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科场现形记 > 北大自主招生选拔机制研究

北大自主招生选拔机制研究
褚文璐
(北京大学2007级社会学系本科生)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2003年,教育部开始在全国推行大学自主招生,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申请与评定可以在录取时获得一定的降分优惠。一方面,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从最初的22所增加到了2010年的80所,教育部关于“自主招生规模应控制在每年招生总计划数的5以内”的规定也不断被各高校打破;另一方面,中国众名牌大学陆续以自主招生的形式试行了一系列新的招生选拔制度。
回溯北大2003年至2011年的自主招生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名牌大学在自主招生选拔制度上的发展和改革脉络:
2003年,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开始,为慎重起见,几乎所有的试点高校在生源选择上都是由指定的重点高中推荐,北大就在11个省市选定了60多所重点中学;2004年,北大在学校推荐的基础上,增加了个人推荐和教师推荐,这意味着,从理论上来说,北大自主招生范围扩大到了全国(原春琳,2003)。但直到2007年,招生简章才将招生对象从“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著名重点中学综合成绩优异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明确扩大至所有“综合素质优秀、特长突出、品行兼优的高中毕业生”。2009年11月,清华率先宣布五校联考,北大、北航、港大3所高校决定“结盟”,在2010年自主招生选拔中联合命题、统一笔试并共享成绩,考生可凭笔试成绩申请三校的面试。同时,北大还单独推出了一项新的自主招生政策——“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指定高中的校长可实名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被推荐生可直接进入自主招生的面试。2010年11月,中国名牌大学彻底打破各校分头组织自主招笔试的局面,而形成了“北大领头的13校联盟”、“清华领头的7校联盟”和“8所工科学校联盟”的三分天下的自主招生格局,建立起了中国的“小高考”。
根据2010年北大、清华公布的统计数据:2009年参加清华五校联考的笔试人数逾3万,北大紧随其后,应考学生也达12万。并且清华通过自主招生录取了200人,约占当年录取计划3
360人的6;北大则招收了280人,约占录取总数2
780人的10(汪玲,2011)。
可见,中国名牌大学的自主招生选拔制度已经关乎越来越多梦想考入好大学的精英学子,乃至其家庭的命运。因此本研究将镜头对准中国高校的自主招生,并以北京大学自主招生选拔机制为研究对象,力图弄清楚北大自主招的初选、考试和奖励机制,重点考察候选学生的诞生过程、作为重要筛选手段的面试环节以及不断微调的奖励办法。经过深入调研,本文试图回答三个主要问题:一,作为委托方的北大招生办、作为监督方的地方招生组和作为代理方的重点高中在初选中是如何互动的?为何会产生如此互动秩序?二,北大的面试专家队伍具有怎样的结构性特点,对评判考生有何影响?三,北大建构起了怎样的自主招奖励体系,又缘何要不断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