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如何进入示范中学
1
游戏规则
高中招生录取以中考成绩为主要依据,辅以其他几种录取规则,是个兼有必然与巧合的过程。考生填报志愿是在中考之前,每个人可以报8个志愿,每个学校的普通班、实验班、择校等均为独立志愿。和现在高考的录取方式不同,各学校不会优先录取把自己列为所说“计划招生310名,其中西城区198名(包括12名择校)”中的“择校”就是这种类型。它属于首批录取名额之内,和普通录取的唯一差别就是要在入学时一次性缴纳3万元择校费,含三年学费,书本费另交。198个计划招生名额的最后12名便算作“择校生”,因此其录取线和不收费的正式录取线相差无几,有时甚至相同。2008年e中在西城区的普通录取分数线和择校分数线就都是537分。当同一分数有不止一人时,系统会在成绩并列的学生中根据某些指标再做排名,例如某科成绩或获奖情况等。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择校”作为独立志愿,常被排在普通录取志愿的后面。
公布:计划招生310名,其中西城区198名(包括12名择校),宣武区15名,朝阳区5名,丰台区5名,石景山区20名,海淀区16名,门头沟区12名,燕山区5名,房山区7名,通州区8名,顺义区8名,大兴区5名,怀柔区2名,平谷区2名。2007年计划招生也是310名。而今年(2009年)的计划招生人数减少到290人。可以看到,招生简章公布的本区名额占64,外区名额占36,其中郊区县占16,崇文、东城没有名额。2008年e中在西城区的录取分数线是538分,择校录取线是537分。
2
普通班
中考成绩与生源类型
全年级10个班中,包括6个普通班和4个实验班,高一六班便是普通班之一。2008年9月,高一六班的41名16岁的孩子,经历了选择志愿的博弈、人生的叙述。另外74名借读学生的进入几乎没有成绩要求,也正因此,学校不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正式学生,他们进入的路径和凭据更加隐蔽和模糊。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和“黑哨”生的竞争规则一样,都是学生家庭实力的较量。
高一六班考分最高的“黑哨”生仅比e中录取线低1分,初中就读于实验中学。她告诉笔者,在实验中学如果中考成绩未达到分数线但在530分以上,交15万可以有学籍,相当于参加了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学生在高中阶段每周末多上两次sat(schostic
aptitude
test,是申请几乎所有美国大学必须的考试)课程,高中结束时既可参加高考,也可参加sat考试申请国外大学。若分数在530分以下,很有背景或者很有钱的学生可以成为借读生,据说有人交了40万仍没拿到学籍。因实验中学条件苛刻,她选择了e中,花费成本中明码标价的部分只有3万。另一名“黑哨”生毕业于e中初中部,中考成绩526分,因所在校合唱团参加比赛取得成绩而获得5分加分,总成绩531分,比录取线低6分。班上几个学生曾宣称,e中初中本校的学生如果在530分以上还会有一次补考的机会,若通过考试则可以交3万元获得学籍。不过,这名“黑哨”生自己并不确定是否真有此事,也没有参加这样的考试。他说:“我也不知道我怎么就来了。”(学生访谈十)看来,家长向孩子隐瞒了此事的具体过程,自己搞定了一切,学生明白其中包含着人情和交易的内容,但并不了解细节。表明这条特殊路径的入口在哪儿,即家长通过什么样的关系和学校领导取得联系。笔者在向学校老师打听此事的过程中更是频频碰壁,得到的答案均是“不清楚”,有的说可能只有校长一人知道,有的认为学校会有一些人一起做决定。一种可能是事情进行得密不透风,另一种可能是大家皆对此封口。总之,任课教师和此事关系不大,决定权在学校的管理层。因此,无论通过什么途径,能直接或辗转地与学校领导层取得联系便相当于找到了入口——相对于正式招生程序的一扇“后门”。同样无法得知的是每个走后门的学生家长在整个过程中分别花费了什么样的代价,学生自己多是不知情的,与每一位家长取得联系并打听此事又不具可行性,任课教师及班主任不过问此事,校方更是讳莫如深。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花费是不同的。一方面,这些学生中,有仅差几分的“可塑之材”,也有全年级倒数的“落后学生”,假如成绩优秀者能给学校氛围带来好的影响,而成绩落后者相反,学校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将要承担的风险便不同,成绩差的理应给学校更多补偿。另一方面,补偿可以以物质形式体现——赞助经费、捐赠教学设备等,也可以是无形的社会资本,如家长的职位日后可能给学校带来的益处,或是不接收其子女可能带来的麻烦等。这其中自有逻辑,只是没有精确和公示的文字表述。同样隐秘的还有结果,不会像正常录取般发榜公布,人们彼此心照不宣。
潜规则的政策凭借
尽管基础教育的普及率在一年年提高,但本就稀缺的高质量教育资源在不断扩大的教育覆盖范围中变得更加珍贵。同时,考选是目前相对最便捷的向上流动的途径,教育投入给学习者带来的回报巨大且明显。对家庭来说,争夺教育资源之战——同时也是争夺向上流动机会之战,早在子女进入小学时或在更早的时候便吹响了号角,而高考是整场拉力赛中为了取得最终胜利的一次至关重要的角逐。虽然整个学位教育并不终结于高考,但对家长来说,将子女送进理想大学便是一个阶段性任务的胜利完成,可以让他们大松一口气。高中是高考决战的训练场,进入什么样的高中必然是决战之前最关键的一步。相对于高考,能在中考录取上有所作为的家长更多一些,有的家长甚至愿意不惜代价地为子女取得这一步胜利。家长为子女教育投资的强烈意愿形成了巨大的买方市场,推动了潜规则的形成,而政策的缝隙也给了它生存的空间。
借读原本是针对外来人口在京读书而设立的特殊项目,因户籍所在地的限制,只能暂时以非本地人身份在北京读书。2003年北京市委发布的《关于幼儿园、中小学接收来京投资、创业人员子女借读若干规定的通知》规定了借读的适用范围——“持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含《北京市(留学人员)工作居住证》,下同),在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研究开发机构工作的人员,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在京投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以及留学回国人员”子女,借读期限内按有北京市户口的儿童、学生同样对待,免收其借读费。同样涉及借读问题的还有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从1996年到2004年,对进城务工子女收取借读费用的规定也已逐步取消。户籍不在和学籍不在从性质上讲同属借读,但因“借读”已被赋予特定所指,无学籍生的借读便不好再叫“借读”。在相应的政策中找不到它的位置,没有官方的称谓正反映了他们身份的不合法。实际上,无论是无学籍生还是破格录取的正式生,都与择校生有类似的录取逻辑。
2003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办高中严格执行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的通知》:“政府举办的公办高中在完成本年度招生计划的前提下,可以招收一定数量的择校生,但必须严格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择校生招生比例和最低录取分数线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收费标准由省级……批准。并要求将择校生纳入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统一向社会公示招生比例、招生人数和收费标准,统一按分数择优录取,统一办理入学手续。”
可见,择校生是被政策赋予了合法性的非法录取情况,它的存在破坏了教育筛选的公平原则。理论上讲,一所学校既然已“完成本年度招生计划”,若不是还有吸收学生的能力,又为何会有招收择校生的空间?既然还有招收空间,为何要将这部分空间划为择校而不算在招生计划之内?实际上,每所学校制定招生计划的时候都预留了一定的机动名额,但这部分名额不体现在对外公示的招生计划中,实际操作中择校本身就属于招生计划的一部分。例如e中2009年的招生计划:“面向全市招收高中学生290名,其中西城区196名(包括30名择校)”,这30名择校自然就是特意留出的收费生名额。在中考报名时,择校是一个单独志愿,有实力且乐意负担择校费用的家庭就可选择此志愿,没有实力的家庭便会放弃。尽管严格限制了分数及人数条件,操作过程也要求规范透明,但择校名额的设立中掺入了家庭经济实力因素的筛选仍是不能掩盖的事实。与之类似,破格录取和无学籍生都可被看作变相的择校。高一六班三名破格录取的学生,和择校生的录取非常相似,同样是名额之外、交钱、有学籍。不同的是分数更低,名额给谁和收费金额不确定、不透明,也就是不受“三限”的约束。或许正是为了摆脱“三限”规定中的人数限制,或便于自己灵活掌握,学校保留了与择校生性质相同的“计划外择校生”的招收可能。各个学校都有类似做法,有的学校实行差分交钱,费用是1分1万元。无学籍生则代表了更广义的择校——自己选择学校,不受或较少受到分数的限制,凭借资本的优势,进入提供优质教育的学校念书。无论是否达到转正条件最终获得学籍,都直接享用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教育部的相关政策首先赋予了不平等的入学筛选合法的存在地位,之后学校的各种灵活处理手段是这种逻辑的延续和扩大。受教育机会和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构成交换关系,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通过买卖获得。于是,凭借资本进入的学生逐渐越来越多地挤占了通过考选途径进入的学生的空间。10年前笔者读高中时借读并不是和学生们相关,至少没有和交钱、找关系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当时的两名无学籍生之一是教师子女,享受的是学校向本校教师提供的福利;另一名学生是高二时转来的,恐怕托了关系:示范校的进入机会稀缺,错过录取和开学时间后再想转入此校,自然要走后门进入。如今无学籍生却作为一个身份群体,占据着相当比例,形成了示范高中正式生和无学籍生共存的生态。
允许“黑哨”生和无学籍生进入的潜规则,与中小学实行的校长负责制也不无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中小学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1989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继续巩固了校长负责制,并扩大了实施范围。校长负责处理学校的日常教学科研活动,完善学校的管理,校长全权代表学校,在人事、财务、教学等方面都有绝对的权力。校长一人权力过大,同时上下监管机制缺失,令校长在情愿的违规操作时没有障碍,在不情愿的违规操作时也没有保护。
3
实验班
生源及成绩
4个实验班共164人,七八班被大家称作“英语实验班”,九十班被称作“理科实验班”。实际上,“英语实验班”在中考报名中是一个单独的志愿,比e中普通班的录取分数线高4分,报考的同学须参加英语加试。很多学校都有这样的设置,即便整体排名稍稍靠后的学校,也可以凭这一两个实验班招收到更优秀的学生。而九十班则是通过入学以后的分班考试选拔学生的,考试科目为数学、物理、英语三门,全年级参加。考入英语实验的同学不受此次考试影响,但会根据成绩在七八两班中分配。可见,作为英语实验班的七八班是在中考报名系统中具有官方资格的实验班,九十班是学校另外设立的实验班。前者招收时加试英语口试,后者则侧重数学、物理。从男女结构上看,七八班女生偏多,男女比例约为1比15,而九十班相反,男女比例约为17比1。出于两方面原因,人们用英语实验班和理科实验班区分它们。
英语实验班只有本区学生可以报考,录取线是541分。但实际他们的中考成绩在531~560分之间,也有个别人低于537分的普通班录取线。尽管如此,他们的平均成绩仍然达到5457分[14],比高一六班的西城区正式生平均分高125分,更不要说加上无学籍生的平均成绩了。e中英语实验班与普通班在录取线上的4分之差,实际带来的是远高于4分的平均水平。理科实验班的学生是从报考普通班的学生中选拔的,他们当中西城区考生的平均成绩约5392分,低于英语实验班65分,高于六班6分,三者大约成等差数列。英语实验班的平均成绩5457分和理科实验班的5392分均在2008年全部西城考生的前641名之内,而六班的5332分只在1
153名以前。实验班的优势以及七八班领先、九十班随后的格局会从开始一直保持到最后,在高考成绩中显现。
四个实验班的学生全部是有学籍的正式生,但其中也包含首批正常录取之外的特殊录取。英语实验班有此情况6人,均为成绩优异者,在高一第二学期开学考试中排名第3到64之间。这便涉及另一种仅存在于实验班的特殊录取。这部分特殊录取的学生多毕业于e中自己的初中部,是学校经过考察认定的优质生源,为了将他们收至麾下,在中考之前便以让分、进入实验班等优惠条件和他们私下签订协议。两个理科实验班共特殊录取约16人,从高一第二学期开学考成绩来看,他们中的5人名次基本处于年级前60,2人处于300名左右位次,其余大多在100名左右,与理科实验班学生入学时水平一致。由于理科实验班是入学之后进行划分的,且学校当时没有公布理科实验分班考试的结果,也有学生和老师对分班情况略微存疑。因此在理科实验班中,除了事前签约的特殊情况以外,也不排除成绩尚可的学生完全凭借关系直接进入实验班。
学校对实验班的投入更多,年级最好的老师分配在实验班。而对老师来说,“好学生效应”也是明显的,在实验班上课明显比普通班轻松得多,而好班也能给老师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于是在课堂上,老师有时会给实验班的学生讲得更深,平时的作业也会布置得更多。以语文为例,全年级统一购买的练习册有两种,而实验班的两位语文老师给他们的四个班另外多订了两种,普通班要不要订这两本是老师们在办公室商量的结果,普通班的老师觉得两本练习册对他们的学生已经足够,再多订也做不过来,为了不给他们施加难以承受的压力和不给自己添麻烦,最后达成了不订的一致意见。实验班和普通班因为学生结构差异,教学目标也是不同的,实验班就是要提高、出尖子,普通班则是要求稳、减少落后的。实验班的老师能布置更多作业,也是建立在已有的东西对他们来说相对简单的假设之上的。好老师加好学生的搭配,保证了实验班的优势。
潜规则之二:保卫生源,事前签约
实验班中的特殊录取表明,中考不仅是学生候选人之间的竞争,也是学校间的生源保卫战。很多示范校都会在中考之前和自己看中的尖子生们私订协议,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承诺录取,此学生则须承诺不再报考其他学校。签约生也要参加中考,若达到录取分数线,就占用计划招生名额,若低于分数线则归入学校的机动名额。不过一般来讲,这些学生成绩优异,基本都能过线,采用机动名额录取的只是一小部分。学校的吸引力除了自身的实力,还包括向尖子生们提供的各种优惠条件——让分、免交择校费、保送实验班等。
e中的签约主要是针对本校初中学生的,根据初中三年成绩的综合排名挑选签约的尖子生。年级成绩前30名的学生无条件上英语实验班;31~60名降50分录取,61~90名降20分录取,不保证进英语实验班,但可参加分班考试进入理科实验班,不够分数线收取择校费。学校让出50分之多,基本相当于打了保票,50分是个象征,代表学校希望录取该生的态度。英语实验班中的54名e中初中毕业生,很多都是当年年级前30的尖子,他们的中考成绩也的确令人瞩目,达到四中录取线549分的有16人,达到人大附中录取线548分的19人,达到实验中学录取线542分的则有47人。要把这些完全能够考取更好学校的尖子生留在本校,学校自然会拿出实验班这个砝码。同样,北京四中对签约生的优惠条件是:达到四中录取分数线可进实验班,未达到分数线免交择校费,八月份和正常录取的新生一起参加一次校内测验,成绩好的仍可进实验班。
事前签约也是违反规定的私下操作,相当于学校自行开辟了一条非正式的保送途径。各示范校面向本校初中毕业生的事前签约效果显著。据《北京晨报》(2009年4月15日)报道,去年北大附中初中部和北达资源中学528分以上的考生中,只有4人“流失”,其他全部被北大附中收入囊中;清华附中中考成绩528分以上的110多人,100人留在了本校高中;而人大附中排名前185的尖子几乎未“流失”。中考录取并不像高考,学校不会优先录取将自己作为第一志愿的考生,而是完全按分数排名顺次录取。因此顶尖的学校永远吸收分数最高的学生,排名其后的学校获得高分学生的机会便非常渺茫,学校的优劣格局很难发生改变。通过提前签约,学校保住了按照自然流动可能会进入其他学校的优秀生源,优秀生们也回避了中考发挥失常的风险。他们没有向上流动,相当于让出了前面的位置,给了其他学生向上流动的空间。而签约生若进入相应学校的实验班,比起进入更好学校的普通班,有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对于签约生中分数线以上的考生来说,无所谓破格与否,而对于分数线下的学生,这样的约定便成为他们中考发挥失常的救命稻草,不仅仍能获得正式生身份,甚至能够进入实验班。同时,他们的事先占位,也剥夺了其他考生向上流动至他们所在位置的机会,在中考录取中他们超越了按成绩分配的自然规则,获得某种特权规避了风险。与破格录取生和无学籍生入学的潜规则相比,他们获得特权凭借的是自己初中3年的优异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