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地指出别人的错失
简单地指出他人的过失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使他人自己认识并改正过失才是高明的办法。
我们在说服别人时,常常会犯这样一个错误,就是当发现对方有明显的错误时,会不客气地批评对方说:“那是错的,任何人都会认为那是错的!”这样一来,对方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而突然陷入沉默,或挑剔你的言辞来拒绝你的说服。
因此,为了不触犯对方的自尊心,即使发现了对方的错误,也不要立刻指出,而应采取间接的方式,继续进行说服。据说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年轻时非常喜爱辩论,尤其是对于别人的错误更是不能容忍,总是穷追到底。因此,他的看法常常不能被人接受。当他发现了自己的缺点之后,便改以疑问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后来他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
由此可知,不要用“我认为绝对是这样的!”这类口气威压对方。用“不知道是不是这样?”这种委婉的态度与对方交谈效果会更好。
批评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手段,但我们有些人批评起来简直让他人无地自容,下不了台阶。其实,这种批评方式不但无法达到让他人改正错误的目的,而且有碍于你的人际关系。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使用这种“残酷”的手段呢?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可能没有批评,但要学会巧妙地批评,让他人既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尽快改正,同时也理解你善意批评的意图,使他内心里对你心存感激。或者批评之前先总结一下他人的优点,然后慢慢引入缺点。在他人尝到苦味之前,先让他吃点甜味,再尝这种苦味时就会好受些。
一天下午,查理·布夏经过他的一家钢铁厂,撞见几个雇员正在抽烟,而他们的头顶上正挂着“请勿吸烟”的牌子。那么夏布先生是如何处理此事的呢?他并没有指着牌子说:“你们难道不识字吗?”而只是走过去,递给每人一支烟,然后道:“老兄,如果你们到外边抽,我会很感谢你们。”员工当然知道自己破坏了规定,但是夏布先生不但没说什么,反而给了每个人一样小礼物,谁能不敬重这样的老板呢?
约翰找了一个就是奉承也无法说漂亮的女士为妻,可是几个月之后,他的妻子却变得像“窈窕淑女”一般的美丽,简直是判若两人。这位女士在结婚之前,不知为什么对自己的容貌有强烈的自卑感,因此很少打扮。当时因为是大战刚结束,物质极端贫乏,人们的穿着都很普通。当然,她也太不讲究了。不,不是不讲究,而是认识出现了偏差,认定自己不适合打扮。她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姐姐,这也使她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每当有人建议她“你的发型应该……”时,她都怒气冲冲地说:“不用你管,反正我怎么打扮也不如姐姐漂亮。”可以认为她要把自己的容貌未得到赞美的不满情绪转嫁到因为不打扮这一理由上,并且加以合理化。到底约翰是怎样说服他的妻子,使她发生了变化的呢?根据他自己说,当他的妻子穿不适合她的衣服时,他什么也不说,但是,当她穿上适合她的衣服时,便夸奖说“真漂亮!”,发型、饰物也是如此。慢慢地,她对打扮有了信心,对于容貌所产生的自卑感自然也消除得无影无踪了。
以上这两个例子的共同点,是不直接说出对方的错误,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让对方自己去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在禁止对方不要做某件事时,不使用直接禁止的语言,而是劝说对方做与之完全相反的事情。此外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两者的说服对象都采取了不愿听从他人的忠告,或看到上司后,还依然坚持违反规章的反抗态度。两位聪明的说服者都知道,要矫正因不满情绪而产生的反抗态度,如果直接禁止对方只会招致反感,而采取不禁止,只是劝说对方做与之相反的事情的方法,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