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知足——满足能使平凡的生活添加异彩
人的烦恼也是有原因的,这一切原因的根源就是欲望。西方有位哲人说过:“人的欲望就像是一座火山,如不控制就会害人害己。”过分的贪婪是一种顽疾,极易使人成为它的奴隶,并且迷失自己。我们活着,最重要的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懂得知足常乐。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从贪婪的精神桎梏中解放出来,生活才会充满快乐。
知足常乐,拒绝贪婪
对于知足的人来讲,一杯水都能成为一片快乐的海洋。做人要知足不要贪婪,贪婪的人眼睛总是盯着看得见的利益,不愿正视人生的有限,一味放纵私欲,毫无节制地强取豪夺,永远无法体味人生的幸福和快乐。
在很早以前,有一位秀才叫常乐,平日里靠卖字画为生。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常乐又拿着自己亲手创作的字画到集上去卖,在集上足足等了一整天,也没卖掉一幅字画。常乐感到非常沮丧,无奈之下只好收起字画往回赶。一路上常乐感到又冷又饿,原来自己整整一天滴水未进,走到半道又遇刮风,体力实在难以支撑,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会儿,避避风寒。恰巧正来到一座大桥前,心想到桥洞内暂避一时也好。他漫步来到桥下,只见桥下面还有一堆灰,伸手一摸还有点热乎气,常乐赶忙放下字画,伸出双手烤了起来。他烤了会儿手,又烤了双脚,顿时感到暖和多了。此时的常乐感到自己非常幸运和幸福,便大声说道:“知足了,知足了,这样就可以了。”由于心血来潮,还为此吟诗一首:“十年寒窗苦读书,家庭贫寒亲友无。做人心中无奢侈,冷天有灰便知足。”
恰巧有一员外从此路过,听见有人大声咏诗,便停下脚步仔细听听,是何人在这大冷天里作诗呢?诗毕,员外随声音走过去,便问常乐:“老弟为何有如此雅兴在此作诗呢?”常乐见有人来赶紧起身行礼,一边行礼一边说:“员外不知,我乃一穷秀才,名常乐,刚到集上卖画……”他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来人。员外听后说道:“易知足者,常乐也。”
正是因为常乐的知足,才让他有了生活的动力。最后在员外的帮助下常乐成了一位有名的教书先生。正所谓“知足者常乐”。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赤条条的,一无所有,是上苍赋予了我们生命、亲友及物质财产等。上苍已经待我们不薄了,使我们拥有了这么多。可是,我们还不曾满足过,依然在祈求上苍给予更多。却不知祈求太多,生命就显得过于沉重,从而觉得生活好像是一种负累。所以人要懂得知足,不要贪婪。
“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婪的人,其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俄国作家普希金在其作品《渔夫与金鱼》中就描写了一个十分贪婪的老婆婆,和这个老婆婆一样,凡是有贪婪病态心理的人对待金钱、权力、美食、财产等方面永远都是贪得无厌,永不知足的。有一则寓言故事叫《齐人盗金》,说的是古代齐国有一个十分贪婪、利欲熏心的人。一天他走到集市,看见摊子上摆着待出售的黄金,于是拿起一块就走。被人捉住后,他说:“吾不见人,徒见金。”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婪心理的人常会丧失理智,不顾道德、法规的约束和舆论的谴责,疯狂地、无耻地索要,用种种借口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贪”的本义指爱财,“婪”的本义指爱食,“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意即对与自己的力量不相称的某一目标有过分的欲求。它是一种病态心理,与正常的欲望相比,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反而是愈贪愈满足,愈满足,胃口就越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因此,做人要力戒贪婪,要正确认识自我和分析自己的人生轨迹与心理的变化轨迹,以提高自己战胜自我和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勉,告诉自己不要太贪心,做人要有理想与抱负,要有更高的追求,不能只停留在金钱的追求与享乐上。
要懂得满足。不要对生活的期望值过高。虽然每个人对生活都会寄予需求与希望,但是这需求与希望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的条件相符合。生活中有欢乐,也有缺失,不能一味地攀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调整贪婪心理的最好办法就是知足常乐,“知足”就是懂得满足,知道满足了,就不会再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证正常心理平衡了。
老子曾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能无欲无求,而心自静;心自静,而道渐兴焉。要知道:快乐是人类社会众望所归的最高境界。一个把名缰利锁看得太重的人,注定是不快乐的。快乐就是看淡尘世的物欲、烦恼,不慕荣利。天下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不知道珍惜现有的,过分贪得名利,势必招来灾祸和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