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科场现形记 > 三、检查过程:官面文章要做足

三、检查过程:官面文章要做足
这一部分我们调查的重心转移到了县政府和教育局,当然对学校领导也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调查,通过这一部分的调查,我们大体了解整个检查过程以及其中的潜规则。总体而言,检查的过程中官面文章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具体的每项要求。
1
“雷声大、雨点小”:学校领导希望的检查方式
调查中,我们发现学校领导对检查持一种很矛盾的态度。他们既希望上级能够定期的检查,但也顾虑其中的某些环节。他们最希望一种口头上要求严格、实际检查过程中却较为宽松的检查方式,用校长的话来说就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检查模式。
“我们很希望上级能够定期地下来检查,因为这样才能督促县里、局里提供较大数额的资金来促进学校的发展。你想想一个农业县的财政经济状况本来就不好,再加上我们是乡村的中小学,每年能争取的资金很少,对于学校维持正常的开支依旧不足,更不要说应付上级检查和突发事件了。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每年上级划拨的经费为40万元,单单是维持学校正常的运转,每年都要迫不得已欠下几万元的‘窟窿’[68]。而学校建设一些专项的实验室、图书室等动不动就需要花费几十万,平时学校根本就不可能负担得起,但是检查的时候县里和局里会想办法划拨专项经费。”
校领导十分重视学校的发展,并且检查也可以督促县政府和教育局给学校划拨经费,从这方面来看,检查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有着很大的帮助,可以让学校完成平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硬件建设。既然有这么多的好处,为什么校领导还会感到矛盾呢?
“当然检查也会带来很大的烦恼,大概有4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考虑,第一个还是经费的问题,因为每次为了准备检查学校要有大量的开支,大概有近百万,上面会承担其中的绝大部分,但是每次还是有几万元需要学校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过能够提高教学条件才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学校想办法解决一部分资金从长远来看也是值得的;第二个就是这些建设的利用情况,很多费用投入到里面了,该建设的建了,该维修的也修了,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甚至是根本没有利用[69];第三个问题是迎检准备的多半年里,学校的各级教职工都需要加班,补贴和饭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因为资金的紧张暂时没有给教师提供相应的补助,其中部分教师也心有怨言,但是我们也没办法啊。
最后一个问题是最关键的,也是我最关心的,就是学校领导的任免问题,平时的工作比较难分出高下,迎接检查期间就比较关键了,工作量比平时增加了很多,队伍是否团结,你自己的工作能力、协调能力都会得到较大的考验。如果在检查的过程中表现不好,可能就会受到冷落,不合格的话可能会被警告甚至调职。”
通过校长的介绍,我们大体上明白了学校领导对于检查持矛盾态度的原因,因为他们兼具两种身份,一方面是学校的领导,需要时刻想着学校的发展,要想方设法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为乡村中小学的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因此他们很多时候希望能够通过检查来督促上级为学校提供较大的支持。但是他们另外的一个角色——“领导的下级”,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于检查的看法,在中国这样一个唯上而不唯下的社会里,一个职位的人选往往是由上级的领导说了算,所以在工作中不能一味地追求学校的发展,还要迎合上级的思路和上面的财政状况。
学校的领导向我们介绍了检查当天的情况:“检查的前一天,省里的检查督导小组就已经到了县里,但是我们接触到他们的时候就已经到了检查当天。我作为学校的领导,需要全程陪同,检查小组计划下午两点到达学校,这个时间恰好是学校的课间,很多学生都在校园里,为了避免检查小组与学生接触[70],所以临时将课间提前了10分钟,检查小组的成员来到学校的时候,只要由学校的领导班子十几个人来迎接。”
可见学校并不怎么希望检查小组的成员接触到学生,学生的言语很难把握,校领导希望检查能够简单快速地结束,并没有搞隆重的欢迎仪式。
“之后检查人员到学校的会议室听取了一个简短的汇报,然后就开始了对学校具体细节的检查。主要检查了学校的各项专室,美术室、音乐室、体育室、实验室等,检查的方式基本上是他们提问,我们回答。问题多集中在专业问题和利用情况两个方面,例如‘实验室的仪器如何使用’、‘同学们多长时间上一次课’之类的问题。比较容易回答,有些没有利用的专室也会想办法应付过去。”
一个令人十分困惑的现象是:足足准备了整整半年之久的检查竟然只有简单的几个小时,检查的标准十分宽松,像走过场一样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督导小组还对学校的大部分工作表示满意。校长介绍说:“当时我们十分疑惑,整整准备了大半年,但最后仅仅两个小时就完事儿了,并且检查的细致程度和当初的文件上的要求差距太大了。”虽然很轻易地过了,并且上级还为学校领导举办了“庆功会”,学校里也大大地犒劳了全体的教职工,但是校长却有些失望,花了这么长时间准备,很多却没有派上用场。作为研究者,我们很疑惑为什么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呢?为什么文件上的要求很多都没有在实际检查中体现出来呢?
2
“面儿上的事儿最重要”:县政府的态度
为了弄清楚上面的问题,全面了解整个检查过程,我们又克服了困难找到县领导,希望能够通过对他们的访谈从更高的层次、更深刻的视角观察整个检查的过程。因为县委书记和县长时间很紧,基本上没有机会采访到,我们最后对县政府的办公室主任进行了访谈。访谈整理如下:
“检查之前,县长曾经去过省里一趟,‘拜访’厅里的几位领导干部,其实是到省里送礼去了,主要目的是为后面的工作开展做铺垫。不仅仅是在教育方面的检查之前,但凡是省里的检查,县里的领导都会提前往省里跑,要提前打好招呼。”把前期的工作做好了之后,县政府就集中精力准备具体的检查项目了,其间开了很多次会,并时刻督促各个有关单位(教育局和财政局等)以及基层的学校积极准备。当我们问到检查当天的具体情况时,这位主任仔细地回忆着,兴致勃勃地介绍着那天的情况。
“省督导小组在检查前一天的晚上到县里,来了十几个人,一个组长、三个副组长,剩下的都是跟班的了,共来了两辆车,一辆帕萨特,一辆依维柯。当天晚上是县委书记和县长以及县委县政府的有关人员去饭店接风,我安排具体的吃住[71]。检查小组受到的待遇基本上是县里能提供的最高水平了,并且相当气派,住最好的宾馆,吃最好的饭菜,还得到了县里领导的尊重。最后,还可以从中拿到相当可观的好处。”
“当天的晚饭上,县里的领导和督导小组的领导互相问候之后,就开始谈双方的‘交情’,也就是之前打交道的时候的各种事情。大多为‘最近身体可好’、‘工作忙得过来吗’、‘上次在一起吃饭还是什么什么时候’、‘大家工作上要互相配合’等问题。”
当我们问到具体的工作汇报在什么时候时,负责人谈道:
“当天晚上的话题基本上没有涉及具体的检查事务,在县里的领导看来,具体的事务是由教育局和下面的学校负责的,之前要严格要求他们做好相关的工作。县领导的任务是和上面的领导走好关系。晚饭结束后,县领导有事先走了,我们陪同督导小组的领导回宾馆,其间找些机会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72]送到了他们手上,他们也没有拒绝,直接就收下了,其实他们都已经很习惯了。”
这说明在县领导的眼里,和小组成员的关系是影响检查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和他们搞好关系才能保证教育局和学校平时的努力不白费。正如上文所说,在实际的检查过程中,确实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县领导的“努力”没有白费,当天的检查十分成功,督导小组的人也很给面子,最后检查顺利通过了。
“当天的检查分为四个小分组,第一分组检查县教育局、财政局中教育经费账目,由县政协主席陪同,对方是一个懂账务的副组长;第二分组检查县城内部的学校,由县委书记陪同,对方组长带队;第三个分组检查的是县城南边的学校,县长陪同一位副组长;最后一个分组检查县城以北的学校,由人大主任陪同一位副组长。检查过程挺快的,一天就结束了,下午督导小组就乘车赶往邻县了。”介绍完当天检查的过程之后,我们提出了一些有关经费开支的问题。谈到整个迎检过程的开支时,这位负责人显得很无奈,“钱花了很多,我们也很心疼,实际的事情办的却不是太多。”他说县里也不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迎接检查,“可是我们有什么办法啊,面儿上的事儿太重要了。”
“你不把这些检查人员‘伺候’好,他们回到省里说不定会说什么呢,省里相关的领导很少下来,对下面的情况不是特别了解,主要依靠这些人回去的汇报,所以我们也很为难。我们也很希望能够把县里的教育搞好,谁不希望自己县里学生多考上些好大学,谁不希望打造出让家长信得过的学校啊,可是当前的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所能把握的。”虽然县里的领导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有着较大的自主权,但是很多时候也只能顺应当前的“潮流”和风气,整个检查过程中,检查内容本身并不是最核心、最关键的。保证检查顺利通过却是其中的费用的投入、关系的铺垫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