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领导为引导
【原文】大上,不知有之。(《老子·》)
【大意】最好的君主,下面的百姓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从古到今,研究君学的人无不认为,“无为而治”是君学的最高标准,能够达到无为而治的人,是天下第一流的领导。从《易经》到老子、孔子、庄子,以及后来各代的权威学者,无不一致认为这一标准是天经地义的正确道理。君主作为古代国家中的最高领袖人物,所以君学就是指领袖学而言。
《易经》中说:“易,没有思虑。寂然不动,就有感觉通融天下。不是天下最高神人,谁能做到呢!”又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无思无虑,就是顺应之功,自然之至,无为之极。无为,就可以静然而应、感通于神,自然有所成就。
老子说:“道常没有作为而又无所不为,君王诸侯能遵守它,万物都会自然化育。”又说:“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因为圣人无为,所以没有失败;没有固执,所以没有损失。”“因为无为而治,所以,就无所不治。”“为无为,事无事。”又说:“要想取得天下而去强求它,我看他不能得到。天下的神器,是不可强求,也不可执着。强求的人失败,执着的人也会失败。”
当然,无为的人不是一事不做,而在于不侵犯臣职,善于守着自己的职责尽量对工作进行引导而不是僵硬的“领导”。所以,无为的人,不是说引他不来,推他不去,而是他依从规律而做事,因资深而立功。我们必须注重“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要知道老子所说的,不是平常人所说的清静无为的消极思想与消极的政治。
只有懂得“无为而治”的管理者,才有大智慧、大眼界、大气度、大胆略。有大智慧就能看得透彻,有大眼界就能看得长远,有大气度就能容纳万物,有大胆略就能提得起、放得下。明道明理,要靠大智慧;知人善用,要靠大眼界;容人信人,要靠大气度;提得起、放得下,要靠大胆略。知人困难,善于用人更困难;容人困难,信得过人更困难;提得起难,放得下是难上加难。
长期以来,管理者都是以命令的方式要求员工做这做那,结果并不理想,这极大地妨碍了员工积极性的发挥。
某服装厂绩效很差,按件计酬,产量仍然无法提高,经理尝试用威胁、强迫的方式要求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仍然无效。后来请了一位专家来处理这个问题。专家将员工分成两组,告诉第一组员工,如果他们的产量达不到要求会被开除;告诉第二组员工,他们的工作有问题,要求每个人帮忙找出问题在哪里。结果第一组的产量不断降低,有的员工甚至辞职不干了;第二组员工的士气却很快提高,他们依照自己的方式去工作,负起增加产量的全部责任,由于齐心协力,第一个月的产量就提高了20。这种效果完全是引导造成的,强迫不能使员工提高业绩,相反,引导却能有效地激励员工,提高工作业绩。
领导与引导是不同的,领导无疑含有命令的成分多一些,而引导包含的命令成分要少得多,将领导变为引导是企业管理者灵活运用激励原则的高超表现,在工作中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领导转化为引导,对管理者有着较高的要求,首先管理者要有非凡的智慧,能洞察企业运行的实质不是靠产品而是靠员工。其次,管理者要做出表率,管理者对于自己制定的规范、政策,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对自己的诺言,要言必行,行必果。只有管理者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员工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领导,跟着积极行动起来。最后,管理者不能单凭自己的职务、权威和形式上的地位尊严去建立领导地位,而是要靠对员工的信任和引导去建立领导地位,要相信自己的下属是有工作积极性的,有提高自己的能力、承担更大责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