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夜华在巴黎成立工作室的第二年,就凭借一组“丝路”系列设计,获得了国际设计界的最高奖项。
颁奖典礼上,他穿着一身得体的黑色西装,站在领奖台上,手里拿着奖杯,脸上带着从容的笑容。
他的发言很简短,却很真诚:“谢谢我的父母,一直支持我的梦想;谢谢我的导师,教会我如何用设计表达自己;也谢谢巴黎,给了我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
台下,他的父母坐在第一排,看着他,眼里满是骄傲的泪水。
他的工作室也越来越有名气,吸引了很多年轻的设计师加入,其中不乏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温夜华很乐意帮助这些年轻人,经常和他们一起讨论设计理念,分享自己的经验。
他还在工作室里设立了一个“东方设计基金”,资助那些有才华但经济困难的年轻设计师,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温老师,您为什么这么重视东方设计啊?”有一次,一个年轻的设计师好奇地问他。
温夜华笑了笑,看着窗外的塞纳河:“因为我是中国人啊,我想把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设计,传递给更多的人。”
他的“丝路”系列,就是以丝绸之路为灵感,将中国的刺绣、陶瓷、书法等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既展现了东方的韵味,又符合国际时尚潮流。
这个系列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全球时尚界的关注,很多国际巨星都穿着他设计的衣服出席活动。
温夜华的生活也越来越充实。
每天早上,他会先去工作室,和团队一起讨论当天的工作;下午,要么去面料市场挑选材料,要么和客户沟通设计需求;晚上,如果不忙,会和父母一起吃晚饭,或者去塞纳河边跑步。
他的父母在巴黎定居后,也找到了自己的乐趣。
温母报名参加了一个厨艺班,每天研究法式甜点,偶尔会把甜点带到工作室,分给温夜华和他的团队;温父则喜欢去公园下棋,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家人的生活,平静而幸福。
温夜华偶尔也会和那位华裔策展人——苏清沅一起去看展。
苏清沅是一位很有才华的策展人,对东方艺术有着很深的理解。
两人第一次合作,是温夜华的个人设计展。
苏清沅为他策划的展览主题是“东方与西方的对话”,将他的设计与西方的经典艺术品放在一起展示,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展览很成功,也让两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他们会一起去卢浮宫看画,一起去中国城吃火锅,一起讨论艺术,一起吐槽巴黎的下雨天。
苏清沅欣赏温夜华的才华和沉稳,温夜华也欣赏苏清沅的独立和智慧。
但两人之间,一直保持着朋友的距离。
温夜华对感情很谨慎,经历过一次失败的感情后,他不再轻易投入。
苏清沅也很尊重他的选择,没有刻意强求。
有一次,他们一起去看一场中国传统艺术展,看到一幅水墨画时,苏清沅忽然说:“温然,你有没有想过,以后回中国发展?”
温夜华愣了一下,然后摇了摇头:“现在还没想过,巴黎挺好的。”
他不是不想回国,只是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平静,他不想再被过去的事情打扰。
苏清沅点了点头,没有再追问。
温夜华的工作室,后来也接到了来自中国的合作邀请。
有一家国内的知名品牌,想和他合作推出一款“中国年”系列设计,希望能将中国的年文化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
温夜华很感兴趣,立刻组建了团队,开始准备设计方案。
他亲自回国考察,去了很多地方,收集传统年文化的元素——剪纸、年画、灯笼、春联
在国内待了一个月,他没有联系任何人,也没有去以前住过的地方。
只是在离开前,去了一趟以前和温母一起去过的一家茶馆,喝了一杯熟悉的绿茶。
他知道,国内有他的回忆,但他的未来,在巴黎,在他的工作室,在他的设计梦想里。
合作项目很成功,“中国年”系列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国内年轻人的喜爱,甚至在国外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很多媒体都报道了这个项目,称温夜华是“连接东方与西方的设计桥梁”。
温夜华对此很淡然,他说:“我只是在做我喜欢的事情,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出一份力,我很开心。”
随着工作室的发展,温夜华也越来越忙,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
他会在周末的时候,和父母一起去郊外的别墅度假,去采摘水果,去湖边钓鱼;他会在闲暇的时候,拿起画笔,画一幅塞纳河的风景;他会在节日的时候,给工作室的员工准备礼物,和他们一起庆祝。
他不再是以前那个围着尚礼澄转、小心翼翼的温夜华,而是成为了一个自信、从容、有担当的设计师,一个让父母骄傲的儿子,一个让员工尊敬的老板。
他的天地,越来越广阔。
他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
他知道,过去的伤痛已经成为了过去,现在的他,正朝着自己的梦想,一步步坚定地走下去。
而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