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百样儿说,捡别人爱听的说
语言是人类第一沟通能力,任何事情都需要通过沟通来解决。各个地方的人沟通的方式不同,其表达用意自然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易于让外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有的人不善于表达自己,比较内向,在外人看来不容易理解,发生冲突时也不被人理解,解决问题肯定不是很容易!
老人们常说“一句话百样说”,意思就是说一句话的意思有百种说法,就看你怎么说,怎么表达,同样别人也就怎么理解啦!有时误会也就是在这时产生的。其实很简单,你针对所表达意思的人的思维能力来调整你的表达方式,要考虑到你所表达的意思要让对方甚至更多人理解。
如果有人问你:“你会说话吗?”你一定觉得很可笑。而实际生活中,确实有不会说话的人。当然,我指的不是聋哑人,聋哑人还可以用手语来“说话”。我说的是说出话来让人不爱听的人。
人与人接触、联系、交往,离不开语言。列宁说过:“语言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人类交际手段。”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能调节人们的行为,激发快乐的情绪。
怎样说话才让人爱听呢?
第一,说出话来要文明、合乎情理和礼仪。
有个班级要到一家商店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先派了个同学去联系,遭到商店的拒绝;又派了个同学去联系,人家表示欢迎。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先去的那个同学说话不礼貌,开口闭口“市里有精神,你们应该接待我们。”后去的那个同学,在经理办公室外面等经理办完了事,才轻轻敲门,得到允许后进到屋里,拿出介绍信,恳切地说:“叔叔,我们有件事想麻烦您和商店里的叔叔阿姨……请您大力支持……谢谢您啦。”一番话说得经理心里暖乎乎的,他当然欣然同意了。
文明的话、合乎情理和礼仪的话之所以让人爱听,是因为它使听者受到了尊重,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也对对方产生信任感。
一个人对自己所拥有的感情,大部分是来自别人对自己所抱有的感情延伸而来的。如果你听到别人对你说的话尽是不礼貌的、刺耳的、甚至是嫌弃你的话,你心里是不会好受的,而且还会对自己丧失信心。
第二,说话要分时间、地点、场合,讲究方式方法。
1
要考虑听者的情绪。比如说,一个同学不小心把新买的钢笔掉在地上,把笔尖摔坏了。他正在着急,你却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他听了心里能痛快吗?如果你这样说:“别着急,让我看看……能修好的,你先用我的,放了学我跟你一块修理去。”他一定会高兴的。再如,一个同学买了块电子表,他喜欢得不得了,你却说:“哎呀,样子不好看,这种表走得也不准。”你说他听了心里能舒服吗?当一个人决定买某件物品,除了它的使用价值之外,还有个心理满足问题。他喜欢的东西,贵一点也是高兴的。可是当他买回的东西,别人对他说不好或不值时,这往往使他在心理上就觉得亏了,值也变成不值了。所以,我们在没有十分把握时,不要对别人喜欢的物品、衣着加以挑剔。
2
说话的时间、地点、场合也很重要。假如你的同学生病住院了,他的病很重,你去看他时,不要说你的病如何如何严重、危险,而要劝他安心养病,配合医生积极治疗,要使他充满信心,还可以说些注意事项。这和实事求是是两码事,因为不吉利的话只能增加病人的思想压力。再如,你到商店买东西,人家售货员正在数另一个顾客交的钱,你此时偏要嚷:“请给我打一斤醋!”售货员是不会理你的,这和打断别人说话一样让人不高兴。
有个同学因为搬家转到新的中学上学。他第一天上课,就觉得班里的黑板报内容过时了,心想自己在原来的学校里就负责出黑板报,应该为新的班级做件好事,就找到班长,说:“你看这板报早就该换了,你让板报组的同学放学留下,我和他们一起换期新内容吧。”没想到班长却瞥了他一眼,没理他。
这是为什么?因为他头一天上学就对班里的工作评头品足,指手画脚,谁买他的账呀。有些话孤立地看是对的,但在特定的时间、场合就行不通、让人接受不了,所以,说话还是要注意在什么样的时间、场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3
人家忌讳的话不要说。人家不愿告诉你的事,不要刨根问底;也不要揭短。比如,你向别人介绍一位同学,说:“他过去爱偷别人的东西,现在进步了,还入了团。”那位被介绍的同学心里不会好受的。同学家里有人不幸病故,你应该劝慰他,不要张口闭口说“死”字。此外,开玩笑也要掌握分寸。
4
说话要讲究方式方法。比如,这天该某个同学值日打扫卫生,可放学后他背起书包要回家。如果你这样说:“你不是这个班的吧?你忘了今天星期几了?该你值日你要溜,成心偷懒!”他接受得了吗?可你要是这样说:“今天是你值日,你准忘了吧?”他一定不会不高兴的。所以,就是批评人也要让人家听得进去才行。不要扣帽子,说话不要绝对,不要噎人,要留有余地,话赶话伤感情,退一步则天地广阔。这样说不是要同学们去阿谀奉承、搞虚情假意、耍滑头,也不是不要原则。在原则问题上不让步,不是不给人家台阶下。
言为心声,语言是内在文明的一种最有说服力的标志。所以,从根本上说,说话要让人爱听,还是那句老话:文明人说文明话。愿我们都做文明的人,掌握说话艺术的人,说话让人受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