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别人的错误,不要斤斤计较
《宋稗类钞》中载有这样一件事:宋朝有个名叫苏掖的人,官至州县监察官。他家中十分有钱,但却非常吝啬,常常在置办田产或房产时,不肯付足对方应得的钱。有时候,为了少付一文钱,他会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他还最会趁别人困窘危急之时,压低对方急于出售的房产、地产及其他物品的价格,从而牟取暴利。有一次,他准备买下一户破产人家的别墅,竭力压低房价,为此与对方争执不休。他儿子在旁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发话道:“爸爸,您还是多给人家一点钱吧!说不定将来哪一天,我们儿孙辈会出于无奈而卖掉这座别墅,希望那时也有人给个好价钱。”苏掖听儿子这么一说,又吃惊又羞愧,从此变得不再那么吝啬了。
这个故事意在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留三分余地给自己,待人刻薄尖酸的人,往往让人敬而远之。
你给出什么、给予的多少,决定着你是不是一个值得别人尊重的人,决定着你会得到多少。
大千世界,不会人人相同,总有你不喜欢的性格,不满意的做法,试着包容别人,对别人无意所犯的错误给予宽容;原谅别人意味着你宽容,而宽容的人是会获得别人的赞赏的。也许你的宽容在一些斤斤计较不愿吃亏的人眼里是软弱,因为他们往往不知道怎么去善待他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别人的过错你原谅他们,并不意味着你好欺负,那只能体现你的豁达。人活在世上,何必对别人的过错太在意,原谅别人,别人并不会把你看做一个软弱的人。相反,他们会从心底里认为你是个好人,或是个好朋友。你的宽容会获得更多人的尊重。
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理解别人。人的气量与性格、学识有关,可以通过学习、锻炼使之改善。方法是“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自熟,殊不与人较”,即先学表情上的忍让与克制,然后做到心理上的宽容与谅解,时间一长,就会变得宽宏大量,遇事看得惯,想得通,放得下,不与人斤斤计较。不但要善待好自己,还要勇于原谅别人的错误,不要一直抓着别人的缺点不放。任何人都是会犯错误的,只要我们勇于更正,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我们一定会在错误中成长的。有的人为了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一个劲儿地找别人的不是,缺乏的就是一种理解和宽容;而善解人意之人以一颗包容、理解、友好的心去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始终与人用心交往,坦诚相待。
得让人处且让人。如果一个人的爱心多于怨恨,乐观愉快、豁达、忍让而不悲伤、消沉、焦躁;对朋友的不足处,以爱心劝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听者动心,感佩、遵从,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不会存在感情上的隔阂、行动上的对立、心理的怨恨。因此,做人要学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复杂的事情尽量简单处理,千万不要把简单的事复杂化。
做到通情达理。通情达理是指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遇事能够依理而行,而不是撒泼任性,胡搅蛮缠而善解人意。善解人意的人有比较敏锐的观察力,很强的感应能力和联想能力,可以轻易地从一点点蛛丝马迹中明白到他人心中的想法,这些蛛丝马迹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对于一个宽宏大量的人来说,以宽宏大量来容忍始终秉承“容”的态度,即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最大的本事在于能“容”。能“容”是一个人的较高境界,一般是个人素质高、修养好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人人都有错,再小心都会出错,原谅了别人等于原谅了自己。否则,与他人的关系将会更加紧张。自己的心情,也会越来越糟糕。这样子,不利于个人进步,不利于与人合作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