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想法,就及时付诸行动
在采取行动之前,保持谨慎态度是必要的。可是,如果因谨小慎微而不思进取,以致丧失发展或取胜的机会就得不偿失了。有道是:“不成熟的尝试.胜于不付诸行动的良策。”我们千万不能因为过于谨慎,畏首畏尾,或因为害怕承担风险或失败而怯于尝试;否则,极有可能让良策胎死腹中,自然无法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
如果你有三分良策,就付诸三分行动吧。一个人过于谨慎,只会剥削自己行动的时间和精力。有些事情固然必须在十分了解后,才能开始行动。然而,大多数的事情是先了解三分就可以开始行动了,然后在行动中逐渐深入了解,进而采取相应的举措。遗憾的是,总有一些人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迟迟不敢放手去做。他们为了追求每件事的“完美”,反而连一件事情也无法“完成”。
事实上,“完美”只是一个目标,唯有通过每一次的“完成”才能使行动的作品更趋于“完美”。不要让“完美主义”的情怀成为事情“完成”的绊脚石。如果一个人为了追求“完美”,而不敢去“完成”第一个作品,他便永远品尝不到完美的硕果。
爱迪生可以说是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家,他的名字和一系列辉煌的成就联系在一起。但是在他的成功背后,其实却经历过许许多多失败的尝试。据说他在研究电灯的过程中有过上千次失败的记录。
1877年,爱迪生开始了改革弧光灯的试验,为了使实验达到满意效果,需要寻找一种能经住2000度的高温燃烧1000小时以上的灯丝。爱迪生开始了艰苦的寻找过程。他先后做了1600种不同的试验,试用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奋斗了近五六个月,结果发现只有白金比较适合,但是白金比黄金还贵重,用来做灯丝是根本不现实的。
后来,他全力在碳化上下工夫,仅植物类的碳化试验就达6000多种。他做了200多本笔记,达四万余页。先后共经过三年时间,直到1880年上半年,爱迪生才研制出比较满意的竹丝灯丝。后人在此基础上研制出用钨丝做的灯丝,一直沿用到今天。
试想,如果爱迪生畏首畏尾,未能把一个个所谓不完美的想法投入到一次次不成熟的尝试中去,他能最终研制出较为理想的灯丝吗?肯定不能!恐怕,人类用灯照明的历史也不知道要往后延迟多少年呢!事实上,爱迪生把这种想法勇于付诸尝试的精神,正是他得以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你是“完美主义”者,建议你也像爱迪生一样,成为一个“完成主义”者。我们不必在乎成果如何,也不要太介意别人的批评和指点。只要你积极地开始行动,完成三分成果,就必定能够为下一个行动做好准备,完成五分的成果。如此类推,最终就能完成十分的成果。
一言以蔽之,成为优秀者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争做行动派的完成主义者,不做头脑派的完美主义者。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完美主义”者其实是害怕不完美,被完美的意识给控制住一切,因为过于追求完美、恐惧不完美的结果,所以变成凡事要十分的准备才能开始行动起来,但是越准备总会越觉得不足。其实,那些都是头脑的想象罢了。在务实者看来,许多准备都是多余的,除非你开始行动进入实务,你才会明白你真正缺乏哪些东西,这样再回头准备才能务实,然而,再进一步改进,输出的才是真务实,才能“烹制”出甜美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