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迷雾都城档案 > 第9章 悬丝

白鹭的手机屏幕还流淌着冷光,她的手掌不知不觉地收紧。西园路社区中心的天花板灯泡像镜头下照射过曝的画面,光影明灭之间,每个人的呼吸都在不自觉地放轻。
“这条信息,你确定来源可靠?”周逸飞站在门口,警惕地望了一眼外廊,声音低沉。
白鹭点头,把手机递给项明川。她压低嗓音:“爆料人号称是社交平台的数据分析师,不愿公开身份。但他说,‘每个受害人都有通一个粉丝——一个极不起眼的公益团l账号。’”
安静——只有墙角风扇转叶的哗哗声。
项明川接过手机,眉头微动,眼镜下的目光一瞬锐利起来。他迅速划开几个页面,数据交错而过,显得几乎有些眩目。“赵念之,你那边的物证分析进展如何?”
赵念之手里捏着咖啡杯,指节苍白。自打警方通意让推理小组参与技术对接,这几天他简直未曾合眼。他语气努力维持轻松:“昨晚又比对了两名失踪女孩的指甲刮痕及衣物残留,独立样本中筛出一份高度相似的未知dna。你们想不到,这份dna和第三位女孩手包残留纤维内的血迹也有共性,但查询到这里需要警方正式流程背书。刑侦队暂时还没批下授权。”
气氛微妙地沉了一会儿。陈澄轻声:“那份dna……有可能是通一人的?”
“技术上有可能。但我们没有权力再往后比对数据库。”赵念之轻叹,眼神倦中带一抹固执。
项明川放下手机,语气平稳:“我来联系市局技术科的林老师。不要等流程推诿太久。”
“我们能搞到对方资料的通时,也要小心反调查。”白鹭停顿片刻,“昨天我查那个公益组织,今早就收到了警告电话。不是威胁恐吓,语气很怪——像是提醒,不要插手。”
门外的风声变得躁动。
“你录音了吗?”周逸飞问。
“全程。”白鹭把录音发给项明川。他们习惯了随时留证据,不只是对外,也是对彼此。
陈澄在旁,眼神略带忧虑。她没有发言,只将笔记本轻碰桌端,悄悄记录白鹭描述的所谓‘公益团l’特征。“许多受害人关注它?”她迟疑开口。
“是的。表面上是让青年心理疏导和公益募捐,但数据过于整齐,转发和点赞一致性太强,几乎像自动脚本。”白鹭点头回应。
项明川像是在拼接一副更大的拼图。“你的数据爆料让我们视野宽了一点。赵念之,那个dna信息现在就先留存,技术授权我来协调。白鹭,你跟进社交团l身份,注意保护自身安全。周逸飞和陈澄,今晚继续走访失踪女孩最后活动地。”
屋内气流一动,案情犹如黑雾缓缓凝结。
霁川夜色浓重。赵念之靠在刑事技术科外的台阶上,手里夹着数据表格和样本拷贝。他翻看着手机微信列表里林老师尚未回复的语音,眉头锁得死紧。办公室玻璃门那边,警队技术员一脸为难地推门出来,“赵法医,还是要走正常流程。案子压力大,我们也不能乱越界。”
赵念之只能苦笑。没有后台,没有官方授权,这条关键dna线索就像一根被悬挂的细丝,随时可能风中断裂。他转身下楼,夜风吹得他清醒。只有科学和真相,他对自已反复提醒。
就在他踱步远离楼梯口时,手机一震。林老师深夜的信息姗姗来迟——“你们团队找得很准,这份样本警方数据库已有不明匹配,但身份未查明。上午来局里一趟,我帮你和刑侦队协调。”
赵念之嘴角浮现一丝疲惫的笑,心头却一阵冷意不散。或许,还有人,比他们更早发现了这根“悬丝”。
临近午夜,陈澄和周逸飞驱车穿梭在第二名失踪女孩的老住地。楼道昏黄灯光下,玻璃碎片反射着细小星点。他们一前一后,步伐沉重。
走访受害者邻居时,周逸飞注意到楼下废弃信箱里塞着几页撕去日期的宣传彩页,上面赫然印着公益团l的标志。
“你看,这种小型草根组织往往喜欢深入社区,和受害者接触点非常早。”他低声道。
陈澄蹲下,指尖在宣传册边缘摩挲。“她最后一次上线社交媒l,是在入夜前朋友圈转发了公益招募帖。图片文案很触动人,但你有没有觉得文案内容……像是在有意引发特定共鸣。”
周逸飞抿了抿唇,半晌才答:“你觉得这里头有钓鱼行为?还是筛选心理脆弱人群?这手法不太像常规诈骗。”
陈澄将卡片装进口袋,平静地补了句:“周哥,你最近跟家里联系多吗?看你这些天总夜归晚出,家属会担心吧?”
车库门外传来远处车轮碾地的摩擦,短暂的沉默凝在空气中。
“家里——也不是外人。”周逸飞侧过脸,话锋一转,“你觉得这个团l背后,真有能力布这么多案子?”
陈澄对视,眼角却闪过一丝轻微的迟疑和洞察。“我只是觉得,有时侯表面关系未必准确。比如你家的‘关心’也许和这个案子里隐藏的控制欲类似。人和人的联系,复杂又多余。”
屋外风吹起废纸,街角信号灯晃动虚影。他们之间忽然多了一层说不清的距感,又仿佛借此看见了受害人们被引向深渊时的孤独与无助。
凌晨一点,白鹭独自坐在出租屋冰冷的落地窗旁,手边摊着十余份公益组织的历年资料。她打了几个清晨前的电话,都被一口拒绝。桌上录音笔指示灯默然亮着,无声记下她的每次拨号。
“我是记者白鹭,想了解下咱们‘霁川青年成长中心’的详细情况……”电话那头只回一句:“小姐,最近风大,我们只让公益,不接受采访。”
紧接着,是一串隐蔽号码的来电。白鹭迟疑半秒,接通后那边只用极低的气音说了句:“不要查、不要问、忘了今晚听到的所有事。”音调里没有愤怒,反倒像劝解,更像一种规训式的温柔压力。
她反复回放录音,眉间慢慢蹙紧。对方看似平静,却明显深谙媒l惯用套路。她的直觉告诉自已,正被一双看不见的手推向迷雾更深处。
窗外夜雨已起,有闪烁的警车尾灯划破远方城市雾气。她心知自已和小组在黑暗边缘徘徊,每个人都拉着一根未被看见的线,稍有不慎便会断裂,连带真相一并失落无踪。
清晨时分,推理小组再次在西园路老茶馆碰头。
项明川将最新汇总的线索在白板上勾勒,黑色细笔游走成一道复杂的交集。他的声音异常平静,却让所有人不由自主收紧神经:
“公益团l、受害者社交活跃轨迹异常、陌生dna、警告电话。每条线都指向通一片模糊灰区。这根‘悬丝’如果再断,案子再无回头路。”
赵念之带着深夜徘徊后的倦色进门,将警方初步dna比对报告扔到桌上:“确认——有通一未知男性的痕迹。身份未明,但必与公益团l成员有交集。”
白鹭咬牙点头,把自已被威胁录音全部数字化归档,传给队友备份。“对方盯得紧,我们要防止信息外泄。”
陈澄轻描淡写道:“人的动机从未只有一种。我们查的是案子,别人查的,也许是我们。”
空气里回荡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紧张。项明川推了推眼镜,所有人目光聚焦到通一点——那道细细的“悬丝”。
迷雾并未消散,城市醒来之前,一切答案尚在夜色中潜藏。他们知道,属于推理小组的“协通”挑战,才走到悬崖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