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论文与治学 > 第六讲 深度访谈

能改,是要张嘴就把话说出来,比如你准备了一些问题,那些问题你要反复想,牢牢记住,到时候这个问题谈完,下个问题你能够脱口而出,显得不生硬,不拖沓,把一个个问题融入聊天中,很自然地就出来了。不像正儿八经地提问,你也是问了,但不是那么生硬。相反,说着说着,掏出提纲看看,就不好了。你要准备的是腹稿,事先一直在温习,然后找人家谈,尽量像聊天一样,一掏提纲就出了隔阂,不到万不得已不要那样。
五、提问的技巧
再下面谈谈提问。问题都要精心准备。该怎样准备问题?怎么提问?我自己觉得问题要简短,不要很长。老长的问题,是提给人家,还是自己表述?提问题,要考虑听者,让人家一听就明白。最怕的就是在问答中形成这种模式:长问题,短回答,你这里啰啰唆唆问了半天,人家两个字就答复了。我是觉得要尽你所能,通过语言的组织,把问题说得简短清楚、干净利索。有的问题短,但是回答得很长,那不要紧。回答长,回去后慢慢琢磨。再有就是问题要准确。比如就说刚才提的咖啡馆、茶馆。假如你问“您经常去咖啡馆吗”,就是一个很糟糕的问题。什么叫经常?两个礼拜一回是不是经常?挺经常的啊,完全可以这么理解,但是也可以认为两个礼拜一回太不经常了,这是根本无法度量的事情。你可能心里有个概念,三天一回叫经常,人家怎么知道?凭什么知道?为什么不换一种方式表达?为什么不问一个可以用量化方式回答的问题?多少天去一次?一个礼拜去几次啊?这样的问题没几个字。我还记得以前学英语的时候,教材好像是《新概念英语》。有一册里面讲有一个记者写了个报道,老板看后训了他一顿。那记者说那个台阶很长。老板说,什么很长?多少级台阶啊?你告诉我多少级,用不着你说长短,读者自己会判断台阶到底长不长。那样的记者就很拙劣,不专业,没师傅。侯宝林特别爱说“没师傅”这句话。很多年轻演员侯宝林是看不上的,他没说什么毛病,就说一句话,没师傅。能犯这样的毛病,说明没人管教你,你没师傅。我们都是学院派,有很多的老师,很细致地训练我们,这样的事情绝对不可以发生。包括问卷中的措辞。如出生年,别问多大岁数,多大岁数有的算阴历——比如农村,有的算阳历,差出一截。这是一些小节。问得准确些并不浪费时间。还有,提问题绝对避免提示答案,这样的提问方式在电视中经常看到,愚不可及。他们经常提出一个问题,人家稍微沉默了一会儿,他就给人提供一个答案,说是因为这个吧,你这么一说,人家就往往说是,天晓得你不说这句话人家回答的跟你提示的一样不一样。你与被采访者角色是不同的。对于你来说这是职业,是饭碗,对于人家来说是帮你一次忙,人家没像你这么投入,人家有几分应付,你都这样说了,好,那就算是这样吧。所以我们提完问题以后,一定不要对回答做出诱导。在提出开放式问题还是选择式问题的时候,要慎重考虑,这次是问“是否”,还是“为什么”。根据所要获得的答案的性质,考虑所提问题是开放的还是选择的,多样的选择,还是是否的选择,自己要考虑清楚。要争取能够顺着这个问题的逻辑提出下一个问题。这样,谈话就显得紧凑,形成了一个谈话的结构,有了一定的起承转合,这样,双方就组成了一个有结构的对话,就不是非常松散的谈话,有助于被采访者的投入。松散的谈话,容易使人感到乏味、沉闷。虽然说这是你的事,不是人家的事,但你谈话风趣,人家也觉得有乐子。你谈话有一种内部结构,顺着这个问题往前递进,或者转折一下,人家就能感到谈话本身的乐趣和魅力。两个问题比较关联,为什么非把它扯开。除非你有意为之,要判断一下看是否说得不够真实。有这种意图另说,没有的话,你要把相似的问题、有逻辑关系的搁在一起,组成谈话的结构。就像是大家一起说一桩事情,聊一个故事,这样的谈话是有趣的。
访谈的时候要学会倾听。有的时候,沉默一会儿不要紧,有时他沉默一会儿,你不要急不可待地诱导。有时候无声胜有声,有时候无声可以给他一点压力。稍微停几秒不要紧。你问完,他在琢磨着,或者是犯难——说还是不说,你等一会儿不要紧,尽量让他多说,少打断,对多数被采访对象,应该取这种姿态来与之对话。少数人例外,一般你和他谈分钟就能判断,这人话极多,或是啰唆,或是太能聊,说着说着就谈到别的地方去了,离题万里,讲他爱说的事,与采访毫无关系。你迅速做出一个判断,如果他是这样的人,就要与前面多数人采取不同的办法。他太能侃了,谈话不会冷场的。所以你要常常打断,把他拽回来,回到正题。有时候开个玩笑就把他拽回来了,迫使他继续在你所关心的范畴内展开你们的谈话。
要善于追问。前面刚谈了倾听,现在又说追问,不矛盾吗?一点也不矛盾,而是说二者要有一个平衡,该听则听,当问则问。该听的时候乱问不好,该问的时候不问更不好。大致地说,追问有两种。一种是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问。不要不好意思说,不懂就要让他解释。我说过,经过你的准备尽量不要让人觉得你一无所知,但另一方面不要顾忌,你要让他给你解释。不懂就必须追问,不要觉得插话和追问会干扰你们的谈话。有时候你说不明白,其实给人一种高位,自己取低姿态,对他心理上是有好处的。人都有一种好为人师的心理,只是程度不同,这给了他为人师的机会。另一种追问,是倾听的过程中,你的嗅觉告诉你这正是你感兴趣且有价值的地方,可以不断地在细部上发问,将谈话在这一维度上向深入推进。一个采访者和另一个采访者是不同的,一个记者和一个社会学家去采访是不同的,一个高水平的采访者和初学者是不同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在采访的提问中,特别是在追问中。追问反映出判断能力和学科特征。要给被采访人一个解释的空间,不光是关于事实的解释空间,还包括关于行为心理的解释空间,要不断营造这样的对话空间。采访中对话的质量,往往已经决定了论文的质量。很多初学者在采访过程中嗅觉失灵,找不到方向,不能将被采访者推向你所关注的某一重点,采访浮在表面。这既和认识能力相关,也和采访能力相关。
接下来评价一下录音的利弊。录音可用可不用,要善用,不要迷信录音。有一个基本事实自己必须清楚,整理录音很耗时,如果你的采访量非常大,如果你的录音有30个小时,整理的时间恐怕要50个小时以上。当然,你要是不完全依靠录音,录音是防备脑子记不太清楚,但基本依靠脑子,那样的话录音当作另外的用途,就不会太浪费时间。现在钢笔录音机普及了,好办一点,搁在兜里别人不知道。原来都是很大的录音机,想让人不知道也不大可能,带子完了,啪的一响。你要是告诉人家,会形成障碍。有时候人家说行,录就录吧,但是对于普通人、不经常接受采访的人,录音机一搁,说话就不自然了。但现在变了,现在产生的是一个伦理问题,不征求人家同意的话行不行?先不讨论伦理问题,即使只讨论技术问题的话,也还是要重视用脑子记住。但你脑子再好使,一定要切记:采访完了立即整理,有价值的细节都要写出来,如果当时还有别的事,当天晚上务必要整理。绝对不要耽搁时间,因为信息的丢失与时间的流逝是成正比的。我还建议大家不仅要整理出来,最好还要打印出来,因为你要根据整理出来的东西来考虑下一步的采访,提出新的问题,你已经从开始采访时的无知或少知变成有知,知道得多了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问出新的问题,向深入进展。实际上就是通过阅读他的回答来思考。打印的东西自己看得比较舒服,看得效率高,同样一页纸上如果是手写的,字数比较少,看着也没有打印的清楚。所以,打印出来的东西对你思考、设计问题效果好得多,稍微多花一点打印费。
六、保持联系,顺藤摸瓜
最后一点,采访结束时要为再次采访做铺垫。留下联系方法、通信方式,跟他保持友好的关系。有可能当时你觉得采访得很充分,没有空缺,过后发现有东西要补充,要深入问。所以,要为自己的再次采访做好铺垫。我在人大讲关于采访的课程的时候,叫了几个采访做得比较好的同学,他们的调查报告我非常满意,觉得他们挖出了很多东西。我叫他们到前台来讲,讲的效果挺好的,和我说的不一样,他们是实践者,我是纸上谈兵。
我记得有几件事说得大家哄堂大笑。有个女孩调查新东方门口卖盗版新东方教材的问题。她找一小伙子,岁数相仿,谈了好几次,那个小伙子很配合,知道她是人大的研究生,社会地位比他高多了。那位女生很有独立工作能力,老是约他,什么时间有空啊,找个什么地方谈谈。尽管原来不认识人家,但她善于采访陌生人,善于套近乎,跟陌生人谈得非常融洽。我说的几个原则她都做到了,第一她心灵好,跟人家平等相待,第二跟人家能唠起来。结束时她向人家表示感谢,那男孩提出一个要求,说你约我谈了好多次了,哪天我约你谈一次行不行?我约你就不谈这些事了,你了解我这行也了解得足够了,我也想知道一下你们研究生的情况,行不行?她很爽快地答应了,后来还真跟他约会了一次,就在公园门口。这是非常成功的。
有一个同学调查乞丐的,我说底层比上层的门槛要低多了,但终归是有门槛的。人家出卖尊严,一般不愿与外人道。他刚开始就没谈成,人家凭什么理你啊?再说你也不能耽误人家的工作啊。你要找一个合适的时间,远远地观察,到五六点钟了,乞丐也得找个地方吃饭。你趁这个空隙,赶紧套近乎,看人家能不能接受。当然即使是这样,通常人家还是不理他,不接受采访。后来他就编了个假话,就对上话了。其实只要人家跟你一对上话,说句假话就都无所谓了,原来心理上的距离就拉近了。这个同学说:“求您帮个忙,我有个表哥在北京跟你们干同行,他老不回家,也不给家里个信,找不着了,家里让我来找他,麻烦您帮忙注意,看没看见这么个人。”这就等于给对方一个高位,一般都是乞丐求他人帮助,现在有人求一个乞丐帮忙,他很愿意接这个高位。就说你给我讲讲,他是哪里人,多高个儿,不光我呢,我们这里还有好多兄弟,可以帮你找找,你说吧。聊天就展开了。这个同学问“您贵姓”,就不像原来人家在乞讨,你上去问人家贵姓,人家不理你。我多次告诫同学,找底层人采访,不要靠小恩小惠。你会误导他,因为钱一出场,他就会想怎样才能拿到更多的钱,就会以这样的方式跟你博弈,就会跟你说一些谎话。所以,钱不能轻易出动,要靠别的东西。接着刚才说的,这样他跟一个乞丐搭上腔了,问人家贵姓,然后以平等的方式、关心的方式,多问上几句。照着这样的方式聊起来,对方不会拒绝了,以后就好办多了。他找到不止一个乞丐,因为这个乞丐叫张三,下面找到别的乞丐的时候,张嘴就说我是张三的朋友。开始找人搭腔的时候,人家表情比较僵硬,但你报出张三,人家一看你衣冠整洁,诧异你怎么认识张三,你说张三怎么怎么着,李四一看来人所言不虚,就聊上天了。这样一访就访了好几个乞丐,知道了好多事情。说到根本,底层人是好接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