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科场现形记 > 二编

二编
名校光环下
也夫按:
科场的世界中,名校的位置自不待言。您可别让它头上的光环忽悠了。仅有教学水平,是造就不出今日名校的。造就名校的第一手段是抢生源,其中的把戏看着眼晕。第二利器是复读,读两年能不好过一年。有登顶者才有光环,登顶就是考进北大清华。于是老师必要忽悠一些学生冒着风险报名北大清华,遂上演了师生间的博弈。光环下最不光彩的是名校的很多座位是花钱买来的。而其光环不会因为买座位者的高考成绩而黯淡,他们是借读生,虽享受此地全部待遇,高考成败记在别校。
示范中学的进入
汤宁
(北京大学2007级社会学系硕士生)
一、目的与方法
2008年3月到7月,笔者中断研究生的校园生活,回到毕业7年的母校,重新又经历了一个学期的高中生活。田野研究的初衷,是想从一个示范高中的普通班级透视这一类型高中生活的全貌,包括入学、分流、学习、生活等方面,若能建立一个北京示范高中的理想型,可为日后的研究提供参照。
在不断发现沿袭或变迁之时,有一件事渐渐占据心头,就是笔者所在班里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并不属于这所学校,而是在此借读。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北京市名校兼示范高中,所提供的教育产品接近普通高中教育资源金字塔的顶端,是众考生家庭争夺的热门对象。近三分之一没有顺利考取的学生在此借读,令人意识到这背后发生了一系列有悖教育机会平等原则的行为。相比笔者读书之时,这是一个新近发生的现象。笔者1999年入学,到高三毕业,班里40名学生中有两名没有学籍,约占5。2005级和2006级的普通班中,没有学籍的人数约占10,到了2008年这个比例成倍增长,变成30。三分之一的人数足可以左右一个班的风格,改变教师的策略,甚至影响学校的管理。e中并不是个特殊的学校,未必可以游离于常规之外比其他学校接收更多无学籍生,除非这个要求来自上级。因此,笔者假设,各示范高中都与e中有类似比例的无学籍生,或无学籍生所占比例的多少并不完全由学校自己左右。于是,“什么样的学生能够进入这所优质高中”的问题便产生了。实际上,这问题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什么样的学生可以考中,二是什么样的学生能够借读。
笔者以实习班主任的身份进入班级,在学校、老师和学生都知道自己研究者身份的情况下进行参与观察,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问卷或进行访谈。调研期间,笔者一半时间待在教师办公室或学校各处,以晚辈和新人的身份和教师们在一起,另一半时间和学生一起上课、做操、闲聊和参加他们的活动,私下里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相处,一些性格外向的学生很快便不称笔者老师,而用他们起的昵称替代。笔者与全班40名学生(1名学生无理由拒访)以及班主任和各科任课老师共12人分别进行了访谈,对学生的访谈涉及每位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关系、中考情况和文理分科的抉择过程等,对老师的访谈主要关于学科地位、教学安排、学校变化和相关的校园活动等。一个学期的相处保证了访谈的顺畅,提高了内容的真实度,也促进了涉及较敏感的家庭背景的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度。
表明研究者立场的局外人身份有时也带来不便,尤其在打探无学籍生的具体进入方式时,明显感受到对方在谈及敏感话题时的戒备与躲闪。事后通过其他途径向利益不太相关的老师辗转打听此事,答复也是“不甚了解”。
本文中的人名均非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