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刘强东:人到绝境是重生 > 将低价策略进行到底

将低价策略进行到底
2004年1月,京东多媒体网正式开通,从此以后,京东销售额连续多年都保持超过200的增速。
最初,刘强东在中关村做传统的it代理和零售,依靠诚信和低价为自己代理的产品打开了销路。2004年,深谙销售渠道和经验的刘强东发现:上游是神舟数码等大的分销商,下游是零售商,代理不上不下,被裹挟其中,前途晦暗。于是,他选择下沉渠道做零售,由线下实体触网转型做电子商务,并成立了京东商城。
割舍传统渠道、转型线上的刘强东深知线上渠道的优势,那就是低价。
转型之后,刘强东马上尝到了甜头。京东商城的家电产品的销售价格比传统渠道低10,数码产品的价格比传统渠道低15。家电产品的低价主要是网上销售成本低而带来的,成本只占整体产品销售额的5,但传统渠道商的成本费用达到11~12。而数码产品的低价是销售渠道的日渐扁平化省去了it产品的层层代理,供货商直接供货的结果。
随着京东商城在3c市场中地位的建立,以及年销售额三倍以上的增长,京东拥有了百万级的注册用户,每日的浏览量达千万。
慢慢地,到京东商城购物的消费者希望能在京东网上买到所有的东西,所以,扩充产品品类成了消费者新的需求,成为京东面临的新问题。
2008年下半年,京东决定在3c和家电的基础上增加日用百货商品。刘强东认为,京东进军百货业并非贸然之举。产品品类扩充的关键是产品供应商的高效管理。进军日用百货的前三年,京东打通了与供应商的关系,其基础是较低运营成本和较高供应链效率为品牌厂商带来的价值。
一般而言,零售业的竞争的实质成本和效率的竞争,电子商务在渠道成本和运营效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电子商务的模式下,网络零售的渠道成本从30~50下降到6~15,运营效率从60~90天减少到7~30天。电子商务企业有能力在给消费者带来低价的同时,让品牌厂商获取合理利润,促进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截至2012年,京东销售的商品覆盖家电、数码通讯、家居百货、母婴、图书等13大类,囊括数万个品牌,并与超过两万家供应商保持着合作关系。京东与厂商的合作以及营销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包括新产品首发、半价让利活动以及特供机型等。
京东商城做到了以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性价比的商品与服务为出发点,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低价策略”,同时这也为整个上下游供应链创造一定的价值。
“低价政策”不仅为京东吸引来了消费者,也使得京东在运营中对成本的控制更加精益求精,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提高供应链效率上,同时提高库存和现金周转率,形成了低价回馈消费者的可持续业务双赢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网购产品的价格更加实惠、网购有快递送货上门等原因,网购成了人们越来越热门的购物方式,而网购it产品成为消费者最为热衷的。众所周知,it产品的更迭速度很快,如何发掘热门产品、如何预见消费者更青睐的产品就成了很多企业面临的艰巨的任务。
而京东可以依托京东商城大数据资源以及精准营销的优势,根据消费者在网上的点击率、关注度及购买记录等信息对产品销售做出预判,打造相应的配套产品,更为精准地为用户推送高性价比的商品。
2014年,刘强东接受采访时形容低价为“一百年不会改变的政策”。当然,低价并不意味着赔本买卖。
京东公司o沈皓瑜认为低价是“有竞争力的价格”。他说:“靠一味的低价、不理性的低价(发展),这不现实。天天赔本卖,导致没有京东了,用户可能就更惨了。我更认同的是‘天天低价’这样的概念,比如买几样东西,加在一起肯定比别人便宜。”所以,京东的“低价政策”并不意味着京东没有利润可言。
如今,喜欢网络购物的人可能都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当你今天购买了某件商品后,这件商品明天可能就降价了。
2016年“双11”期间,京东推出一项“价保政策”。根据政策,在20天价保期内,若该商品多次降价,消费者均可获得与差额部分等值的款项或京券、京豆。这一政策主要针对手机类产品。京东pc、app、微信购物、手机qq购物、端均可以同步价保,消费者在京东的不同端口下单均能享受价格保护福利。
除此之外,对于家用电器,京东采用了更加苛刻的“30—30—180”政策。根据政策规定,消费者如果下完订单后价格发生了变化,客户可以在订单商品妥投之前及妥投30天内申请价保,申请成功后如已付款订单,差价部分根据下单时的支付方式进行原返(现金支付返京东余额)。
价保政策是企业低价政策的有力补充和保障,可以使消费者更加无忧地消费低价产品,增强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
纵观京东对低价的推崇和一以贯之的“低价政策”,其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科学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是值得其他企业借鉴的。