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刘桂兰说,东子出生的时侯还是李医生过来接的生呢!
那天,刘桂兰和王大柱在自家的包产地里给玉米除草,施肥。
刘桂兰撅着个大肚子边干活边寻思着,算着肚子里的娃儿出生的时间也就是这几天的事了。
于是,刘桂兰不由得加快了干活的节奏,想尽快把活干完,早一点回家。
王大柱在旁边看着自已的媳妇不要命似的,心疼的说:
“桂兰,慢悠点,别累坏了身l。”
王大柱的心里是真心疼媳妇!都这个时侯了,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让媳妇来干活的,但没有办法,家里这么多地,一个人忙活不过来。
再说,刘桂兰非要来,说自已会小心的。
“没事,还撑得住。”刘桂兰边说边使劲儿的薅着玉米苗旁边的一簇丝茅草。
而这簇丝茅草和玉米苗挨得很近,刘桂兰怕一锄下去伤了玉米苗,只得蹲下身来,用手去拔这株草。
刘桂兰一用劲,这株草拔起来了,而刘桂兰则一屁股坐在地上。
只听“哎呦”一声,刘桂兰双手捂着肚子叫起来。
王大柱撂下锄头,跑过来,急切地问道:
“桂兰,桂兰。”
“大柱,我肚子疼,怕是要生了。”刘桂兰哼着声音说。
本来天气就热,刘桂兰额头上的汗像下雨一样往下滴。
“我抱你回家。”媳妇肚子大,根本没法背,再说又怕伤到孩子。
王大柱还是有一把子力气的,他弯下腰,抱起刘桂兰,急急忙忙的往家赶。
王大柱真怕孩子生在包谷地里,让乡亲们知道了,他这张脸往哪儿搁?
好在包产地离家不远,王大柱抱着媳妇一溜小跑,十来分钟就到家了,把媳妇放到床上。
送医院明显的来不及了,刚才抱着媳妇回来的路上,他明显的感觉到媳妇的下半身已经湿了。
看这光景,媳妇肚子里的孩子怕是等不及了,马上就要生了。
这可如何是好?王大柱此时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他是第一次见女人生孩子,一点准备都没有?
躺在床上的刘桂兰哎呦哎呦的呻吟着。
而王大柱却一点办法都想不出来,从屋里出去,又从屋外进去,就这么来来回回在屋里倒腾着。
还是刘桂兰冷静,拖着痛苦的声音说:
“大柱,快去请刘婆婆来。”
一句话提醒了王大柱,他转身就出去,可刚跨出门又折回来。
“前两天我看见刘婆婆被她儿子接到镇上去了,不知回来没有?”王大柱焦虑的说道。
“那就快去请李医生来。”刘桂兰说完又呻吟起来。
“请李医生?他是男的呀!”王大柱迟疑的说。
“都这个时侯了,还男的女的,你还要不要老婆孩子了。”刘桂兰生气了。
“要,要,我马上去。”王大柱见媳妇生气了,连声说道。
李医生和王大柱家相隔不远,十来分钟的时间,李医生就赶到了王大柱家。
李医生进门看见刘桂兰的身下已经湿了一大片,赶紧让王大柱帮刘桂兰脱掉裤子。
王大柱还极不情愿的踌躇中,李医生吼了一句:
“快点,磨蹭啥。”
王大柱才抖抖馊馊的脱掉了刘桂兰的裤子,李医生检查了一下,说道:
“羊水已破了,宫门已经开到九指了,马上要生了。”
“大柱,快拿些纸来。”
王大柱赶紧从箱子里翻出一捆纸递给李医生,李医生把纸垫到刘桂兰的身下。
“快去烧一锅水。”李医生又吩咐道。
王大柱赶快跑到灶房去烧开水,还没等到一锅开水烧开,就听见屋里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声。
后来,刘桂兰说,她好像才用了一半的劲,东子秃噜一下就从肚子里出来了,来到了这个世界。
大柱一看是个带把的,高兴的不得了。
李医生说,他从来没见过生孩子这么顺当,容易的,希望这小子一生顺顺当当的。
东子顺当吗……?
没过两个月,李医生的大闺女也出生了。
别看刘桂兰精精瘦瘦的,可奶水却足得很,东子根本吃不完。
而李医生的媳妇马兰芝却奶水不足,闺女经常被饿的嗷嗷直叫,李医生用了很多办法,但还是无济于事。
那天,马兰芝抱着闺女过来串门,两个人正聊着闲话,秀兰在她娘的怀里哭起来。
马兰芝哄了半天,秀兰也没停歇下来,刘桂兰说道:
“把孩子给我吧!兴许她饿了。”
刘桂兰从马兰芝的怀里接过孩子,捞起上衣,把乳头塞到秀兰的小嘴里。
也许,秀兰可能是真饿了,红嘟嘟的小嘴拼命的吮着刘桂兰的奶头,就这样,她吃一只,东子吃一只,吃饱后,刘桂兰把两个孩子放在一起。
渐渐地,两个孩子玩在一起了,一起玩,一起睡,相好的谁也离不开谁了。
后来,他们长大了一点,就在院子里找蛐蛐,后檐沟翻地牯牛。玩着玩着,就觉得院子里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就手牵着手,溜出家门,到后山的山坡上玩去了。
春天来了,山上的野花开了,河边的柳树也抽出了新芽,东子和秀兰来到山坡上,看着刚刚从土里冒出新芽的小草,还有漫山绽放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色的争奇斗艳。
他们追逐着,在草地里打着滚儿,翻着筋斗,忘了时间,直到刘桂兰叫他们回家,他们才手牵着手,恋恋不舍的跟着刘桂兰回去。
每年的新历七月初的时侯,东子就会叫上秀兰到他们家的后山去。
东子家后山有一片野生地瓜,农村有一句谚语:六月六地瓜熟,七月半地瓜烂。
而这片地瓜是东子的娘告诉他的,每到这个季节,野生地瓜就熟了,老远就能闻到地瓜的香味。
他们就在这片地瓜藤里来回翻找着,直到把肚子撑得溜圆回家连饭也不好好吃,为这事,东子还着实被刘桂兰好好的骂了一顿。
转眼间,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弟弟妹妹的出生,东子感觉到这个家越来越穷了,他的衣服穿得越来越寒酸了。
妹妹王东英出生的那一年,镇计生办的人强行把他家唯一一头值钱的水牯牛拉走了。
更让这个家雪上加霜,父亲一蹶不振,病倒了。
而秀兰家却越来越好了,不光翻新了大瓦房,家里还添置了一台大彩色电视机。
还没到天擦黑的时侯,东子就要拉上娘,牵着弟弟抱着妹妹到秀兰家去看电视。
秀兰总是要给他留一个最好的位置,还把家里的糖,饼干悄悄地塞到东子的手里,东子一边吃着糖,一边看着闪着模糊的电视画面,直到电视屏幕上出现雪花后,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秀兰家。
两个小伙伴不是你蹿到我家,就是我蹿到他家,谁也离不开谁,天天亲密无间地厮混在一块玩耍。
他们的小学在石洼子村念完的,东子的成绩好,在班上年年考第一,秀兰的成绩也不赖。后来,两个人通时考进了东林镇中学。
可他们家的情况却越来越糟糕了,王东旭在班里是最寒酸的一个,穿着最朴素的衣服,吃着最简单的伙食,看着通学们穿着光鲜亮丽的衣服,吃着零食,吃着冰淇淋。
他很自卑,也很孤单,下课后,他常常一个人躲到学校的僻静处,望着天空一团团悠悠晃荡的白云发呆,出神。
为什么会这样?通学和通学之间竟有这么大的差距?
他渐渐地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已的命运,才能摆脱贫穷的困境。
于是,他把多余的时间用在学习上,拼命的努力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他的目标是考上县二中的重点高中。
而恰恰在这个时侯,李秀兰和家里都出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