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口才的力量 > 一旦说错话,要主动道歉

一旦说错话,要主动道歉
战国时,赵国有个足智多谋的大夫蔺相如,还有个英勇善战的将军廉颇。有一年,秦王邀请赵王到渑池相会。酒宴上,秦王请赵王弹瑟。赵王弹了一曲。
作陪的蔺相如心想,必须为赵王争回面子,于是捧起一个瓦缸,走到秦王面前说:“大王擅长秦乐,请大王一击,以相娱乐。”在蔺相如的强逼下,秦王勉强在瓦缸上击了一下。秦国的大臣气得大叫:“请赵国割让出十五座城作为向秦王的献礼!”蔺相如也高喊:“请秦国把首都咸阳作为向赵王的献礼!”秦国始终没能占到半点便宜。事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人说:“我出生入死,立了许多战功,而蔺相如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官居我之上。倘若给我遇见,我一定要当面羞辱他。”蔺相如听说以后处处忍让,上朝的日子故意装病在家,以免与廉颇引起争执。
有一天,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的马车迎面驶来,他吩咐仆人把车子调转方向,避开廉颇。身边的人都说他太胆小了,蔺相如一笑,问大家:“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厉害?”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啦。”蔺相如又道:“我敢在秦国当众呵斥秦王,又怎会偏偏怕廉将军呢?只是我想到,强秦不敢侵赵,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我们两人要是争斗起来,敌人就要来钻空子。我不能忘掉国家的安危啊!”
这些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很惭愧,于是光着脊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关于道歉,中国人最看重的是“诚意”,“诚意”用在道歉上,一分一毫都能掂量出千尺沟壑来。仔细分析一下,所谓的“诚意”也不过就是个“消耗度”,看你能在“道歉”这个事上折腾掉多少时间、精力、金钱。当然,还有所谓的“脸面”。
1.电话道歉:毕竟比面对面说“对不起”要花些精力,何况电话道歉通常不在现场,而在事后,双方各自已经费了一番思量。再者看不到对方的表情,想象中那应该是诚惶诚恐的。
2.道歉卡:需要挑选卡片,哪怕是电子卡片,又需要动脑筋把道歉的话写得漂亮点,不然配不上精美画面,除非对方打算永不理你,道歉卡一般可奏效。
3.公开道歉:公开道歉有多种办法:电台点歌,趁记者采访时说两句,召开一个公开会议,在人多的地方大声喊“对不起”。公开道歉有一条规律:道歉级别越高,承担的肇事责任越小。
4道歉信:一封情恳意切的道歉信是完全可以“一读泯恩仇”的。既是信,就是一种有形的实物。信必须长,但并非越长越见诚心,主要看道歉者是否真的认错,是否点到了点子。想想写信人如何绞尽脑汁一点一点检讨自己的错误,这足以令人痛且快哉!手写有效,电子邮件不算。如果登载至报章之上,成为公开信,就更加令人受用了。
5.送礼赔不是:不管是以前人讲究的什么四色礼、八色礼,还是一篮水果,一捧鲜花,一本书,一张碟……总之,“精神赔偿”以“物质形式”体现,如果“精神损失”没有上升到打官司的地步,送礼不失为一种“尽在不言中”的有效道歉。
6.设宴赔罪:既设宴,除了道歉和接受道歉的双方,另外必须有人作陪,而且往往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设宴既费钱又费精力,还要动用社会关系,虽则有酒遮脸,“诚意”亦足见矣。
一匹马,即便是一匹千里马,再好也有失前蹄的时候。一个人,即便再聪明,口才再好,也有失言的时候。失了言就要及时弥补,就像你办错事要及时更正一样,这样你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