,以及在城墙里面发掘出的重要历史文物,比如标志着郑州作为都城而存在的杜岭方鼎。
城墙是郑州这座城市的童年记忆,但由于太过古老,就如人们对童年记忆不深一样,很多人对郑州的古都定位,也同样感受不深。许多人,包括本地人,对郑州的历史还存在偏见,一度认为郑州就是个‘火车拉来的城市’,做省会前一直就是县城,让人不免唏嘘。作为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记录者,郑子蒙真切感受到近年来的巨大变化,以及郑州在城市宣传方面的努力,他说:希望商都遗址片区的建设能让像夕阳楼这样的历史标志性建筑,都能一一复建复原,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能切身感受到郑州的丰厚内涵,借此重拾城市之根。
豫游纪创始人高公璞认为,城市的千姿百态都与文化相关,不妨逆向思维母体文化,郑州曾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提供了基础能量和基础价值,现在到了回归的最好时机,充分发挥郑州城市的独特文化和个性,取众所长,让郑州成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成为没有边界和限制的中国文化体验场,并通过创意将其真正融入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中去。
管城区作为郑州创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的重要载体,立足历史资源禀赋和人文优势,持续推进‘一环、一园、六大文旅片区、N个协同更新区’建设,全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起步区、承载区’。目前东城垣博物馆、宫殿区考古展示中心、城隍庙扩建、塔湾路综合管廊、东南城垣考古研学中心等项目已建成投用,亳都古巷初具形象,预计今年国庆节开街;塔湾古街主体正在施工,顺城街·代书胡同片区、平等街·平等街片区、管城街·衙署片区、北大街4个更新片区已经开街迎宾;阜民里片区城市发布厅建成投用,计划5月底前部分开街;夕阳楼、书院街等片区也在加快建设中。管城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城市有机更新背景下郑州商代都城遗址保护活化路径探索是该区重点研究课题,目前已规划寻商管城·商都文旅地图,开展豫见管城
美好商都——郑州商都文化中心开馆暨两条游径系列推介活动,打造文化体验博览游径、休闲市井烟火游径,分别以商都文化探源、特色美食为主,让游客感受3600年的文化积淀与时代新声。
串联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宫殿区遗址公园、商都遗址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院、东城垣博物馆等文化节点,常态化开展的动静结合、文武兼备的文化体育活动,更是让传统文化沉浸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郑州之根在管城管城City
walk最郑州潮玩商都
邂逅管城巍巍亳都
熠熠新年巍巍亳都
戏韵管城等郑州国际商都系列文化活动,以及城墙写生、摄影、健步走、街巷文化主题展等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形成强大的传播引流效应,让管城备受瞩目。
保护与利用结合,公园邂逅古文明;遗址与生态牵手,塑造城市新地标。文化流淌于民族血脉,更应浸润百姓日常生活,让其深沉持久的伟力生生不息。
兼收并蓄让古老文明再度花开
郑州商城是人类城市发展史的活化石,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是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的博物馆,是刚刚打开尚未被完全认知的历史宝库。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阎铁成给出如是评价,其实作为历史文化学者,他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这里。
中华文明15000年前开始孕育,5000年前开始形成。由旧石器到新石器,由游牧穴居到聚落城池,由农业形成到行业分工,由城邦国家到一统王朝,郑州是完整经历并参与创造这一进程的地区。阎铁成如数家珍,开创最早版筑城池的西山古城开中国城垣建筑规制的先河,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北方年代最早的城池,成为中华文明发轫的坐标;奠定宫殿建筑格局的古城寨城池,是已知中国4000年以前古城群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城池,更为人们寻找黄帝部落带来希冀;代表王朝时代的王城岗遗址禹都阳城,让城邦时代的厮杀终以强者的胜出而结束,中国第一个一统王朝夏从这里立国起步,更添郑州这座城市中立天下的气魄;还有揭示了商灭夏历史更替的望京楼城址,对于探讨夏灭商兴的年代和中国早期城池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郑州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89项,数量位居全国城市三甲,郑州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有2处12项,是全国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谈及如何让众多遗产相互联动起来,更好地讲好郑州故事,阎铁成认为,在由氏族社会向国家文明转变的关键时刻,郑州以包罗万象的开放胸襟兼收并蓄,从祖国大地多元文化发展的格局中脱颖而出,擎起邦国共主的大旗,奠定中华文明一统天下的基石。在现代中国,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像郑州这样不间断地保存中华文明一万年来各个时代的遗址。现在的郑州依然可以通过建立从氏族部落时代到王国时代的系列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中华文明如何在郑州奠基、如何从郑州起步的恢宏历史场景。
大禹是治水英雄,妇孺皆知,大禹治的水其中就有黄河,可以把我们几千年的治黄连起来
;商代都城是中国商业的发源地,可以与我们今天的商贸都市连起来。
著名历史学家严文明提出的重瓣花朵理论,形象地揭示出中原这个花心在文化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强调这是中华文化连续发展而从未中断的重要原因。正如三重结构是一个整体,就像一朵花,花心和花瓣是不能分离的那样,千年之前,居中的地理位置,让郑州得以吸收各个地方文化的优点,也对各个文化产生影响。21世纪的今天,凭借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大机遇,已经国际化的郑州,历经风雨沧桑依然生机勃勃的郑州,必将再次以开放多元的城市态度,广博深厚的文化母体意识,孕育新的花心,持续展现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