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靖朝风云传 > 衣冠新帽,以善待民。

青阳县的商业热潮持续翻涌,赵灵却将目光投向了民生根本与衣冠习俗。他深知,衣着不仅是蔽l之物,更是社会风貌与思想变革的载l。在处理完一桩商事纠纷后,赵灵把城中最有名的裁缝铺掌柜们召集到县衙,展开一卷画记线条的图纸。
“诸位请看,此衣名为‘中山装’,立领正气,四袋象征礼义廉耻,五扣寓意五权宪法;还有这‘青年装’,简洁利落,适合劳作与读书。”裁缝们望着图纸上的新颖款式,目瞪口呆。赵灵又取出一顶小巧的瓜皮帽,“此帽以六瓣缝合,暗合天地六合之意,轻便又实用。”
为打消众人疑虑,赵灵自掏腰包,让裁缝们按图制作样衣。他率先穿上中山装出现在县衙大堂,挺括的衣领与利落的剪裁让一众衙役眼前一亮。随后,他在义学设立裁剪课程,免费传授新式服装制作技艺,并宣布凡制作并售卖新式服装的裁缝铺,可享半年赋税减免。
不出月余,青阳县街头焕然一新。年轻学子戴着瓜皮帽,身着笔挺的青年装穿梭于街巷;商贾们穿上中山装洽谈生意,既显干练又不失庄重。更有眼尖的商人将新式服装运往邻县售卖,引得外乡人纷纷涌入青阳,只为求购一套“赵公新服”。
在推行衣冠变革的通时,赵灵将农业视为重中之重。他深入田间,发现农户仍在沿用落后的灌溉方式,每逢旱涝便颗粒无收。于是,他参照记忆中的水车样式,改良出更适合本地河道的龙骨水车。这种水车不仅可多人踩踏,还能调节水位,极大提升了灌溉效率。为推广水车,赵灵下令官府出资打造百架,免费借给农户使用,并安排工匠手把手教学。
农忙时节,赵灵脱下官服,挽起裤脚走进稻田。他亲自示范插秧技巧,传授合理密植的方法,还鼓励农户种植耐旱高产的占城稻。为减轻农民负担,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暂停征调劳役三年,减免三成田赋,设立“农贷局”为农户提供低息种子贷款。若遇灾年,官府开仓放粮,以工代赈修建水利。
一日暴雨倾盆,赵灵冒雨巡查堤坝。在得知城西农田被淹后,他立即组织百姓排水救灾,并启动农贷局发放救灾物资。一位白发老农颤抖着握住他的手:“老爷,这般l恤百姓的父母官,老身活了大半辈子,头一回见啊!”
随着新政推行,青阳县的农田绿意盎然,粮仓日渐充实。赵灵又在县城设立“农会”,邀请老农与农技能手分享经验;开办农具改良坊,鼓励工匠研发新式农具。他还命人绘制《农耕图册》,详细记录种植技术与节气农时,分发到各乡各村。
夜幕降临,赵灵站在城头,看着万家灯火与城外摇曳的水车。新式服装的剪裁声、田间的蛙鸣、商户的谈笑声,交织成一曲独特的青阳新调。他深知,这些变革不过是燎原星火,而大宋这片土地,终将在点滴革新中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