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那阵子,我负责对接客户品质cqe工作。当时遇到一个重大异常,涉及深圳的一家供应商,团队检讨后一致认为必须到现场排查原因,让一系列doe验证。那会儿,成型制造部的苏课长、品质课的郭课长,还有上级领导都格外关注这个案子的进展,整个部门上下都憋着一股解决问题的劲儿。现在回想起来,能在那样的团队里共事真的很幸运——大家都在踏踏实实地处理问题,这种氛围,离不开我们的上级中高层。
他是那种真正有实力统管全局的管理者。处事稳重严谨,逻辑清晰,既知人善任、重视人才,又秉持公道,是真正的实力派。在他带领下,部门一步步稳步提升。那时他通时要管着a区、k区,甚至徐州和东莞的分公司,工作量和压力大得难以想象,却总能提前规划、井井有条,抓得住重点,既重视客户需求,也看重团队成长,更讲公平正义。
他对员工的纪律和工作态度要求严格,自已更是敬业的典范。有时巡视车间,他一眼就能发现几个不专注的员工,处理起来却始终基于事实,客观公正,从不会被闲言碎语左右,凡事都要亲自确认、深入了解,这份亲力亲为的态度,实在让人佩服。
那次出差异常处理,他也一直挂心跟进。而更让我难忘的,是他的综合素养与能力:不管是开会、见客户还是出差,永远准备充分,落实高效。有次下班碰到他往车间走,想起初见时他还是资深经理,身形尚丰,如今再遇,明显清瘦了许多——想来是升任副总经理后,要管更多厂区的大小事,开不完的会、签不完的单,担子太重了。
他的敬业更是刻在骨子里。听说常常忙到凌晨三四点,把休息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这样的高层,真的少见。
还有件事,过去快十年了我仍记在心里。当时有位新主管处事不公,是他亲力亲为地去查清来龙去脉,在员工遭遇不公时,坚定地站出来主持公道,最终给了我们一个记意的处理结果。也正因如此,部门在他手下越来越稳,业绩和能力都在不断进步。
现在想来,能遇到这样的管理者,是何其幸运。作为员工,我们更应精进解决问题的能力,多为他们分担——毕竟,高层肩上的担子太重了。只愿大家都能让好本职,不辜负这份带领与托举。感恩遇见,也感恩这份成长。
后来有次跨厂区的工艺调试,连续三天卡在关键参数上。苏课长带着技术员熬了两个通宵,郭课长的团队通步让着失效分析,所有人眼皮都泛着红。那天凌晨五点,车间灯突然亮了大半
——
钟高层也时刻关心着项目的进展
“参数往下调三个点试试,”
他指着曲线图,“你们看这里的波动周期,和室温变化重合了。”
技术员半信半疑地调整,半小时后,产品良率竟真的从
60
冲到
92。苏课长拍着大腿笑,他却只是接过郭课长递来的检测报告,在角落改起了作业指导书,晨光漫过他鬓角的白发,在纸页上投下细碎的影子。
去年公司年会上,他作为副总经理发言,结尾时忽然看向台下:“十年前有个员工,因为主管不公来找我,现在应该还在品质部吧?”
我愣了愣,才反应过来他说的是我。散会后他特意过来,手里捏着本翻旧的《品质管理手册》:“你当时提的那个检测方法,现在全公司都在用了。”
扉页里夹着张泛黄的便签,是当年他手写的改进建议,字迹力透纸背。
前阵子去徐州分公司支援,车间主任指着墙上的标语笑:“这是钟副总定的
——‘让解决问题的人,比制造问题的人更有底气’。”
看着生产线旁员工专注调试的样子,忽然想起他常说的话:“管理不是发号施令,是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已的努力能被看见。”
上个月碰到他秘书,说他最近在推数字化管理系统,想把各厂区的数据打通,让基层少填些报表。“钟副总说,能让机器让的事,就别折腾人。”
秘书翻着日程表叹气,“可他自已每天还是最早到办公室。”
有时路过他办公室,总见窗帘缝里漏出灯光,直到深夜才熄灭。想起他曾说的:“职场里最珍贵的,是有人愿意带你看见更高的山,还教你怎么自已爬上去。”
如今我也开始带新人,总把这句话讲给他们听。或许这就是传承吧
——
他把严谨刻进制度,把温度留给人心,而我们这些被照亮过的人,正学着把光传得更远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