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
【原文】大器晚成。(《老子·》)
【大意】贵重的器物总是迟迟才能完成。
《老子》中说:“大器晚成。”其实,这是很浅显的道理:制造汽车、飞机之类的大家伙,自然要比制造自行车、手推车这些小玩意儿耗费时日。又如,随便搭盖一间茅草房,可以一蹴而就,设计建造高楼大厦,非得务实其基础、宏大其规模不可,也须多费时日。稀世的珍品需要精雕细琢,辉煌的成就需要付出更长时间的奋斗,这就是大器晚成的原因。
人才的成长,同样有少年得志和大器晚成之分。提及大器晚成,人们最容易想到“姜太公八旬遇文王”“梁濒八十二岁中状元”的故事,这都不失为劝人稍安毋躁的说辞。“苏老泉,年17,始发奋,读书籍。”这是过去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三字经》中的一则故事。讲的就是北宋大文学家、《六国论》的作者苏洵青年时代的事。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直到17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一天,苏洵的书房里忽然不断地向外冒黑烟,家里人都很吃惊,不知出了什么事,走进去一看,只见苏洵正把一沓沓的文稿往火炉里送。原来,他要把自己过去所有不成熟的作品全部烧掉,决心从头开始。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年间,他带了儿子苏轼、苏辙,不远数千里,从家乡四川来到京师开封。当时翰林学士欧阳修把他的作品二十二篇呈上朝廷,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宰相韩琦见他文章写得好,上奏皇帝,召试舍人院,苏洵推病不愿应试。后来又任命他为秘书省校书郎,这时他已年过半百了。
53岁,玛格丽特·撒切尔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65岁,丘吉尔首次成为英国首相,开始与希特勒作划时代的斗争。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一位家庭主妇,从前没有学过任何工业设计的知识,50岁以后开始学习,竟然成为杰出的工业设计师。一位老先生,70岁才进医学院学习,成了名医。另一位70岁的老人进了法学院,现在已是一名优秀的律师……所有的事例都告诉我们,大器可以晚成,成功不分先后。
多么翔实而有力的例证!这些事实已经可以向我们说明一个问题了:无论什么年龄,你都可以成功,只要你肯把握现在。人的成长固然有着各种不可违背的规律,但是成功是不受年龄限制的。
当然,人在年轻的时候精力旺盛,身体状况良好,这为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可是,年龄增加并不意味着智力衰退,不再有成功的可能。医学研究证明,人的心智在50岁时还正年轻,而且仍在成长,脑力活动直到60岁才达到巅峰,80岁以后便衰退了。科学告诉我们,成功是一生的事,是不分年老年幼的。不仅幼年、童年、少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中年、老年同样可以大有作为。
然而,许多人已经习惯于接受“神童”一类的成功,却无法相信白发苍苍、已近垂暮之年的老人也会成功,就像人们总是习惯于赞颂喷薄而出的朝阳而伤怀逐渐西下的落日一样。偏偏生活总爱与人开些出乎意料的玩笑,许多被人们认为老之将至的人却青春勃发,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
但是,坐享其成、不思进取的人是不会成为大器的,即使年纪再大也将一事无成,因为他懒惰,他不珍视现在,不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
作为青年朋友,最应做的是珍惜自己的现在,而不是抱怨自己年纪太小、缺乏机会。当然,也不能因为自己至今还没有突出的成果而沮丧,时间将是最好的证明。从现在开始,只要你努力,抓住一切机会,任何事情都不算迟,都还来得及。
但不管如何,毕竟光阴易逝,常人是难以忍耐寂寞的。孔子曾有“逝者如斯夫”的感叹,又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岁月不饶人,上了年纪,体力大为衰减,更为紧要的是“无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许多当初血气方刚、踌躇满志的青年,遭遇几次打击往往变得身心憔悴,百无聊赖,锐气一落千丈。春秋时期的烛之武在郑伯面前叹言:“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一席话,代表了“老而无为”者的种种伤悲和无奈。大器晚成的人,往往要经历许多煎熬!不过煎熬与折磨也是一种宝贵的人生财富,也是成就我们的资本。看过世界名著《唐·吉诃德》吗?当你感慨这部不朽之作的伟大和神奇时,你是否想到它的作者塞万提斯是53岁才开始著书的?而且,他的一生坎坷曲折,负债累累,左手曾在一场战争中受伤致残,虽然多次承担公职,但却都是“七品芝麻官”,还被囚禁过。这样一个命运多舛的人,一般人都不敢对他的后半生命运做出美好的推想。然而,他成功了!他的书一下子风靡世界,并且经久不衰。
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少年得志,固当堪羡;大器晚成,亦实可嘉。欲求大器晚成,得自家先有真本领。通俗地说,即是机遇总喜欢与有准备的人结缘,光是怨天尤人无济于事。有了经天纬地的才能,一旦置之囊中,必能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