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满者平庸,自谦者卓越
李开复指出,自省的最终目的是自我提升,是追求进步。所以,自满是自省的最大敌人。如果凡事都感觉“我做得已经很好了”,那么,这样的人不但不会懂得自省的价值,也不会拥有任何继续前进的动力,终将固步自封,或者在原地踏步,优秀和成就也会离他而去。
要知道,一个人不可能做到最好,只能是做得更好。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所学知识只有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才能不被淘汰。学无止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如大海一般放低自己的位置,吸收新的知识,广纳不同的观点,去劣存优,清醒地保持自谦上进的态度,就算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应沾沾自喜。
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形体倾斜地放在祠庙里。在那时候把这种倾斜的器皿叫欹器。
孔子便向守庙的人问道:“请告诉我,这是什么器皿呢?”守庙的人告诉他:“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如‘座右铭’一般用来伴坐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歪倒: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正的。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也会翻倒。”
然后,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往里面倒水试试看吧!”学生们听后舀来了水,一个个慢慢地向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灌水。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不一会儿,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倾斜了,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这时候,孔子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界上哪里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啊!”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假若骄傲自满,把自己沉浸在荣誉和功勋中,不思进取,或麻痹大意,那么,他距离失败就只有一步之遥。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之后,魏、蜀、吴三国各占一方地盘,但每一家又都想吞并对方。北伐中原、复兴汉室是蜀汉的既定战略,刘备、诸葛亮无时无刻不在为此操心。关羽受命据守荆州,伺机北进。关羽出师北进,俘虏了魏国将军于禁,并将魏国征南将军曹仁围困在了樊城,取得了显赫的胜利。当时镇守陆口的吴国大将是吕蒙,他回到建业,称病要休养,其实是想谋划对付关羽。部将陆逊来看望他,两人自然而然谈论起了军机大事。
陆逊说:“关羽平时经常欺凌别人。现在节节胜利,又立下大功,就会更加自负自满。又听说您生了病,对我们的防范就有可能要松懈下来。他一心只想讨伐魏国,如果此时我们出其不意地进攻,肯定能打他个措手不及。”
吕蒙对陆逊的见识大为叹服,就向孙权推荐陆逊代替自己前去陆口镇守。
陆逊一到陆口,马上给关羽写信道:“你大败魏军,立下赫赫战功,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啊!就是以前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所立的战功,韩信在灭赵中所用的计策,也无法与将军您相比啊。我刚来这里任职,学识浅薄,经验不足,一直很景仰您的美名,所以恳请您多多指教。”
关羽接到陆逊的信,自然被信中的好话吹捧得晕晕乎乎,而且由此想当然地认为陆逊不过是无名之辈,不足为惧,对后方吴国也就放心了。陆逊在稳住关羽后,暗中加快军事部署,待条件具备后,指挥大军,一举攻克蜀中要地南郡。关羽败走麦城,终遭杀害。就这样,关羽为他的自负与轻敌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价。一般说来,大部分重大差错都是因为骄傲自满才造成的。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而自省恰恰是一盏航海灯,照耀在我们人生的航线上,不至于让我们迷失前行的方向。我们应时刻抱着“我还要继续努力做得更好”的心态,凡事都要先问一问自己:“怎么样才能更上一层楼”,只有这样,才能把自省的态度转换成前进的动力,在成功的道路上不断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