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老子公开课 > 大丈夫为人厚道,朴实无华

大丈夫为人厚道,朴实无华
【原文】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老子·》)
【大意】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居于浮华。
老子很重视人的厚道,在《老子》一书中他反复地从各个角度进行论说。
老子认为“道之华”为“愚之始”,即高尚的道德是纯真朴实的,如偏于奢华,则是愚昧的开端。他还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为人要仁慈大度,多为他人着想,对诚实上进者抱以激励之心,对消极后进者亦给予关怀和帮助,以诚信之心去感染转化他人,从而创造出一种同心同德的群体气氛。“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即修德养性之最终之目的不仅要用于自身,而且可用于社会、国家,要让品德的光芒普照人间。
厚道不外乎“忠厚之道”,它包含了诚实、善良、豁达、感恩、直率、助人为乐、爱憎分明等品质,浓缩了几千年来人类的精神美。而对天性追求真善美的人类来讲,没有谁愿意拒绝厚道。那么,就从现在开始认真学习“忠厚之道”吧。
“做人要厚道”其内涵外延无限延伸,语境随意得放之四海而皆准。“做人要厚道”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传统美德,在重视政治文明、提倡精神文明、强化物质文明的今天,不但需要发扬光大,而且应该成为人人具有的一种涵养。
我们之所以强调厚道为人,是因为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有失厚道的地方,极大地妨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团结。有人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动辄小题大做,来一个针尖对麦芒;有人论人单论短,不首先看人家长处,见人家有什么毛病则抓住不放;有人计恩怨翻小账,谁有意无意对自己有所得罪,便十年八年耿耿于怀;还有些人,眼里容不得意见不同的人,横竖看不惯,常有指责挖苦之言等。对人对事多有刻薄,少有宽厚。往往弄得亲友红脸,同事反目,让旁观者也都觉得过分。
某医院晋级评职称,十个中级职称的指标让医生占去了九个,只分了一个给护师。护师有六个符合要求,其中有三个是同一级毕业,同一年升上护师的,余下的三个则是晚一届。当然按照论资排辈的铁律,这一个指标要在前三位中选出一个。三人之中有一个护士长,有一个学术论文比较多,且发表的杂志级别较高。第三个人则一切平平,除了年限到了之外,再无任何优势可言。第三个人当然也想得到,争了一段时间,眼看毫无指望,便偃旗息鼓,不再争了。第一、第二位相执不下,第一位不仅是护士长,且与一位院长私交甚深,这位护士长人前人后拼命活动,最后当然得到了。消息刚传出来,评上中级职称的护士长竟然当着众人面大骂那个与她争职称的女护师,大家自然议论纷纷,除了说她缺乏教养外,更看不起她那种无赖的面孔。结果,她的口碑陡然变坏。而另外两位护师和其他三位,第二年顺顺当当全评上了。那位前一年没被评上并获得广泛同情的护师吃了多少亏呢?一年的工资差,不过是几百元左右,而那位护士长争名夺利以及恶语相向所丧失的人格和名誉岂止是几百元钱所能买回来的呢?厚道对于人,可以说是立身之本。古语云:“君子不可苛察。”诗人萨迪也说过:“无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子,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可见,在为人要厚道这一点上,古今所见略同,没有教人要刻薄的。
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社会性,不论何时何地,人要在社会上立足、生存、发展,都要结成群体同舟共济。谁都不可能独往独来,谁都喜欢厚道之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厚道无异于被人群弃绝。
厚道得人心,人们常常称许那些善于大处着眼不计前嫌的人“有政治家的风度”,这种风度不应当仅属于政治家,我们都需要这样为人处世。对同志、上级、下属、同事,厚道意味着谅解、支持、信任、爱护。“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厚道待人,可赢得友情和尊重,往往还是加倍的。
唐代《国史补》中记载了一个“呷酒节帅”的故事,一位名叫任迪简的判官,一次赴宴迟到,按规矩该罚酒,倒酒的侍卫一时马虎,错把醋壶当酒壶,给判官倒了满满一盅醋,任判官一喝,酸不可忍,怎么办?他知道军使李景治军极严,如讲出来,侍卫必有杀身之祸,于是咬紧牙关,一饮而尽,结果“吐血而归”。事情传出,“军中闻者皆感泣”,无不赞扬任判官的厚道,他从此更加受到众人的拥戴。我们要搞好同志关系、上下级关系,提高职业道德水准,不妨也学学这个任判官。
为人要诚朴,就是要诚心诚意,朴实无华,以诚相待。“诚朴”还要求人有独立人格,得势时不要霸道、不要仗势欺人,失意时不要媚俗、不要趋炎附势。“诚”是个人和社会一切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的基础,如果个人与社会都不讲究“诚”,那么任何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个人信誉乃至整个社会的基础就会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